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湖鎮原來近8000畝的珍珠塘,目前僅保留4000畝。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李坤晟、特約撰稿呂嵐│浙江諸暨報導
工人在浙江諸暨某珍珠加工車間加工珍珠
「世界珍珠看中國,中國珍珠看山下湖。」
自上世紀60年代末浙江諸暨山下湖鎮播種珠蚌收穫第一桶金開始,50年來,珍珠產業從無到有、從農到商、從傳統經營到數位化融合發展,這個面積只有40多平方公裡的江南小鎮,如今淡水珍珠產量已佔全球的73%、全國的80%以上。
近年來,山下湖鎮正在努力打造珍珠特色小鎮。鎮黨委書記鍾亦飛說,「要把山下湖打造成全域秀美、具有國際水準、國內一流的特色小鎮,把珍珠產業做成千億元級珠寶產業。」
立足山下湖,走向全中國
1972年,諸暨農民何木根問來養蚌育珠的技術後,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在屋後的池塘養下了一批河蚌,沒想到,山下湖鎮的珍珠產業之路就此開啟。
當年年底,在浙江省醫藥公司杭州門市部,何木根的一斤四兩珍珠,賣了497元錢,相當於賣了10頭豬。在村裡,「何木根養珍珠發了財」的小道消息不脛而走。
1983年後,山下湖鎮開始「全民養蚌育珠」,農戶挖田開塘成熱潮,長樂、廣山等大隊除五保戶、單身漢外,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水面。1986年,珍珠養殖業形成了第一個高峰,西江、泌湖兩鄉80%以上的農戶都開始養殖珍珠,珍珠年產量達到20餘噸。
不少村子通過珍珠養殖成了全縣的富裕村,其中長樂村全村340戶的養殖面積達500餘畝,年產珍珠1500公斤以上,年產值250多萬元。
後來的歲月裡,山下湖的珍珠養殖業不斷取得進步。比如在養殖品種上,過去由雞冠蚌一統天下的局面被三角帆蚌所取代,還逐漸出現了採用外套膜邊緣撕膜製片方法養殖的無核珍珠,採用「活蚌採珠」方法養殖的有核珍珠、特種珠、異形珠等多個類型,在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實現了由低檔珍珠向高檔珍珠的轉變。
經歷了零散養殖、大戶養殖、規模養殖後,上世紀80年代末,山下湖鎮黨委、政府適時提出了「立足山下湖,走向全中國」的產業擴張思路,鼓勵農戶大膽出市跨省承包租賃外地水面。至此,山下湖的珍珠養殖業全面輻射到省外。
通過三代養珠人的努力,今天的山下湖有工商註冊珍珠企業、個體戶及大小作坊2108家,珍珠年產量佔全國80%、全球73%,贏得了「中國珍珠之都」的美譽。
要珠光寶氣,也要碧水清波
晶瑩圓潤的珍珠背後,是雞鴨糞便的惡臭。
63歲的新桔城村人黃鵬飛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養殖珍珠,他告訴記者,為了提高珍珠產量,縮短養殖周期,養殖戶們會向塘裡傾倒雞糞鴨糞。
「一推開窗,就會飄來雞鴨糞便的臭味。」多年來,這是水塘河蚌養殖帶給山下湖人最深的感受。不僅如此,道路兩旁廢棄的蚌肉、蚌殼也堆成了山,蒼蠅蚊子滿天飛。
既要珠光寶氣,更要碧水清波。2017年2月,諸暨出臺「禁養令」,通過對水質不達標的養殖戶禁養關停,山下湖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立志改變犧牲環境換發展的老路,全力破解這個美麗產業背後的汙染之痛。
「禁養令」要求,面積超過100畝的養殖大戶,按照5%的面積比例配備尾水處理池,尾水池內通過人工溼地、水生植物、生物淨化試劑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出水口水質不達標的養殖戶將被強行關停。
一場珍珠養殖汙染大整治自此掀起,取締一批、改造一批、示範一批,推動珍珠養殖產業轉型。山下湖鎮原來近8000畝的珍珠塘,目前僅保留4000畝。
新桔城村資深珍珠養殖戶詹相苗退養1000多畝珍珠塘後,開始對養殖尾水進行處理,改造形成了沉澱池、曝氣池、生物淨化池等生態區,還種上了淨化水質的水草。
各種新型珍珠養殖技術也在形成。2016年,在外創業的郭偉鋒回到家鄉,帶回了顛覆傳統淡水珍珠養殖模式的「黑科技」。
走進清湖農業科技公司的智能控制室,「嘀嗒」一聲,其中一個餵養區的4000隻珍珠蚌吃到了定製營養餐,郭偉鋒把這套自動化管網系統形象地稱為「奶娘系統」。
他介紹,水裡鋪設了主水管道,蚌懸浮掛養在水管之下,在蚌殼上鑽孔,把食物、藻類通過輸送管道精準投餵到每個河蚌體內,珍珠蚌像用奶瓶一樣直接吸收營養物質,從根源上有效避免了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汙染。
「傳統養殖方法每畝能養800~1000隻珍珠,我們的系統每畝能達到3000~4000隻。」清湖農業辦公室主任鄭祥雲說。
鄭祥雲介紹,早在10多年前,清湖農業就聯合多家高校、研究所研發新型珍珠養殖技術,並成功投產,於2016年在諸暨示範應用。這項技術還在2018年入選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系統15項「綠色發展好模式」,被全省重點推介。
近年來,山下湖鎮集中建立了9大生態養殖示範點,總規模3000餘畝,並與上海海洋大學、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進行技術攻關。同時,加大力度引進高科技養殖企業,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在山下湖鎮的一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示範點,連片的湖面碧波蕩漾,漂浮著的一個個白色圓球,像閃爍著無數的亮點,俯瞰之下湖面猶如戴上了一串串「珍珠項鍊」。水中魚兒來回遊動,不時泛起圈圈波紋……人們很難把眼前這300畝魚蚌混養模式下的美麗水域,與曾經臭氣燻天的河蚌養殖池聯繫到一起。
如同承受沙石之痛後孕育出耀眼珍珠的河蚌一般,珍珠養殖也經歷了一場漫長的蛻變與新生。
不做簡單生意
晚上8點半,在助理等人的配合下,一部手機、一個支架,「珍珠大叔」準時開播,音調亢奮有力,線上粉絲一度達到9000多人。這場直播,到凌晨1點才結束。在山下湖,幾乎無人不知「大叔」的名頭。
2018年,包括直播在內,山下湖全鎮線上交易額達300億元,線下交易額為119億元。「珍珠大叔」所在的淘寶珠寶諸暨珍珠直播基地,「618」單日成交額甚至突破了5000萬元。
今天的山下湖鎮,早已不做養珍珠賣珍珠的簡單生意。
進入21世紀後,已經佔有珍珠產業70%市場份額的山下湖鎮,在政府的推動下向技術的縱深進軍。從簡單的珍珠項鍊串綴,逐漸發展並形成了珍珠項鍊、首飾加工、珍珠工藝品加工以及珍珠藥用、美容、保健產品加工的格局。
2003年,阮華君創辦了浙江長生鳥珍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珍珠深加工產業推向縱深。經過數百次試驗,研發出物理法製備納米珍珠粉的加工工藝技術,使珍珠粉的粗細達到平均粒徑1微米,顆粒細小程度只有普通珍珠粉的百分之十至四十。
2003年7月1日,由長生鳥公司牽頭制定的珍珠粉和珍珠粉鑑別方法 X射線衍射分析法兩項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困擾行業數十年之久的珍珠粉真假鑑別難題被破解。
浙江胡慶餘堂本草藥物有限公司近年也在研發新產品,將與浙江大學藥學院合作,進一步研發珍珠化妝品,並考慮將珍珠與諸暨地方特色香榧結合,開發珍珠精油護膚品。
國貨「黑馬」頌珍珠的創始人趙珂,親歷了珍珠產業從單一賣珍珠到工藝品、護膚品、健康飲品等珍珠生態產業鏈的打造,認為轉型升級不僅在於延伸珍珠產業鏈,更在於匠心打造國貨品質。
浙江天使之淚珍珠股份有限公司以文化延伸產業鏈,投資5000多萬元打造了珍珠文化體驗館和珍珠創意工坊……
與此同時,珍珠市場也在發生深層次變革。山下湖鎮第六代珍珠交易市場——華東國際珠寶城——建成珍珠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和電商基地,帶動了傳統珍珠產業轉型升級。
珍珠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集7大中心於一體,包括珍珠研究院、珍珠產業服務中心、創新創業孵化中心、珍珠小鎮展示中心、珍珠數字經濟中心、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珠寶創意設計中心等。各成員單位之間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成果共享,實現了珍珠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
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珍珠數字經濟中心。可視化大屏上劃分出不同板塊,量化展示行業信息,包括山下湖鎮雲上企業、原料珍珠市場趨勢、淡水珍珠指數和趨勢、品牌總數與專利數量、歷年珍珠產量與銷售情況、淘寶直播基地數據、阿里京東電商零售數據等。
華東國際珠寶城總裁馬飛介紹,數字經濟中心是珍珠產業數位化的窗口,將收集、分析、研判全球珍珠產業鏈相關數據,通過珍珠價格指數發布和珍珠經濟數據分析研究,為珍珠全產業鏈數位化轉型提供強大的決策、分析依據。
2019年7月28日,諸暨市山下湖珍珠養殖人在湖水中作業
頭等大事
山下湖鎮目前有70%以上的人員從事珍珠相關產業,珍珠作為山下湖的優勢產業,正在向高產高值、跨界融合的美麗經濟邁進,正在從百億元級產業向千億元級產業進發。
2016年,諸暨開啟「珍珠小鎮」建設,計劃3年投入50億元,將山下湖鎮打造成一個集「珍珠產業+特色旅遊+網際網路+文化創意+金融資本」為一體的特色小鎮。
打造千億元產業,離不開好項目帶動。珍珠小鎮重點項目分成核心區、美麗集鎮全域提升、珍珠產業轉型升級、旅遊配套等四大塊,細分為珍珠湖、珍珠文化街區、珍珠創意工坊等24個特色項目。
「創意設計是珍珠產業的靈魂。」山下湖鎮鎮長餘靈君介紹,珍珠創意工坊就是為珍珠設計量身打造的,以小體量建築單體多樣組合為建築單元,以合院的形式呈現,靈活多變便於獨立管理。
山下湖鎮還邀請知名團隊設計珍珠博物館,由色彩大師晨曉打造色彩山下湖。未來,在華東國際珠寶城周邊,將建成創意設計區、珍珠加工區、休閒居住區等,它們將和珍珠湖一起,成為珍珠小鎮的核心區域。
人們欣喜地看到,近幾年,隨著中國(國際)珍珠節、珍珠首飾創意設計大賽、首屆珠寶展等在山下湖鎮舉辦,以及聯姻世界小姐大賽、中國時裝周和巴黎時裝展等頂級時尚賽事深度挖掘美麗經濟,山下湖珍珠走向了全球產業的制高點。
依託珍珠產業,珍珠小鎮在山下湖形成了經濟、文化、生態、社區的疊加效應,作為諸暨金融、科研、創意、休閒、養生等新興產業培育的新載體,珍珠小鎮走上了「特而強」「聚而合」「小而美」之路,成為推動山下湖產業創新升級、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諸暨小鎮新型經濟模式的樣本。
2018年,山下湖珍珠小鎮以時尚類特色小鎮進入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2019年,山下湖鎮將珍珠小鎮建設作為頭等大事,聚全鎮之力,高標準推進。
不遠的將來,山下湖這座小鎮將成為諸暨「與杭同城」的重要突破口、全域旅遊發展的窗口、長三角一體化中的靚麗珍珠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