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今75後到85後的家長,無論未來是否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都希望孩子能學到更多知識,並且能夠接觸到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在這樣的契機裡,STEAM教育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
11月2日,由億歐公司主辦的「教育升級 『育』見未來 ·GIIS2018中國教育行業創新峰會」在上海正式舉行,此次活動主要圍繞教育行業的技術升級、理念升級兩大方面,與教育行業人士一起探討未來教育發展方向和趨勢。
在此次峰會上,Special A特優生 創始人兼CEO黃中陽發表了以《STEAM領跑未來素質教育趨勢》為主題的演講。
以下是演講全文(略有刪減):
大家下午好!
三年前我在耶魯大學時,發現美國大部分學校都已採取了綜合類學科教育的方式。那時我們意識到,
未來如果仍採取單一學科的教學方式,那對孩子發散、創新、創意能力方面的培養是遠遠不達標的。
這種變化隨著時間的推演愈發明顯。2014年剛建立公司時,市場僅僅有一點感知,而到去年9月份市場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從今年年初到現在,需求量則是直接翻了幾倍。
如今75後到85後的家長,無論未來是否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都希望孩子能學到更多知識,並且能夠接觸到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在這樣的契機裡,STEAM教育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STEAM綜合類學科將發展成為主流
為什麼STEAM綜合類學科發展會成為主流?
就內部條件來說,
是由於STEAM綜合類學科的特殊性。今天中午有一個朋友問我國內的STEAM和國外的STEAM最大的區分是什麼,我認為在於綜合類學科這一點。綜合類學科可以將所有垂直的學科連通起來,進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從外部條件來看,
STEAM綜合類學科能夠站上風口離不開這三點:
首先是政策支持,去年習主席宣布要在中國建立100所頂尖工程類院校,並邀請各種各樣國外頂尖優質教師、教授來中國教學;
其次是一線城市中3000萬精英家庭的覺醒,這些家庭重視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因此對品質型的教育產品以及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的產品需求特別大;
最後,由於在線英語類項目的成熟,3--4年級的孩子語言能力已經達到可用階段,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提升語言技能,而這是綜合素質教育類項目發展最好的契機。
雖然很多人對STEAM綜合類學科的態度十分審慎,但我們的感覺是不會騙人的。以我們Special A特優生為例,今年暑假招生人數是去年的兩倍。
本土化是STEAM教育的發展關鍵
我們一直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名師指路」,中國的孩子值得全世界最優秀的老師來教育,因此特優生引入了頂尖級的美國教授加盟。
在此之前有家長擔心孩子上課是否能夠聽懂,教學過程是否會出現問題。
在時間的打磨之後,我們認為課程的標準化,加上合適的雙師課堂可以很好地解決家長的顧慮。
另外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本土化設計轉換。
我們曾經直接引用了哈佛大學教授的心理學課程,但班級裡面最優秀的學生在滿分100分的情況下獲得了23分的成績,而課程在經過打磨和本土化設計轉換之後,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之後我們自己研發了SA-STEAM,我相信這是最適合中國孩子的STEAM課程。目前Special A的課程涉獵三個階段:一是6到12歲的少年趣味創課;二是12到17歲的青少年學科能力學習;三是14到17歲從學科到留學一站式服務。
中國教育國際化、國際教育本土化也是未來的趨勢。
最近有學生家長提出孩子想學習量子物理,我們就拜託史丹福大學量子物理的專家來設計課程,希望能讓三四年級的孩子理解量子物理的概念。
STEAM教育是底層基礎教育
有一句話這樣說,
科技對於目前的孩子來說已經不叫科技,叫過去,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生活的必需品。在機器人和產品中有很多孩子的作品,這些作品最終對於他們升學和未來走向都有一定幫助。
我們希望通過引導式和項目制的方式將孩子帶入到學習過程中,讓他們進行跨年齡、跨學科、綜合類學科、匹配式的學習,最終具備從0到1的創新和發散想法的能力。
舉例而言,我們最近在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交流電影研發方面的課程。學生從科技作品的展示到最後作品的產出,都靠自己獨立完成。我們教授的不是模板,而是將抽象化的思維轉化為現象化的方法。
除此之外,在科技領域,我們也嘗試與布朗大學的人工智慧教授合作並建立相應在線的綜合類學科教育。利用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學生匹配所有綜合類學科裡的細節內容,即使再頂尖的教授,也應順應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而這種線上配合線下的模式也趨於成熟。
我們希望中國的孩子們能夠從3年級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而不是等到高考填志願時才考慮專業的問題。我們希望孩子能在更多的領域探究自我價值,在綜合性素質教育課程中發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