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黃山8月22日消息(記者 徐秋韻)黃山黟縣,在徽文化裡浸染了上千年,厚重的歷史長河流過這片土地,形成了獨特的徽州文化群。河流串起了徽州的村莊,有了水,這裡便多了份自然靈性,青瓦白牆倒映在水中,在這裡,走一步,就是一幅畫。
民宿舊街墨野就藏在畫中,成為了畫本身。
舊街墨野黃山集舍。(央廣網發 黃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半山是山何爭高低,閒客不閒自有春秋。」走進黃山市徽州區「半山閒客」徽州文化主題民宿群,聯排徽州老樓印入眼帘,老磚瓦、馬頭牆讓人們奔波的腳步一下子放慢了,外牆的土牆,木門內的書畫,古樸而有年代感的桌椅,在這裡,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融合,別有一番韻味。
民宿「半山閒客」。央廣網發 黃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近日,記者從黃山市文旅局獲悉,黃山市各類民宿已達2100餘家,其中精品民宿300多家。黃山民宿年接待超230萬人次,經營收入15億元以上。
2015年,文旅資源富饒之地安徽黃山召開首屆全國民宿大會,推出「徽州民宿」品牌,響亮提出「民宿,從黃山出發」。 而後,黃山市把民宿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和旅遊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湧現了喜新戀舊、拾庭畫驛、澍德堂等一批精品民宿,建設了屯溪黎陽、黟縣塔川、休寧祖源、徽州區西溪南等一批民宿集群。
在鄉村振興和全域旅遊的大背景下,民宿作為一種新興的非標準住宿行業,在全國範圍內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成為旅遊產業的新經濟增長點。
政策加持 盤活鄉村資源
賞小橋流水,品徽菜風味,看徽州庭院。每逢節假日,位於黃山湯口鎮的民宿「雲門山居」和「隱溪逸舍」門口就停著不少來自長三角的私家車。湯口鎮離黃山南大門僅1公裡,是黃山的主要生活服務基地和旅遊接待基地,這裡的民宿也備受遊客歡迎。
徽州民宿作為全域旅遊背景下一種新興的旅遊目的地產品,是實施旅遊+推動旅遊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在獨具特色的徽文化的加持下,徽州民宿展現出較強的吸引力。
民宿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為更好的指導民宿產業發展,2018年12月黃山市文旅局委託安徽大學旅遊規劃與研究中心啟動《黃山市民宿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經多輪修改和徵求意見,2019年7月25日通過專家評審。規劃在2020年和2030年兩個階段性目標上,明確最終要將黃山市民宿業發展為「中國民宿業的標杆地和世界民宿業的典範區」。
舊街墨野黃山集舍。(央廣網發 黃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2018年底,黃山在借鑑浙江等地民宿政策基礎上,黃山市文旅局聯合市公安局、市衛生計劃委、市食藥監局、市工商局、市稅務局、市消防支隊印發《關於促進徽州民宿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該意見也是安徽省第一份民宿政策文件。
黃山市還以旅指委名義印發了《徽州民宿提質增量行動計劃(2020—2022)》。該計劃從規劃引領、生態優先、業態融合、規範經營、政策支持、宣傳推廣六個方面制定了徽州民宿提質增量的工作任務。
一系列規劃和政策的背後體現的正是黃山對民宿發展的期待。「我們希望通過民宿產業的發展,盤活徽州鄉村資源,從而增加當地收入,實現鄉村振興。」 黃山市文旅局副局長王迎春說。
「民宿就在家門口,在食堂當服務員,除周末工作量大一些,平常只工作四五個小時,每天有60元工資,自己家燒鍋做飯甚至下地種菜照樣張羅,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最好的工作崗位。」 在黃山區湯家莊「雲華棲」民宿食堂打工的一位李姓村民說。
黃山區文旅體局副局長潘善倫告訴記者,民宿進入鄉村旅遊領域,填補了鄉村旅遊中高品質住宿的供給空白,從根本上優化了鄉村旅遊住宿服務的結構。「民宿遊客不僅為周邊景點增添了人氣,還激活了當地垂釣、採摘等旅遊新業態,促進了茶葉、竹筍、香菇等地方特產的銷售,村民種植的蔬菜也有了市場。」據統計,2019年,黃山區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共帶動684戶貧困戶獲得收入365.96萬元。
今年,黃山區還在全省率先開展「利用已經建成的美麗鄉村打造A級景區村莊,實現旅遊產業在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作用」,又明確提出,創建景區村莊的村莊內必須要有一定規模和體量的民宿和餐飲,從創建標準上對創建主體提出要求,潘善倫表示,這也將是盤活鄉村資源、為民宿業發展注入活力的又一個新形式。
規範發展 成立民宿發展協調小組
8月20日記者採訪當天,黃山區湯口鎮民宿「雲門山居」的客房已被預訂滿。雲門山居位於一小片梯田之上,修建的園林中保留了百年樹木,種植了各種珍稀花草樹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留下生命的氣息。近2000平方米的土地,只建了9間客房,其餘的空間,統統打造成了公共區域,很難想像,兩年的時間,曾經破敗不堪依山而建的兩棟老房子在主人程志強、關彬等的改建下搖身一變、煥然一新。
民宿「雲門山居」。記者徐秋韻 攝
民宿「雲門山居」。記者徐秋韻 攝
為保證閒置鄉村資源開發依法依規,2019年5月,黃山市出臺了盤活閒置農房試點工作方案,按照「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準確」原則,對納入盤活範圍內的閒置農房優先開展農村宅基地房地一體確權登記頒證,對產權明晰的閒置農房,依託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規範流轉。社會資本得以通過黃山市各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流轉交易,獲得合法穩定的經營權,在原農戶規定的合法建房面積內和符合村莊規劃等條件下,民宿經營主體可以在鄉鎮政府審批備案後進行改建,開發利用閒置農房。
同樣,在黃山休寧縣祖源村,千年前朱、項二姓為避禍而至,延續至今,交通不便,漸成空村,老屋頹敗。上海人龐煥泰與村委合作數棟老屋,修舊如舊,經過不斷推廣,目前已成網紅民宿。「一家帶百家」, 龐煥泰打造的夢鄉村民宿,引來了遊客,有人來,就有需求,帶動周邊的商家、農家、餐飲的火爆,共同致富道路模式由此形成,夢鄉村民宿也成為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
夢鄉村·祖源民宿群。央廣網發 黃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夢鄉村·祖源民宿。央廣網發 黃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看到此番場景,龐煥泰心中是滿足的。但回想過去,老屋整修打造過程也是一波三折的,龐煥泰解釋,發展民宿回報慢,在看到回報之前,有的村民對民宿改造不理解,是有質疑聲音的。龐煥泰和當地村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村民也從當初的反對、觀望,直到如今的參與。
為規範徽州民宿發展,黃山市各區縣按照《關於促進徽州民宿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了具體實施辦法,成立了區縣民宿協調小組和聯審小組,簡化了消防、治安、衛生等行業標準和審批手續,初步建立了市縣兩級、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各區縣根據民宿業主的申報材料,多次分期分批組成聯審小組,以「一站式」方式進行現場踏勘和檢查,對不符合條件的現場提出整改建議,對符合條件的聯合蓋章並按職責頒發相關證照。2019年黃山各區縣通過聯審新辦特行證589家。
挖掘徽州在地文化 打造獨特文化IP
要打響徽州民宿的知名度,應藉助當地文化,將情懷與文化融入民宿,激發民宿發展。而豐富的徽州文化資源正是徽州民宿發展的有利條件之一。
位於黃山徽州區的潛口鎮,是千年古鎮,起於宋,盛於明清,曾經是山上山下物資交換集市,鹹豐戰火損毀嚴重,遂逐步冷落,昔日老宅逐步倒塌,雜草叢生。
潛口老街。記者徐秋韻 攝
2019年7月,龐煥泰帶領團隊入駐潛口,開始各種清理準備工作,現已完成12棟樓的改造。「我們一定要保留原來的建築風格,外貌不能動,裡面的老梁、老木只要不腐朽我們都會保留做好防蟲處理。」夢潛口民宿負責人黃衛俊介紹。
正在改造成為民宿的潛口老街古民居。記者徐秋韻 攝
在「雲門山居」,為了修舊如舊,合伙人程志強收集了四座徽派老宅木料和22萬片老瓦,請當地老工匠一點點手工打造。每兩間客房之間,就有一個偌大的廳堂,老舊的木桌子、木椅子,都是從徽州古村裡淘來。合伙人洪濤的父親是徽菜大師,曾給鄧小平做過徽菜,程志強也有30年廚師經驗,專攻徽菜。「來到這裡的客人可以感受到當年徽州人家的生活方式,品嘗到原汁原味的徽菜,以此帶動徽文化的傳承。」雲門山居民宿合伙人關彬說。
黃山·秀裡,位於黃山市黟縣宏村鎮,景區青山環抱、綠水潺湲,徽派民居錯落有致、商業老街古樸滄桑,枕山面水。黃山秀裡景區負責人李翔表示,打造獨特的文化IP,除修舊如舊外,還應引入新的生機。
秀裡引進國內獨樹一幟的「人文度假」品牌——青普旅遊,打造獨具特色的人文度假生活方式。
黃山秀裡夜景。央廣網發 黃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6月,地處皖南萬山叢中的秀裡景區迎來了梅雨季節,青普文化行館·黃山秀裡也在一派煙雨朦朧中成功入駐秀裡,內容體驗沉浸式「此間藝文」體驗,由青普文創部門精心設計打造。通過長期在地文化的深度探索,禮聘當地的非遺傳承人、手工匠人、藝術家、音樂人等為行館的文化導師,帶領客人在入住過程中體驗在地的文化和藝術,無論是行館周邊的觀光探訪、身心療愈,還是工藝手作、曲藝戲劇,其專業性、趣味性、互動性均使入住行館的客人全身心感受到在地文化深厚的人文魅力,感受快樂,獲得新知。
客人體驗非遺文化,感受傳統之美。
從「徽派建築」到「徽州三雕」;從「徽州茶事」到「徽州茶俗」;從「徽劇」到「徽派盆景」,宋代的文房四寶「宣筆、徽墨、宣紙、歙硯」也在秀裡湊齊了,一系列文化感和品質感十足的沉浸式「此間藝文」體驗,構成黃山秀裡行館的整體價值核心。
「民宿不應該僅僅是一個住的地方,還應該是一個體驗當地生活美學和生活哲學的空間。」在李翔看來,打造特色民宿,除了吸引遊客留下來,住下來,更重要的是傳承文化,響應人們對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
今年10月,黃山還將舉辦 2020安徽民宿大會,進一步打響徽州民宿品牌,讓徽州民宿的資源共享更進一步。
「雲門山居」主人關彬在民宿門前。記者徐秋韻 攝
家在鄉野,住在徽州民宿,不再是旅途的過客,而是另一個家。「我是新疆人,在上海從事酒店管理工作多年,機緣巧合,我來到安徽,愛上了徽州歷史,我是這裡安住的一個家人,你來到這裡,也是在這裡安住的一個家人,吃家裡應季的美食,與村裡的鄰居交談,這是一個重新連接人與自然,人與鄉土的空間。」民宿雲門山居主人關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