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20億,躺著把錢賺
「再買買買就剁手!」
相信你身邊一定有一群常說這話的「剁手族」。每當工資到手,他們的雙手就不由自主地行動起來,把一件件商品放入購物車,下單支付一氣呵成,曾經發過的毒誓都拋諸腦後。等到銀行卡餘額見底了,他們才幡然悔悟,想方設法捱到下一個發薪日,如此周而復始。
有人剁手,就有人遞刀,網購的火爆催生出一批專門幫剁手的導購網站。別小看了這些導購網站,它們裡面最火的,都已經上市了!
2019年7月15日,內容類電商導購平臺「什麼值得買」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成為「中國電商導購第一股」,總市值21.82億。
「什麼值得買」是一家網購產品推薦網站,同時也是集媒體、導購、社區、工具屬性為一體的消費決策平臺,因其中立、專業而在眾多網友中樹立了良好口碑。
根據其招股書顯示,2015、2016、2017年,什麼值得買從阿里、京東和亞馬遜那裡獲得的電商導購佣金收入及營銷平臺服務收入分別為4522萬元、7723萬元、1.12億元。更重要的是,它的毛利率竟然高達70%,簡直是躺著把錢賺了。
在一般人眼中,導購網站不過是各大電商平臺的「寄生蟲」,由於本身不賣產品,能活下來就已經不容易了。而「什麼值得買」卻能在一眾導購網站中脫穎而出,不僅活的好好的,還成為了行業裡的獨角獸,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背靠大樹好乘涼
「什麼值得買」有一個十分接地氣的名字,叫「張大媽」。創立張大媽的,卻不是什麼大媽,而是一個熱愛上網買東西的小夥子。
2010年6月30日,「理工男」隋國棟創立了一個個人博客,隨手起名叫「什麼值得買」,利用工作之餘每天發幾篇博文,簡單介紹值得買的商品。
由於隋國棟長期混跡於知名數碼論壇「Hi-PDA」,他的文章推薦的大多數是極客愛好者喜歡的物件,比如早期的 Palm 掌上電腦、遊戲機、CD 機之類。雖然受眾不廣,但隨著他日復一日的保持更新,也積累了不少粉絲。流量上去了,隋國棟便藉此賺了點廣告費,用以維持網站運營。
兩年後,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開始快速擴張,嗅覺敏銳的隋國棟很快發現了其中的商機,立即上線「發現頻道」,開闢出一種獨特的盈利模式——「薅羊毛」。
當時,網店店主們為了爭搶用戶,推出了五花八門的優惠方案,令消費者們眼花繚亂。而什麼值得買所做的,就是為消費者提供二手優惠信息,並幫他們整理出性價比最高的購物方案,讓他們覺得「買得值」。
除此之外,什麼值得買還推出了「消費眾測」功能,通過商家提交測試產品、用戶免費試用並提交測試報告的形式,實現對產品的眾包測試。「消費眾測」為一些物美價廉卻排名靠後的商家提供了展示商品的渠道,一經上線就大受好評,用戶爆炸式增長。而京東和淘寶們眼看自己被佔了便宜,卻也毫無辦法。
什麼值得買的成功,使投機者們紛紛效仿,「惠惠網」「一淘網」等類似的導購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面對這種情況,隋國棟果斷選擇轉型,主打原創內容的提供。
平臺利用一些獎勵手段,讓用戶自發地撰寫購物的感受和心得,以此來「帶貨」。他們之中既有表達欲強烈的買家,也有商家找來的職業寫手,但不管怎樣,第一個吃螃蟹的什麼值得買,憑此和其他導購網站拉開了差距。
正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有淘寶和京東等平臺為它提供用戶和流量,什麼值得買只用了九年就從一個博客變成了中國內最大的導購平臺。然而,它的成功並非運氣使然,仔細看來,「張大媽模式」是具有可複製性的。
懶人的救世主
什麼值得買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它利用了用戶最大的特性——懶。
什麼值得買的用戶是怎樣一群人?懶得關注商品的價格,懶得關注商城的信譽,懶得店家到底在做什麼活動,期望有專業的機構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大多數人們面對海量信息都會產生惰性。畢竟我們為了賺錢已經累個半死了,哪還有時間和精力用在花錢上面?
於是,人們逐漸地從主動尋找內容變成了被動接受內容,而這一趨勢也改變了內容類產品的邏輯。今日頭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它算法的作用下,用戶只需要不停地刷新頁面就能獲得想看的資訊,不必再主動搜索了。這和什麼值得買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平臺內容生產過剩,導致用戶選擇成本變高,一定會出來「內容整理者」來對內容進行二次整理後再做分發,而內容整理者的二次分發價值並不低於前者。
所以,如果你發現了哪一個領域有內容選擇成本較高的現象,不妨去試試做高質量的內容重新分發,說不定你的產品,就是下一個什麼值得買。
作者: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