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0日訊,「在自然懷抱中,築一座山,營一片田,育一方錦繡。」最多再過10個月,這樣的美景就將出現在北京市民的眼前。今天上午,由北京城建施工的世園會中國館正式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如意」的骨架已搭建完成。同時,生活體驗館也於今日完成了全部鋼結構框架的安裝工作。
中國館要建成個藝術品
1月9日晚上9點,延慶的室外溫度達到零下10度,人伸出五指,不消一分鐘,指頭就會凍得麻木僵硬。裹上厚實的外套,周偉光走出項目部,向世園會中國館的施工現場走去。每天晚上9點去現場巡查,已經成為這位80後項目執行經理的新習慣,無論嚴寒酷暑。而今天更為關鍵,是頂板澆築的最後衝刺時刻。
2016年9月,北京世園會園區建設正式啟動,因一紙「調令」從西安北上的周偉光,來到了有「京都北大門」之稱的延慶,擔任世園會中國館的項目執行經理。1983年生的項目經理,在大工程裡算得上是罕見的年輕。「中國館不只是個建築,更是個藝術品,咱要建得不僅中外遊客喜歡,就連建築專家也挑不出毛病。」見到記者的第一面,周偉光說出了他對於中國館的期許。
帶著建造一座好作品的追求,這位年輕的幹將開始了精益求精的過程,哪怕將來不露在外面的混凝土表面外觀有些許瑕疵,也要求工人們修補重來。同時,他還大膽地在工人中引入了競爭機制,活幹得最漂亮者有獎勵,活幹得不好者受罰。「做建築可絕不是個粗活。」周偉光說,未來要接待1600萬中外遊客的中國館,必須以最好的面貌出現。
如意骨架上午11時成型
記者了解到,因為工期緊、任務重,中國館每天最早也得幹到半夜零點,安全部部長王文剛為了能堅守崗位,直接在對面村子裡租了間房子,將半身不遂的母親從城裡接了過來。每天午飯和晚飯的時候,王文剛都回去看上一眼,呆上半個小時,然後再趕回現場。「母親身體不好,不能自理,總見不到我就會發脾氣。」
在項目團隊的齊心協力下,中國館工程方能順利實施:2016年9月29日,項目組進場;2017年7月,中國館正式開工;2017年11月底,中國館躍出地面;而今天上午11點08分,隨著最後一塊頂板完成澆築,佔地2.3萬平方米的中國館的主體結構正式封頂。這也意味著,呈抱月形的「錦繡·如意」的框架從今天起便搭起來了。
「主體結構封頂後,我們就得同時進行幕牆安裝和梯田堆築這兩道工序。」在周偉光的工作本上,早於2017年年底,就寫下了後續工序的計劃安排表。
15米高的五彩梯田,是構築中國館美麗景致的關鍵環節之一,按照設計思路,大部分展廳覆蓋在梯田之下,與大地景觀融為一體,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鋼結構屋蓋,屋蓋下展示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奇花異草,天然地成為一個花團錦簇的巨型溫室。更妙的是,由於梯田本身是一個大型覆土建築,土壤的保溫隔熱性能能使中國館建築內部冬暖夏涼。而堆築梯田的土壤,有部分就來自於中國館基坑階段挖出的土方,「取於此而還用於此」。
「我們計劃趕在6月的雨季來臨之前,完成幕牆安裝和梯田堆築。」周偉光告訴記者,納海坨聖境、映遠山近水的中國館,映一字就離不開由光伏玻璃組成的唯美幕牆。
生活體驗館鋼結構框架也完成
記者今天上午同時獲悉,生活體驗館也同時完成了1個主展館和6個分展館的地上鋼結構框架的安裝工作,將於今年3月份以後進行頂板混凝土的澆築。被命名為「田園集市」的生活體驗館,展館設計得像一個九宮格的田地,將作為各式生活體驗產品和項目的展示之所。
據了解,今年,世園會還將逐步啟動國內館、國際館等室外展園建設,2018年年底園區將完工並進行展陳布置。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趙瑩瑩/文 通訊員 周其偉/攝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