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恩師,說說古代「教師節」

2020-09-09 鵬為古籍

公曆9月10日教師節的建立,於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時通過。從此每年的9月10日被定為教師節。


從古代開始,教書育人的老師就一直頗受人們的尊敬。那麼,在同樣崇尚知識與教育的古代,又是否有「教師節」呢?

其實,在古代的「教師節」,一開始並不被固定於一年的某一天之中,更不是一年僅有一天。古代的教師節存在於某一「節點」之中,例如一個學年的開始以及結束,又或者是一個小學堂開啟以及閉關的時候。

在這些「節點」到來的時候,學生們會向自己的授業老師送上贏錢或者禮物,表示感謝。在古代,這樣的習俗也被稱為節儀。除了開課、結業的時間點,還有中秋、端午等等傳統節日時,學生也會對老師表達感謝。



我國從漢代開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根據學校所處的位置、規模等等差異,人們把其分為學或校。可以說,真正的教師節,還是從漢代才開始的。

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即是孔子的生辰那日,皇帝都要帶著朝廷百官前去孔廟祭拜,而各地的官員,也都必須誠心祭拜。

在這一天中,除了要祭拜孔子,他們還需要置休經師以及授束修。這時候起的教師節,已經能夠放假,並拿到一定的福利了。



祭拜孔子的習俗也有流傳至出現科舉制度的唐朝,在這個時期,孔子的地位更是越來越高,祭拜的禮儀也是相當隆重:書院、國子監及各地政府,都需要從本地的老師之中挑選出最優異的人士上報朝廷。這些優異的老師,最多可拿到五百兩的賞銀。

當然,國子監、太學這樣的教育機構,實際上是屬於朝廷的體制管理,他們的教育目的是為國家提供更多的政治人才。而在民間的許多學堂、私塾,也有一些未能上榜科舉的老師。



雖然只是民間的教書先生,但他們在老百姓心中仍有很高的地位。除了在民間能受到尊敬外,官府也特別允許他們不參與納稅、不做農業生產等等特例。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育和陪伴,他們每一位都在盡心盡力地教導我們,恨不能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在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為恩師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相關焦點

  • 我的恩師,教師節快樂
    一方情一城百姓你是恩師你是天使 是戰士你是逆行的背影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見多才能識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老師不僅是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領航燈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
  • 鷓鴣天、教師節感懷
    鷓鴣天、教師節感懷文/汪萍(木樨)孔孟興師道義宣,儒家學說敬仁賢。恩情切切銘心語,大愛悠悠結墨緣。薪火旺,李桃妍。講臺三尺播聆先。釋疑解惑傾囊授,魚躍龍門奏凱旋。
  • 教師節:懷念學院生活,銘記恩師教誨
    (華東神學院2002屆同學會於2013年5月在杭州舉行)在華東神學院求學期間,至今不會忘懷的是幾位已經退休的老牧師、大學教授,如院長蘇德慈牧師、已故王磯法牧師、傅聚文教授、姚民權牧師、楊達英老師等(許多仍然在職的老師,暫時不提,但感懷在心
  • 「熹亞4周年」感恩教師節,熹亞給你想要的美
    桃李九月,難忘恩師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到了,祝福天下所有的老師們:身體健康,節日快樂!一份特別的禮物——教師節活動禮包!2020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教師節活動詳情可諮詢:15682201969
  • 朋友圈教師節心情說說簡短一句話 2018教師節感恩老師的話
    朋友圈教師節心情說說簡短一句話 2018教師節感恩老師的話  人生的路上總少了教師的身影,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除了家長,老師對我們的成長影響深遠。時至教師節之際,我們該和老師說一聲辛苦了。教師節朋友圈說說怎麼表達對老師的感謝?身為老師怎麼發說說表達心情?下面小編整理一些教師節的說說【說說配圖】,希望能幫助孩子們說出心中的感恩。
  • 【科注學習班報告】果清法師:感懷兩位老恩師
  • 2018朋友圈教師節說說怎麼發?朋友圈關於教師節感恩句子說說精選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朋友圈教師節說說怎麼發?朋友圈關於教師節感恩句子說說精選 2018朋友圈教師節說說怎麼發?在我們人生中都會有教師的身影,而教師的身影也會永遠的印在我們的心中,因為這個身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在教師節這天,送上我們最真誠的祝福,祝願每一個教師節日     原標題:2018朋友圈教師節說說怎麼發?朋友圈關於教師節感恩句子說說精選     2018朋友圈教師節說說怎麼發?
  • 教師節圖片寄語教師節朋友圈說說 幼兒園教師節祝福語
    教師節圖片寄語教師節朋友圈說說 幼兒園教師節祝福語時間:2020-09-09 20:5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教師節圖片寄語教師節朋友圈說說 幼兒園教師節祝福語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又要來了。
  • 教師節圖片寄語 教師節朋友圈說說 幼兒園教師節祝福語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又要來了。記憶中,幾乎每個老師都擁有一本自己的「神語錄」,每一句話都能讓大家身臨其境,身軀為之一震!甚至在畢業很久後還會成為同學聚會的談資...教師總是用他不一樣的方式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節到了,讓我們一起祝福所有的老師節日快樂。
  • 2019年教師節朋友圈說說怎麼發 教師節說說朋友圈經典短語精選
    2019教師節說說朋友圈經典短語精選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有人就是這樣來形容您的默默奉獻的精神,在這屬於您的節日裡,我只想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祝你教師節快樂!忘不了你的諄諄教誨,忘不了你的善意責備,忘不了你的辛苦勞累,忘不了你的熱血騰沸。
  • 祝福恩師:教師節快樂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追憶恩師的教導,使我們終生難忘。祝老師健康長壽,平安幸福!同時祝福辛勤的園丁們:教師節快樂,你們辛苦了!祝福教育戰線的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你們辛苦了!3、路遇恩師李元華(史憲文,68歲)2011年,李元華老師已經是80歲高齡,他堅持在礦區世紀大道走步。他身板硬朗,經常在路邊樹蔭下虛步太極,彎腰做操。
  • 教師節:致謝恩師!
    2020年9月10日 我們迎來了第三十六個教師節讓我們一起對天下所有的老師、恩師說一聲:您辛苦了!教師,既是辛勤的園丁;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正如汪國真在詩中所說的: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光陰荏苒,日月如梭。
  • 感念師恩—深州詩詞學會教師節特刊
    教師節感懷桑榆未晚一貧儒不寫斷腸詩,唯待春風化雨時蠟炬成灰仍落淚,春蠶到死尚抽絲浮名物慾觀雲霧,育李培桃作路石熱血一腔甘灑盡,此生無愧做人師二往事如煙歲月新,育雛奉老背猶沉。薪酬到手難留夜,糴米充腸若數珍。瘦體燈前常教子,愁身課上誦書文。
  • 『2020年教師節祝福語』適合教師節發朋友圈的說說
    關於『2020年教師節祝福語』適合教師節發朋友圈的說說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2020年教師節祝福語』適合教師節發朋友圈的說說,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教師節祝福語,教師節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古人也過「教師節」嗎?古代教師節都有哪些習俗?
    2020年9月10日是我國的第36個教師節。1985年,新中國把每年的9月10日確定為教師節。然而在民國時期,教師節的日期卻是每年的6月6日,但卻是教育人士自己定的,國家並不承認。在皇帝的帶頭作用下,各地官員也紛紛效仿,在教師節這天祭拜孔子,並且「置休經師,授束修(幹肉)」。可見這時候的教師已經有休假、聚餐和禮物等福利了。唐宋時期,祭孔大典被稱為「國之大典」,孔子被唐玄宗封為「文宣王」,祭孔的規格開始被提升,不僅皇帝要在國都舉行主祭,各州、府、縣也都要祭孔典禮。
  • 關於教師節的說說朋友圈文案 2019教師節讚美老師的賀卡祝福語
    關於教師節的說說朋友圈文案61、當年恩師您到來,歡聲笑語處處在;言傳身教如父愛,教我做人清又白;不求回報寬胸海,學生如今仍感慨;當年恩情記腦海,殷殷敬意簡訊載。6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耕耘功不可沒。親愛的老師,今天是您的節日。
  • 教師節丨人生處處遇恩師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蒙著細雨的面紗如約而至為傳承富春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人生處處遇恩師」系列活動傾情上線!牆上寫給恩師的祝福就像顆顆石子將人生路填得滿滿當當願我們一路上都有明燈指引願每一盞燈都光亮如初-2020-教師節快樂
  • 教師節祝福語|教師節祝福語朋友圈說說|教師節賀卡祝福語感恩老師...
    關於教師節祝福語|教師節祝福語朋友圈說說|教師節賀卡祝福語感恩老師簡訊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教師節祝福語|教師節祝福語朋友圈說說|教師節賀卡祝福語感恩老師簡訊,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教師節祝福語,教師節朋友圈說說相關的信息
  • 2018教師節祝福語大全 感謝恩師的經典句子
    2018教師節祝福語大全 感謝恩師的經典句子時間:2018-09-10 19: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教師節祝福語大全 感謝恩師的經典句子 1、有一所名字叫幸福的學校,缺少教師一名,經考察你身體棒棒、心態健康、笑容陽光、快樂久長,完全勝任,請你教師節憑此簡訊去報到
  • 草原詩苑2020年教師節詩詞精選100首
    教師節感懷我願為蓮每逢佳節憶師涯,多少春秋說歲華。播種辛勤流汗水,豐收理想育春芽。欣看學子如朝日,慰藉餘生沐晚霞。教育優先強國策,滿園桃李綻心花。寄意人民教師菲菲蒼鬆勁柏四時貞,薪火相傳萬古情。寸草萋萋憑雨露,春暉暖暖待躬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