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條件下,期待教師能做到對每個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懷是不切實際的】
《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講述了在繪畫有自己天賦但學習上力不從心,被學校、教師和家長嫌棄的小男孩伊桑,在美術教師尼克的幫助下,成功地趕上了學業進度,並且在期末的寫生比賽中展現出了自己的實力。
來源於百度百科
誠然,男教師非常偉大,他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循規蹈矩地教授美術,帶著孩子們又唱又跳地感受藝術,並且針對後進生伊桑也沒有冷嘲熱諷,而是試著了解他的內心,搜集相關資料,幫助伊桑走出認知障礙。
但是,在這背後,我們需要反思的,除了教師應具有的責任感外,還要思考,為什麼我們身邊的這種老師這麼少?
一方面可能是某些老師的責任心不夠強,教學工作得過且過。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是教師在大班教學過程中,確實很難兼顧每個學生。
就像影片中的教師尼克,他會關注伊桑,不僅是因為伊桑成績很差,但是繪畫很好,很特別,而是尼克自身也曾有過類似的成長經歷——小的時候,他曾經也是一個有文字認知障礙、語言理解障礙的自閉的孩子。
所以在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學中,老師印象深刻、常常關注的學生往往是比較特別的學生,可能是特別優秀,讓老師感到驕傲的學生,也可能是特別淘氣,經常讓老師擔心的學生。加上精力有限,除了學校事情外,還有各種家庭的瑣事需要關注,對表現中規中矩的學生實在是難以兼顧。
就像是一些收費較貴、教育質量較好的私立學校,人家父母付得起那個學費,老師的工資高,教的學生少,加上學校內部的規定,自然更能做到關注每個學生。
很多人羨慕歐美那種「以人為本」的教育,但這必須建立在雄厚的經濟基礎上,不然是難以保證的,只寄希望於教師出於自身教育責任感而去關注每一位學生,不僅是沒有意識到教育對經濟基礎的依賴,也幾乎是天方夜譚。
隨著國家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願未來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