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田思奇
進入11月以來,各國新冠疫苗研發捷報頻傳,其中德國公司BioNTech與輝瑞聯合開發的mRNA疫苗有效率高達95%,預計將在下個月獲得美國和歐盟的批准。
創辦於2008年的BioNTech目前已是歐洲最大的生物技術領域獨角獸,其創始人夫婦的背景也受到額外關注——他們都是德國土耳其裔移民的後代。
對於在歐美國家創業的移民,尤其是中東地區移民,外界的刻板印象通常是他們只會開烤肉攤或者雜貨店,而非高新技術企業。
但德國國有開發銀行KfW本月公布的研究顯示,納入調查的60.5萬家企業中有四分之一創始人有國外背景。除了食品雜貨以外,來自科索沃的難民尼克·米夫塔裡創建了約會網站Spotted,來自伊朗的Nader Etmenan在1988年創建的Novum已是德國最大的連鎖酒店之一。
不僅如此,一些移民還建立了德國最具創新性的企業。例如敘利亞移民裡巴爾·迪布創辦的中東食品電商Mozzaik、馬爾他移民Max Thake參與創立的去中心化物聯網平臺Peaq等。
創立BioNTech的烏古爾·沙欣是孩提時代移居德國的土耳其移民,父親是一名汽車工人;和他一起創業的妻子奧茲萊姆·圖雷奇,其父是來自土耳其的醫生。
貝塔斯曼基金會研究發現,這些有外國血統的移民或移民二代擁有77.3萬家企業,數量仍在持續增加,主要包括個體經營者,以及建築業、零售業和服務業公司。相比之下,同期擁有企業的其他德國人減少27.5萬,至320萬人。
貝塔斯曼基金會的阿曼多·加西亞-施密特對《經濟學人》表示,許多德國畢業生更嚮往安穩的公務員生涯,不樂於接受創業的風浪。近十年蓬勃發展的勞動力市場也能幫助年輕人比較容易地找到體面的工作。
但對於移民來說,選擇往往更為有限,顯性或隱性的歧視讓移民在德國就業市場上屢屢碰壁。此外,移民在原籍國的專業資質往往不受德國認可,創業幾乎是唯一的致富選擇。
加西亞-施密特預計,等到新冠疫情有所緩解,德國的無薪假計劃結束,就業市場將變得更加擁擠,更多德國本土公民或選擇自主創業。
德國初創企業協會的保羅·沃爾特(Paul Wolter)則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移民在德國初創企業中的比例仍然太低,障礙包括嚴厲的稅收規定和建立公司的繁文縟節。他還指出,德國是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社會流動性最差的國家之一,這對移民的打擊尤其嚴重:「當你的社會流動性降低時,你的創新就會減少。」
但沃爾特強調,移民也比土生土長的公民更能容忍風險,離開家園通常意味著已經做出犧牲。
16歲時離開喬治亞抵達德國的塔瑪茲·格奧爾加澤(Tamaz Georgadze)原本希望進入法律行業,但年輕時還不是德國公民的他無法成為一名法官。在創辦金融科技公司Raisin之前,格奧爾加澤在麥肯錫諮詢公司工作了十年。但他發現自己複雜的姓氏在傳統企業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把自己變成一個「局外人」。
另一方面,格奧爾加澤對《金融時報》表示,相對於英國和美國,德國更有機會從其移民人口中獲得成功。他和他人聯合創辦的公司已經收穫2億歐元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研發出mRNA新冠疫苗的美國企業Moderna由加拿大生物學家德裡克·羅西和黎巴嫩出生的科學家努巴爾·阿費揚聯合創辦;疫情期間為封鎖地區民眾提供極大便利的視頻會議平臺Zoom由移居美國的華人袁徵創辦,美國外賣應用DoorDash和英國外賣應用Deliveroo創始人也都有華裔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