11月5日,「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綿陽梓潼召開,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教授出席論壇並作題為「讓科學家精神照亮人間」的主旨報告,全文如下:
我們是懷著朝聖的心理來到綿陽梓潼。這裡的聖賢就是「兩彈元勳」。他們是我們的偶像、榜樣、航標。這裡是「兩彈一星」精神的主要發源地,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發源地。這裡有靈氣、有志氣、有骨氣、有豪氣、有銳氣,只要來到這裡就會讓心靈震撼、洗禮、淨化和升華。梓潼有2300多年歷史,縣名從沒改變,自古為「風水寶地」,也是現在四川丘陵發展的樣本。前輩們當年選擇這裡研究核彈,肯定是有科學道理的,不但安全,而且生態,四面環山,青山綠水,是生活宜居地,也是高端康養勝地。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 、法國之後,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56年後的今天,在這金秋收穫的時節,我們相聚在「兩彈」名城梓潼,這個老一輩科學家們戰鬥過、奉獻過、生活過的地方,舉行「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天時」、「地利」、「人和」,可謂正當其時,適得其勢,意義非凡。
一、科學家精神的實質與要義自從有了科學家就應該有了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不同於科學精神,前者包含後者,關鍵在於科學家有為真理獻身的勇氣,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而科學精神主要在於嚴謹、務實、求真。中國科學家精神不同於國外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學家願意服從組織安排,堅持黨的領導,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深刻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去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我們體會到,科學家精神是人類最偉大、最聖潔、最崇高、最勵志、最溫暖的精神,包括「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六個方面。「愛國、奉獻」具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其有未悔」的深厚情懷;「創新、求實」具有「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的萬丈豪情;「協同、育人」具有「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裡航」的學術大志。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要推動祖國發展,捍衛祖國地位,維護祖國榮譽,保證祖國安全,必須弘揚科學家精神。
一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愛國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魂。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科學雖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我國的科技發展始終浸潤著一代代科學家的心血和汗水,也體現著一代代科學家的智慧和精神。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凝聚著老一輩科學家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體現了人民至上的精神境界。無數核工作者以身許黨,以身許國,用自己的智慧、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鑄就了「兩彈一星」的不朽豐碑。愛國,為民,讓他們迸發出偉大的創造力,為我們現在強大的國力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永恆的精神之源。
二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科學的存在全靠它的新發現,如果沒有新發現,科學便死了」。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槓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蹟。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產業鏈、創新鏈調整,科技競爭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只有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不畏任重、不畏時艱,勇於創新、勇立潮頭,才能牢牢掌握全球競爭的主動權。
三是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求實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本。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本質特徵凸顯在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古今中外,許多科學家無論面臨怎樣的壓力,都堅持真理而不放棄。李四光,面對早年間西方「中國貧油」的論斷,力排眾議,堅信我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他以自創的地質力學為理論基礎,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一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被後人稱為「石油之父」「地質之光」。
四是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基。馬克思說「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 」。淡泊名利才能潛心鑽研。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從1958年中國飛彈核潛艇研製工作啟動,一直到1987年身份解密,整整隱姓埋名生活了30年。正是由於黃旭華和他同事們默默無聞的努力,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五是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
協同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根。70多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許多「高、精、尖」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都是團隊協作和集體攻關的結果。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指出:「青蒿素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當前,國家發展步入關鍵期,複雜的全球局勢給我們帶來巨大挑戰。我們要繼續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偉大的團結精神匯聚起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六是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育人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源。數學家華羅庚曾說「人有兩個肩膀,我要讓雙肩都發揮作用。一肩挑起『送貨上門』的擔子,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送到工農群眾中去;一肩當做『人梯』,讓年輕一代搭著我的肩膀攀登科學的更高一層山峰,然後讓青年們放下繩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葉企孫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黃大年常說,與科學家相比,自己更看重教師這個身份。在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徵程中,需要「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新生力量。只有薪火相傳、人才輩出,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二、科學家精神的正六邊形品性科學家精神包括「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六個方面,正好構成一個正六邊形結構,這是黨中央英明的判斷和精準的表述,體現了美學、政治學、經濟學的核心理念。六邊形是大自然中最神秘、最科學、最合理、最美麗的一種結構,苯、石墨的分子結構、龜殼、蜂巢等都呈現正六邊形形狀。正六邊形是能夠不重疊地鋪滿一個平面的三種正多邊形( 正六邊形、正方形和正三角形) 之一。在這三種正多邊形中,六邊形以最小量的材料佔有最大面積,體現了傳統美學的中和之美。正六邊形的另一特點是它有六條對稱軸。因此它可以經過各式各樣的旋轉而不改變形狀。能用最小表面積包圍最大容積的球也與六邊形相聯繫。這正好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規律相契合,也就是在永恆的變化和運動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的平衡與和諧。
正六邊形的結構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經過深入研究,科學家們開發出了具有正六邊形結構的材料,在工程應用中的各種場合大顯身手:在陸地上,我們可以看到裝備有正六邊形結構輪胎的越野車;在天空中,裝備有正六邊形結構的除噪材料,讓我們的旅途更加舒適;正六邊形結構在建築業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功能強大而奇特的石墨烯,也是正六邊形結構。
科學家精神可以用正六邊形結構進行完美的闡釋,即「一心六邊」:「真善美」是人類的最高追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說,人類的社會團體的目的就是善,政治性的社會團體的目的在於最高尚的善。亞里斯多德還說,世上有三種善,身外之善、身體之善、靈魂之善,幸福在於靈魂諸善。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斯多德說,心靈善是最充分、最重要的善,心靈善就是幸福。至善就是幸福。善是道德價值。霍布斯在《利維坦》中說,有助於人的生命運動、引起喜愛和快樂的感情,就是善。實際上,美好、吉祥、圓滿的東西就是善。
在科學家精神的正六邊形中
,「一心」:即「崇善」,追求「美好,吉祥,圓滿」。「美好」,一是人和物的美好,二是生活的美好。科學家精神要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在服務人民、貢獻社會中實現個人抱負。袁隆平褲管沾滿泥水,成功培育高產雜交稻,重重稻浪築起糧食安全根基;李保國「把自己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自己」,太行山上的果實飄香化作生命的持久芬芳。「吉祥」,寓意「吉利」和「祥和」,是對美好未來生活的祈禱和願望。古往今來,追求吉祥,趨吉避害是人類很早便已形成的價值觀念,也是經久不衰最關切的話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對中國科學家群體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70餘年是不平凡的70餘年,70餘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目的就是為了世界和平、祖國吉祥。「圓滿」,「沒有缺陷、漏洞,使人滿意,完美無缺」,是一個目標,是一種追求。科研,只有長期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擁有水滴石穿的喜悅,才能功德圓滿。「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蛟龍入海,到神舟飛天;從解決14億人吃飯難題,到高鐵走出國門,亮出「中國名片」。這些成就,是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結果,也是科學家們前赴後繼、「數十年磨一劍」潛心研究的成果。
「六邊」:即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其本質都是崇善。「愛國」的本質是忠誠。做事求真、做人求善,是我們永恆追求的價值目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道路上,科學家們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境界,求善守中、勇往直前、腳踏實地、任勞任怨,為之努力奮鬥。「創新」的本質是增值。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人民、民族、國家創造價值。科學家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以創新推動產品增值,以創新推動社會進步,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求實」的本質是嚴謹。「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科學家們以嚴謹的工作態度、純粹的專業眼光嚴苛的審視自己的工作,嚴謹求實、紮實做事、不尚空談,用科學知識和聰明才智切實幫助人民、國家解決實際問題。「奉獻」的本質是給予。「大愛無疆」,「大我」都在倡導無私奉獻。科學家們貢獻卓著,卻甘於自舍小我、成就大我,從不計較名利得失,而是潛心科研,至誠報國,樂於奉獻,豎起了中國科技界的典範。「協同」的本質是配合。集智攻關無不成。新中國70年來,一部科技發展史,可以說也是一部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歷史。沒有團結協作的意識,沒有眾志成城的精神,我們就不可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科技奇蹟。「育人」的本質是生養。《荀子·君道》中提育人的本質是「省工賈,眾農夫,禁盜賊,除奸邪,是所以生養之也。」中國自古崇尚善德育人。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甘做致力於提攜後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言傳身教、慧眼識才,為我國科技事業繁榮發展築就了堅實的道路。
三、科學家精神的橢圓智慧1609年,一位名叫約翰內斯·克卜勒的德國數學家,發現了行星距太陽的距離和行星的軌道周期之間,存在一種簡單關係:每一個行星都沿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而太陽則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中。這個關係成為了未來舉世聞名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基礎。
圖片來自微信收藏
《誡子書》中有言「非寧靜無以致遠」。「崇善致美,篤行致遠」是科學家精神的崇高境界。我們把「個人」和「社會」當做兩個焦點,把「崇善」作為中心,發現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也完美詮釋了「橢圓定律」:新時代的科學家,以「崇善」為準繩,始終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知行合一,矢志不渝,用科學家精神點亮民族復興中國夢,照亮人間。橢圓,是智慧、是哲學、是藝術、是道法,是一種過渡狀態,體現了中國的中庸之道。在科學家精神的六邊形中,兩個等半徑圓的相切點,就是正六邊形的中心,就是善。心善就是幸福。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心靈善、來自與環境的和諧。這個環境就是社會、就是國家、就是人民。科學家精神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堅持學者做社會的良心,始終為人民謀幸福,始終維護國家安全。
一是以人民利益為中心。
延安時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心無百姓莫為官」。長期以來,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傑出科學家,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憑藉精湛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野,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科學家精神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視人民群眾為價值主體,視人民利益為價值目標,視人民利益為最根本的價值標準,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就一定能匯聚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磅礴力量,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光榮業績。
二是以人民立場為邊界。
維護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崇高歷史使命,並使其成為一切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價值基礎與行動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國的科學研究始終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關,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未來相連,一切科技成果只有兩個用途,要麼服務人民,要麼保護人民,別無他途。
三是以人民願望為使命。
人民群眾最大願望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學研究的最終歸宿,便是服務人類,盡最大程度實現人民的願望。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科技工作者作為時代中堅、社會之光,要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知識分子當以報效祖國和人民為抱負」的殷殷囑託,堅守科學家精神,不畏任重,不懼時艱,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科技強國偉業,洞察變革於端倪,補短板、增長板,擺脫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拓展全球視野,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奮鬥中成就創新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四、以科學家精神引領社會風尚科學家精神由科學精神和高尚道德組成,是社會空氣的淨化劑和消毒劑,是人格人品的標杆和標誌。然而,近年來,部分學者的價值觀出現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偏差和傾向,學術不端的事件陸續曝光,論文剽竊、抄襲事件更是令人震驚。在此背景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科研工作者應向嚴謹治學、篤實力行的前輩先賢看齊,推崇學術民主、學術倫理和學術道德,反對浮誇浮躁、投機取巧和門戶藩籬,以向善為科學的行徑導向和終極旨歸,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鑑、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
一是不忘初心,要有學術真心。
科研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重要方式。學者的初心就是探索真理,真心獻身科學事業。只有保持對科研的純真熱愛,才會達到至高境界。
二是擔當使命,要有攻堅決心。
學者的使命就是破解自然和社會中的科學難題,為人民貢獻知識和智慧,需要決心和苦心,成果都是苦出來的、熬出來的。要有十年寒窗寂寞冷的歷練,要有甘於清苦清貧的定力,要有愛國愛人民的境界,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是查找差距,要有道德良心。
真正的學者是社會的良心。不能僅從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選題,更不能為沽名釣譽做科研,要從社會主要矛盾出發選題。要敢於講真話、講實話,堅決克服假話、空話。
四是狠抓落實,要有超常恆心。
必須用嚴實作風,超常恆心,根除弊端,淨化學術生態,切實解決學風、文風、會風問題。不能因私利而夾私貨,因虛名而搞虛假,要視聲譽為生命、視名節為氣節,始終保持一身清譽正氣。
新時代需要新精神。只要科學家精神成為社會的主流,成為人間的明燈,世界就充滿希望、充滿溫暖。我相信,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助於社會風氣的清新,有助於公民道德的建設,有助於科技強國戰略的推進,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助於大千世界的和平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