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玲姐姐又上熱搜了。
據臺媒報導,林志玲19日赴港領取由慈善基金會頒發的「愛心獎」,獲封「臺灣第一慈善名模」。林志玲一直熱衷於公益,近十年來投身於各項公益領域,幫助了數萬人。
國民女神志玲姐姐,一口氣紅了十幾年。
剛出道時,她飽受爭議,被人詬病演技、娃娃音、花瓶、扮嫩、嗲、做作...
面對各種負面輿論,她從不做任何反駁,對抗,解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志玲姐姐不僅沒有過氣,被人淡忘,反而受到了越來越多藝人和粉絲的交口稱讚,溫柔,優雅,知性,高情商,有教養,成了她的穩定標籤。
對志玲姐姐路轉粉,是從當年的墜馬事件開始的。
那次事故,讓剛剛紅起來的志玲姐姐差點與世界告別。
為拍好在馬上飛奔的鏡頭,她不用替身,親自上馬。誰知,她從馬背上重重地摔了下來,還被狠狠地踩了一腳,從心臟以下1公分開始,6根肋骨,7處斷裂性骨折,差點要了她的命。
醫生告訴她,肋骨斷裂是人身體最大的疼痛,讓她一定要忍住。
誰也想不到,外表柔弱的她,卻表現得極其堅強。她要面對的不僅是身體的劇痛,更是人還躺在手術室救治,就有居心不良的媒體對自己胸部的惡意報導。在痛苦療傷期間,她不哭不喊,不賣慘,不抱怨,平靜地接受了命運的考驗。
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與她年少時的經歷密不可分。
林志玲是娛樂圈為數不多的高學歷女星之一,她所擁有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雙學位的學歷,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殊不知,剛從臺北中正國中畢業的她就已被星探挖掘,籤約了經紀公司。原本已可以開始模特生涯的她,籤約不久,便選擇了出國讀書。
林志玲在加拿大多倫多的一所私立女子教會學校——斯特洛恩中學,完成了她的高中學業。從小孤身一人在海外求學的經歷,練就了她堅韌獨立,處事淡然的品格。
志玲姐姐的成長路徑,也是前天和我聊天的一位小哥哥正在經歷的。
出國前,他是烏市13中的學生。初三那年,他反覆思考一個問題:國內的應試教育如何能滿足他內心渴望「做自己」的強烈願望?各科老師採取千篇一律的題海戰術,誓要將孩子們培養成為規格整齊劃一的「優等生」,這樣的人生,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於是,他選擇出國讀高中。今年秋天,他開啟了自己的海外求學之旅。
和志玲姐姐一樣,他也選擇了加拿大多倫多。
出國前,雅思7分的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關注過幾所頂尖的私立高中。幾經比較,他最終選擇了一所認為更適合自己的,轄屬多倫多天主教育局,並設有IB課程的公立學校,入讀11年級。
與其他大多數一味嚮往貴族私立名校孩子不同,他很理性:
頂尖的私立名校固然好,但要求也很高,我認為自己和這些頂尖名校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我了解到,私校的管理非常嚴格,課業繁重,這意味著我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由。
既然我因不喜歡國內的應試教育而選擇出國留學,那就該選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相比私立學校,公立學校的教育理念更符合我的需求。另外,私校的費用高昂,這樣大的投資,我認為性價比不高。」
從實際出發,他先很接地氣地考量自身實際水平與名校要求的匹配度,同時,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環境和教育方式是怎樣的。
私立名校雖好,但未必適合自己。更難得的是,家境寬裕的他卻不是只懂揮霍的富二代,小小年齡便能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花費問題,衡量性價比。
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IB課程,這很有挑戰,IB課程比普通課程難度高得多,他選修了12年級的數學課,在國內理科成績拔尖的他,遇到了第一次警醒:
剛來的時候,我和大部分中國學生一樣,以為自己理科好,不用怎麼努力,也能輕鬆躺贏外國的同學。不到一個月我就發現,如果真的抱著玩的心態就想考上一個好大學,那下場會很悲慘。
我的確在理科方面佔了一點優勢,但並非如自己想像中那麼明顯。其實無論在哪裡讀書,學習都沒有捷徑可走,唯有自己踏實努力,不可能一勞永逸。
在聊天的過程中,他全然沒有一個學霸通常慣有的優越感,一直很謙虛。儘管在他的家鄉烏魯木齊,不是所有初中生都能考到雅思7分,更不是所有初三畢業的學生都有勇氣攻讀IB課程,選修12年級的數學課。
他不戴光環,沒有一句話是在不著痕跡地暗自誇耀。
他言辭懇切,對自己的認知非常理性:
目前的課程對我來說非常有挑戰,我之前沒有這方面的概念和經驗,雖然很想學好,但一開始的確是非常困難,我正在加倍努力。
當被問到花了多長時間適應留學生活時,他老老實實地說:
說實話到目前我也不敢說自己已經完全適應了這裡的學習和生活。
我不確定怎樣能算作是已完全適應的標誌,但比剛來的時候好多了,至少已經理清頭緒,更有條理了。
有可能我還沒有完全適應,但已經開始好轉了。
一個人的語言,越平實客觀,就越有力量。他不刻意誇大困難,也不會為了面子故意逞強。相信像這樣的孩子,即使年齡還小,一個人漂洋過海在外求學,也能讓父母安心許多吧!
當被問及對老師的印象如何,他說:
因為有過換課的經歷,我接觸過很多位老師。
這裡的老師都很負責,平易近人,講課風格詼諧幽默。
我之前問過我經濟課的老師,有關於大學的問題,他很熱情地給我提供了他所知道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還給我推薦了他的一位得意門生,回答我的種種問題,幫助我處理當時遇到的選課等問題。
國內流傳著一種說法:公立學校的管理非常鬆散,下了課都找不見老師。面對這樣的傳言,他說:
我在普通課程學了不到兩周就換成了IB課程,IB課程本身對老師的要求就高,我們的老師都非常負責,不會存在國內傳言的這種狀況。
不過即使我在普通課程裡只讀了不到兩周,那裡的老師也很負責。國內這種說法可能只存在於一些很少數的學校,我們學校沒有這種情況。
IB課程的學業壓力很大,這學期他要修數學、法語、英語、生物,下學期要修經濟和歷史,與國內重點高中的課業壓力其實不相上下,但是在他看來,差異非常明顯:
IB課程雖然很難,但它著力於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從宏觀的角度思考問題。它要求學生掌握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而不是應試能力,比如我們現在的課程已經在要求我們自己做實驗,記錄數據,來驗證自己的觀點,分析探索在各個學科上的認知,這對我的個人發展會更有幫助。
如果我在這裡攻下IB課程,取得了高分,可以申請我想去的各個國家的世界頂尖名校。可如果我在國內花費了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在高考中也取得了高分,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就沒有IB的成績那樣高,我的選擇面會大大降低。
十幾歲的孩子,已經能清晰地意識到走哪條路能通向自己想要的未來,這真的不簡單。
當其他孩子還在叛逆期,和父母展開激烈地手機爭奪大戰的時候,看看遠離父母的他會做些什麼。
當被問及業餘生活,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實際上,學習之餘就基本沒有什麼時間了...偶爾在家裡看看電影放鬆一下,大多數時間都要看書,很少到市中心去,耗時間的娛樂活動一律不參加。
唯一感到遺憾的是,目前沒有精力去參加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活動,計劃徹底理順了學習和生活後,下學期和同學一起組建一個社團。
雖然學習很拼,他卻不是一個只會學習的孩子。
他喜歡攝影,能拍出很多好看的照片。
他喜歡思考,即使眼前的處境看上去一片混亂,他也能迅速從中抽離,理清頭緒,冷靜處理。
他禮貌優雅,談吐幽默而有深度,措辭嚴謹,邏輯清晰,能點到為止,也能層層剖析,張弛有度,收放自如。
他聰慧過人,目標明確,勤奮努力。
這樣一個孩子,足以配得上鮮花與掌聲。
如果說,志玲姐姐是一株打不垮的薔薇花,那麼,和志玲姐姐一樣,獨自在海外留學的孩子們,時間和經歷將澆灌他們內心的花朵,磨難和歷練是它的養分,散發出奇異的清香。終有一天,將綻放曠日持久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