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9月10日教師節的建立,於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時通過。從此每年的9月10日被定為教師節。
從古代開始,教書育人的老師就一直頗受人們的尊敬。那麼,在同樣崇尚知識與教育的古代,又是否有「教師節」呢?
其實,在古代的「教師節」,一開始並不被固定於一年的某一天之中,更不是一年僅有一天。古代的教師節存在於某一「節點」之中,例如一個學年的開始以及結束,又或者是一個小學堂開啟以及閉關的時候。
在這些「節點」到來的時候,學生們會向自己的授業老師送上贏錢或者禮物,表示感謝。在古代,這樣的習俗也被稱為節儀。除了開課、結業的時間點,還有中秋、端午等等傳統節日時,學生也會對老師表達感謝。
我國從漢代開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根據學校所處的位置、規模等等差異,人們把其分為學或校。可以說,真正的教師節,還是從漢代才開始的。
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即是孔子的生辰那日,皇帝都要帶著朝廷百官前去孔廟祭拜,而各地的官員,也都必須誠心祭拜。
在這一天中,除了要祭拜孔子,他們還需要置休經師以及授束修。這時候起的教師節,已經能夠放假,並拿到一定的福利了。
祭拜孔子的習俗也有流傳至出現科舉制度的唐朝,在這個時期,孔子的地位更是越來越高,祭拜的禮儀也是相當隆重:書院、國子監及各地政府,都需要從本地的老師之中挑選出最優異的人士上報朝廷。這些優異的老師,最多可拿到五百兩的賞銀。
當然,國子監、太學這樣的教育機構,實際上是屬於朝廷的體制管理,他們的教育目的是為國家提供更多的政治人才。而在民間的許多學堂、私塾,也有一些未能上榜科舉的老師。
雖然只是民間的教書先生,但他們在老百姓心中仍有很高的地位。除了在民間能受到尊敬外,官府也特別允許他們不參與納稅、不做農業生產等等特例。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育和陪伴,他們每一位都在盡心盡力地教導我們,恨不能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在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為恩師送上最誠摯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