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來潮,發表說說婆媳關係的看法。古往今來,婆媳關係一直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不管你是什麼階層的家庭,什麼身份的家庭,或者說是有錢的人家,沒錢的人家。婆媳關係大部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最頭疼的永遠是那個受夾板氣的婆婆的兒子亦或者媳婦的老公。那到底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人說因為婆婆太疼愛兒子,媳婦奪走了兒子對母親的愛,婆婆看不慣;又有人說媳婦和婆婆本身性格不合,言語生活習慣的衝突;還有很多很多了,我們這裡不具體發表了。其實如果靜下來思考,婆媳關係不合,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原因,那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
要說如何處理,可以先來聊一個話題,就是婚姻其實真的不是兩個人事,是兩個家庭的事情。不過,這句話估計只有到了一定年齡也許才會深刻領悟出來。為什麼說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我們試想下,一個男人作為兒子,肯定是百善要孝為先,作為丈夫要和妻子相敬如賓。一個男人,擁有自己的小家庭,卻不等同於放棄擁有父母的大家庭。當兩者間的人物關係出問題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是想著是如何處理。但其實我們可以從源頭就開始考慮,如果一開始,在選擇配偶的時候,充分了解她的真正的性格癖性,說明自己家庭的人物性格,雙方都經過慎重考慮,也許會為將來的婆媳關係打個好基礎,對母親和媳婦都是非常有好處。也許大家都能體會到,家庭向來不是一個說理的地方,在這裡沒有對錯。但事已至此,只有儘量避免雙方衝突,比如分開住;兩邊通過善意的謊言來圓場;不過,這些都是大師或者專家說的比較常見的言論,有一定道理,可以適當借鑑。有的大師和專家也說了,對媳婦的丈母娘使勁好,那麼媳婦肯定也會婆婆好。這話,小編不敢苟同,我們知道人性本身是就習慣性的站在自己的位置考慮問題,正因為人性的複雜,才會造成很多的疑難問題,我們在聽取這些大師們的建議的時候,還是真正綜合考慮自身的家庭人物性格,來靈活變通。
婆媳之間,如果婆婆承受能力大點,可以適當偏向媳婦,但要時刻記得,含辛茹苦的母親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要時刻開導;如果媳婦承受能力大點,可以適當偏向婆婆,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的妻子為自己所付出的愛;如果兩邊承受能力都不行,那不好意思,作為男人,心胸和格局要大,自己多承受些,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不過,小編覺得,古人的智慧,我們一定要吸取。為了避免互相傷害,在婚姻的開始就要為以後的結果做打算。這樣就可以避免後面的很多問題。其實老人的話,往往要強於大師或者專家的話,就算他們的文化程度比自己低,但長年累月的人生閱歷,對當代的人還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往往真正的人生哲理在於長年累月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