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上博賞西厓竹刻,故宮聽「大聖遺音」

2020-12-18 澎湃新聞
昨天是大雪,與戶外歲寒形成反差的是博物館裡的溫暖與豐富。上海博物館正式推出「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紀念竹刻家金西厓先生去世40周年、誕辰130周年。在北京故宮,故宮歷史上第一次古琴展「鍾粹宮古琴藝術展」,將帶觀眾走進「大聖遺音」;在故宮鍾粹宮展廳,觀眾也將通過文物領略西藏扎什倫布寺的魅力。此外,京滬兩地的不少藝術講座也值得一聽。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一周展覽與講座精選。

上海

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

展期:2019年12月7日—2020年2月23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四樓第三展廳

為紀念金西厓先生去世四十周年、誕辰一百三十周年而舉辦,將系統展出金西厓的竹木雕刻作品。展覽包含展品共計163件(套),以竹刻作品為主,還包括木雕、繪畫、印章、拓本、名家題跋、檔案資料等與金西厓藝術生涯有關的文物。

美術的誕生:從太陽王到拿破崙——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

展期:2019年11月5日—2020年2月9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一樓 第一展廳

展覽將展出八十餘件來自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收藏的藝術珍品,通過油畫、雕塑、版畫、模型、書籍和手稿等多樣形式,對法國藝術自路易十四至拿破崙帝國時期以來逐步邁向歐洲藝術之巔的澎湃歷程進行回顧。

花滿申城:上海博物館少數民族工藝館新陳列

展期:2019年9月24日—2020年3月22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四樓少數民族工藝展廳

展覽將在原有展品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服飾、染織繡、金屬工藝、雕刻工藝,漆器與藤竹編工藝,以及面具藝術等六大板塊,展現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文化最生動、鮮活的面貌。

當代篆刻名家·新銳聯袂邀請展

展期:2019年12月7日—12月18日

地點:上海中國書法院新虹藝術館(天山西路2965號)

「當代篆刻名家·新銳聯袂邀請展」,是上海中國書法院成立以來籌劃的展事和系列活動之一。邀請印壇名家與年輕新銳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是當代篆刻展覽內涵的一次拓展,也是為推動老、中、青篆刻家之間深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嘗試。同期展出的還有由部分名家和新銳創作的「名印、名言專題青田石篆刻展」與「上海中國書法院篆刻藝術中心研究員篆刻作品」,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示當代篆刻創作的真切面貌與當代中國篆刻創作的實力與傳承。

碑石遺韻:懷星堂漢唐藏金石拓片展

展期:2019年12月5日—12月20日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分館一樓大廳(普陀區銅川路1869號,近真光路)

展出的拓片藏品涵蓋了金石器物的主要類別,包含青銅銘文、秦磚漢瓦、碑版墓誌、玉器銅鏡、摩崖造像等,藏品年代自西周起至隋唐時期,序列完整。其中大量拓片的原物如「牆盤」、「博局鏡」、「穆亮墓志銘」等都是現藏於中國青銅器博物院、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等知名博物館的館藏精品。

挹覽清芬——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藏扇面展

展期:2019年11月2日—12月22日

地點: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一樓展廳

精選館藏扇面精品近百幅,時代跨度為清代至民國時期。其中不乏沈荃、沈宗敬、任燻、楊葆光等名家作品,且多與松江地區有關。

後浪

展期:2019年12月8日—2020年2月9日

地點:上海攝影中心(徐匯區龍騰大道2555號-1)

「後浪」展示了由中國和英國14位最具影響力的策展人和資深藝術從業者提名的攝影師作品。這個項目在相鄰兩代人之間構造了緊密聯繫,並將這一刻的聚光燈投向一群風格迥異卻同樣值得關注的藝術家身上。

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展期:2019年11月8日—2021年5月9日

地點:西岸美術館&蓬皮杜中心(徐匯區龍騰大道2600號)

11月8日,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將在上海正式向公眾開放。在合作項目期間,美術館將為公眾帶來三場為期18個月的常設展,以及每年兩場的臨時展。開幕展覽包括「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介紹杜尚、畢卡索、康定斯基等蓬皮杜中心館藏中重要藝術家作品。此外,還有「觀察——蓬皮杜中心新媒體典藏展」。

讓·努維爾:在我腦中,在我眼中……歸屬……

展期:2019年11月7日—2020年3月1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7樓

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是普利茲克獎得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這將是他中國首次個人展覽,這個展覽並非一次常規的建築展示,努維爾將把展廳轉變為一間飽含光影力量的劇場。這個劇場將首度公開一部由努維爾擔任監製的長達三個半小時的電影,同時展出6件以建築為原型的藝術作品,讓觀者沉浸式體驗這位建築師設計實踐背後的所見與所想,從而進入其思緒和情感的歸屬之地。

穿越建築: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

展期:2019年11月7日—2020年2月16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3樓

戈登·馬塔-克拉克(1943-1978)是20世紀藝術史中的獨特個案,他以建築物為創作媒介,並因其「切割」實踐和對「安那其建築」的思辨而為世人所熟知。作為馬塔-克拉克作品在中國首次大規模的呈現,本次展覽將以400餘件繪畫、攝影、影像及文獻資料,追溯這位跨學科藝術家在1968至1978年間的獨到思考與前衛創作。

My Best Wishes——歐洲百年賀卡明信片歷史特展

展期:2019年11月6日—2020年2月9日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靜安區汶水路210號 3號樓)

匯聚了19世紀末至今130多年以來的約290張歐洲地區聖誕與新年賀卡原件,展示了克羅埃西亞及周邊國家百年以來的工業與文化發展歷史,以及歐洲傳統節日的風俗變遷史。

重聚此地——上海五人畫展

展期:2019年12月3日—12月19日

地點:上海歷史博物館(南京東路325號)

展覽呈現從1987年首次「五人展」的老作品,到老照片、老畫冊、老籤名簿等歷史文獻資料,再到30年後五人重聚上海,相約再次「五人展」後準備完成的新作。

「咫尺城郭」當代藝術展

展期:2019年12月6日—12月25日

地點:馬利美術館

展覽邀請了10位生活於上海的中外藝術家,包括丁設、韓子健、柯羅夫等共同關注城市化主題。通過油畫、裝置、綜合材料、影像等多種方式表達當代中青年藝術家對城市空間的思考。

非常道——李可染畫院館藏李庚/霜凝(唐雙寧)雙人展

展期:2019年12月8日—2020年1月12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階梯展廳(徐匯區龍騰大道3398號)

展出當代兩位藝術家——李庚和霜凝(唐雙寧)的抽象水墨作品。展出的作品均為李可染畫院館藏作品,是一次關於水墨當代性與東方抽象可能性主題的展覽。

點丁跡——丁一鳴畫展

展期:2019年12月7日——12月13日

地點:上海諾·藝站文化空間(天鑰橋路歸路178號)

丁一鳴現任上海書畫院執行院長,其繪畫涉獵廣泛,山水、人物、花鳥、水鄉、房舍等題材均有表現。其中,作品《海角》入選全國首屆中國畫展,《淨》入選全國首屆山水畫展,《龍骨》獲全國建軍70周年美展優秀作品獎等,《幽居圖》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此次展覽由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長青文化專項基金、上海嘉誠收藏藝術研究中心共同組織承辦。

對話與獨白——董義方中國畫創作文獻展

展期:2019年12月7日——12月22日

地點:芊荷藝術空間(長寧區愚園路716號101室)

現場展出了董義方作品二十餘件以及董義方在中國畫創作中的相關資料文獻,同時也初步梳理了董義方在不同階段的繪畫歷程與自我體悟。作為一位中國畫家,董義方的創作從傳統山水切入,作為一位教育家,他對中國畫的理論建設、學科建設均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設性意見,此次文獻展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董義方研究的一個起點。

北京

大聖遺音——鍾粹宮古琴藝術展

展期:2019年11月29日—2020年2月29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故宮博物院開設的第一個古琴和與古琴相關的器物展覽,除展示院藏唐、宋、元、明、清古琴標準器各一把外,還搭建古琴與明清帝王的生活展區,展示琴墨、琴式盒等生活類器物。

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

展期:2019年12月10日—2020年2月29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鍾粹宮展廳

是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首次舉辦以一至九世班禪額爾得尼和扎什倫布寺為主題的文物展覽。展覽將展出220餘件(套)展品,其中140餘件(套)文物來自故宮博物院,另外80餘件(套)來自扎什倫布寺,這些展品大多數為首次公開展出。

南京

仰之彌高——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展

展期:2019年11月27日—2020年2月28日

地點:南京博物院 特展館3樓11展廳

呈現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八位大師的藝術成就。

連州

不期而至:第15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展期:2019年11月29日—2020年1月23日

地點:廣東省清遠市中山南路120號

攝影自誕生以來便與操控的理念密切相關:操控時間和空間、歷史和記憶、社會和自然,當然還有操控著現實。參展藝術家雖然有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但他們都在創作方法或創作概念中融入了不可預測的元素。其中有幾位藝術家捨棄了拍攝圖像的動作,轉而採用現成的影像作為編輯和創作的對象。

杭州

無界之歸——2019 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展期:2019年11月26日—2020年2月9日

地點:浙江美術館(南山路138號)

呈現三年來國內外藝術家在纖維藝術創作上構建纖維藝術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當代性轉化上的新維度。

金華

江南雪——王素柳山水畫展

展期:2019年11月30日—12月10日

地點:方增先書畫碑刻院(浦江縣塔山公園內)

畫家是上海溫青聯副主席。於他而言,江南雪,沉靜卻蘊藏無限生機。如 「雪裡芭蕉」之不拘,如 「快雪時晴」之清朗。

臺北

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

展期:2019年12月13日起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

以故宮典藏精選文物為核心,從美感學習的六個構面(色彩、比例、質感、結構、構造、構成)及文物賞析的六個觀點(裝裱、主題、意境、故事、技法、風格),以新媒體藝術引導觀眾感受文物蘊藏的美感及文化意涵。

舊金山

張大千:得心應手

展期:2019年11月26日—2020年4月26日

地點:亞洲藝術博物館

展覽聯合舊金山州立大學馬克·迪恩·約翰教授共同組織,以紀念張大千誕辰120周年。展覽中還會展出多幅張大千親友、徒弟的畫作,以及一段21分鐘的張大千在加州的影像。

巴黎

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紀念展

展期:2019年10月24日—2020年2月24日

地點:羅浮宮

今年是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羅浮宮將展出近20幅油畫,以及相關的小幅作品、素描手稿以及雕塑等,全面回顧他的職業生涯。展覽的核心是羅浮宮收藏的5件作品:《巖間聖母》、《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蒙娜麗莎》、《聖施洗約翰》,以及《聖母子與聖安妮》,另有超過10幅油畫借展自英國和義大利的藝術機構。

講座信息

北京

「故宮講壇」第一百六十二講:古陶瓷科技研究的內容及案例

時間:2019年12月8日 周日 9:30-11:30

地點:故宮博物院兆祥所

主講人:康葆強 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實驗室

該講座將著眼於現代科學技術在古陶瓷研究中發揮的作用,從以下四部分展開——第一,從陶瓷的概念,性能及用途分析陶瓷與金屬等其他材質文物的區別,陶器與瓷器的區別;第二,為什麼要開展古陶瓷科技研究工作;第三,古陶瓷科技研究的歷史及現狀;第四,古陶瓷科技研究的內容及案例。

上海

藝術的失落——從現當代藝術回望法國造型藝術傳統

時間:12月8日 周日 10:00-12: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尚輝 藝術史學者

講座將通過對歐美流行的現當代藝術的簡要梳理,揭示出法國從啟蒙運動開始建立起來的歐洲造型藝術傳統在20世紀的徹底失落瓦解。講座將重點分析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通過造型藝術訓練對於藝術真實的想像與建構,辨析了造型藝術形象與圖像形象之間的差異,評價了法國造型藝術傳統對20世紀以來中國油畫產生的深遠影響。

阮慶嶽:廢墟與文學

時間:12月7日(周六) 13:00-15:00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三樓劇場

主講人:阮慶嶽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PSA邀請阮慶嶽教授,配合「穿越建築: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展覽,帶來名為「廢墟與文學」的主題演講。

洛杉磯「博物館大道」:歷史回聲

時間:12月7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玻璃廳三層

主講人:田珠莉(Julie Chun) 藝術史學家 藝術史客座教授

田珠莉將通過深入研究洛杉磯城市的歷史現象,以此對「博物館大道」這一主題展開討論。這是如何發生的?城市博物館群的文化建設對洛杉磯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博物館大道」究竟是由哪些博物館組成?此外,這一先例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它又是如何影響著洛杉磯城市的藝術和文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南潯少年到一代竹刻大家——金西厓竹刻藝術概說
    近現代中國兩位最偉大的金石書畫巨匠吳昌碩和齊白石,不約而同地從「金石」入手,對金西厓的刻竹作出了堪比金石的評價。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金西厓竹刻展,「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註:上博目前因防疫原因處於閉館狀態)。
  • 故宮新開古琴館:大聖遺音等傳世名琴見證紫禁城琴學之盛
    其中,故宮藏古琴展近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鍾粹宮」正式開展,以館藏唐、宋、元、明、清時代序列完整,佳器列陳,能夠較為完整地展現古琴發展歷史。重要展品包括著名的古琴「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玲瓏玉」等。
  • 一周觀展指南|唐招提寺「再現」上博,極簡抽象呈現古根海姆
    在上海,繼「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之後,上海博物館的年底大展「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即將在下周二正式對公眾開放;在北京,除了故宮歷史上第一次古琴展,國家博物館新展「周風遺韻: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以300餘件文物揭示3000多年前的芮國歷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物展正式進入了最後的倒計時。
  • 「破琴」逆襲成國寶 唐名琴「大聖遺音」亮相鍾粹宮
    故宮博物院鍾粹宮古琴館裡,唐代傳世名琴「大聖遺音」領銜11張古琴擺開陣勢。與其他樂器不太相同,每一把古琴都有自己的名字。「大聖遺音」「清籟」「龍門風雨」「萬壑松濤」……一把把樂器宛若有了生命。而「大聖遺音」的琴聲特色是——以指扣琴背,音堅松有迴響,按彈發音清脆,饒有古韻。
  • 傳世唐琴大聖遺音故宮亮相 講述從「破琴」到國寶的逆襲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唐代名琴「大聖遺音」近日走出故宮文物庫房,亮相鍾粹宮古琴館。鍾粹宮改為古琴館後,此次共展出11張古琴,唐、宋、元琴各1張,明代古琴2張,清代古琴6張。唐琴為「大聖遺音」,宋琴為「清籟」,元琴為仲尼式琴,明琴為「龍門風雨」和仲尼式琴,清琴為「萬壑松濤」「飛龍」「殘雷」等。
  • 5.18國際博物館日線上線下精彩活動全指南
    《國寶說》,同時也為4至14歲兒童打造了文博通識課,每個系列都由上博學院的專業教師團隊打造,內容涉及古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專業有趣且符合兒童思維習慣。特展《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展》本次展覽是建國後首次舉行的金西厓竹刻藝術專題展
  • 明清竹刻的賞與藏
    8月13日至11月13日,由蘇州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蘇·宮——故宮博物院藏明清蘇作文物展」在蘇州博物館舉辦,86套(101件)明清宮廷藏蘇作精品榮耀返鄉,彰顯了蘇州雕刻工藝的藝術魅力。在此次展出的蘇作精品中,有一系列出自名家之手的竹刻藝術作品受到極大關注。
  • 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
    今日20:3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鑑賞|清代江浙地區文人竹刻的興起背後
    正是「淺」的平面性與「率」的揮灑氣,才吸引越來越多的文藝之士投身竹刻,促成清代嘉定以外地區文人竹刻的大發展、大繁榮。方絜 竹刻仕女賞梅圖臂擱方絜 竹刻仕女賞梅圖臂擱清代江南文人竹刻藝術,發展到道光朝以後,在藝術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竹刻重鎮嘉定,從而成為這一時期竹刻藝術的代表。
  • 《上新了·故宮》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本周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上新了·故宮》| 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本周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賞文房供石,杭州觀閨閣藝術
    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展期:2020年4月8日—7月5日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展覽集中展示從唐至民國的26件書畫作品,包括傳宋趙令穰的《水村圖》、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元代倪瓚的《紫芝山房圖》、方從義的《雲林鐘秀》、 沈周的《莊周夢蝶》寫意冊等。
  • 藝術閱讀在上海⑥|上博的「最後展廳」,文物的「永遠展廳」
    從1996年到2007年,這是書店經營最好的「黃金十年」,這時候網絡還不發達,信息相對閉塞,圖書購買方式有限,書店基本以經營藝術和考古類圖書為主,此時從文物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更名故宮出版社)和專業美術出版社進的圖書都很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