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的母親是一位B肝病人,一直在進行隨診和B肝治療,小林6歲時也被查出B肝小三陽,但由於肝功能顯示正常,他又還年輕,所以家裡一直沒當回事。前不久,小林覺得右上腹疼痛,在母親的陪伴下到義烏中心醫院就診。
接診後,醫生給小林做了血常規、B肝病毒DNA、甲胎蛋白AFP、肝膽胰脾B超等檢查。檢查結果顯示:B肝病毒DNA活動、AFP十萬多、右肝巨大佔位。
憑藉多年的經驗,主任立即召集專家會診,並建議小林進行磁共振檢查。最終結果證實了醫生的想法——右肝後葉巨大腫瘤,且病灶多發。
為什麼肝功能正常,3個月後還會得肝癌?
有些患者肝功能檢測正常,但卻得了肝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不複雜。
肝臟相對於人體其他的臟器,應該是最「堅強」的器官了,哪怕只剩下1/3的肝臟運轉正常,就不會影響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因此有的人看上去很健康,甚至做肝功能檢查顯示一切也都是正常。
之所以會出現「肝功能正常」的情況,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抽血化驗時的肝細胞是健康的,漏掉了已經病變的細胞。另一種可能是,肝臟已經出現問題,但在抽血化驗的時候炎症問題不突出,導致檢測正常。
哪怕到了肝癌早期和中期,癌細胞壓迫和侵犯了周圍肝組織,但由於轉氨酶只是輕微升高或正常,檢測結果也可能被認為是正常。
肝功能指標,你真的會看嗎?
可能有人覺得,既然肝功能檢查有漏洞,那查了還有什麼用?這種想法也不準確。對於不是B肝患者的健康人群來說,肝功能檢查可以讓人花更少的錢,了解肝臟的整體情況。
而對於自身有肝病的患者來說,無論是哪種肝病,肝功能檢查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還要通過藉助其他方面的檢查才能得到更多的檢查數據。
總結來看,對於健康的人群,平時做肝功能檢查就行;對於肝病患者以及其他的高危群體,則需要通過多種檢查,才能更加明確肝臟的情況是什麼。
在肝功能檢查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指標:
①轉氨酶
酶類一共有五種,分別是: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鹼性磷酸酶、穀氨醯轉肽酶和穀氨醯轉移酶。
谷丙轉氨酶:臨床上,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疲勞、感冒和喝酒等因素,都會導致谷丙轉氨酶升高,正常參考數值是在0到40單位之間,超過了80單位則要趕緊就醫。穀草轉氨酶:肝臟若是明顯受損,穀草轉氨酶也會升高,正常參考值也是0到40單位之間。鹼性磷酸酶:若是出現了黃疸、肝癌、膽汁淤積性肝炎等症,鹼性磷酸酶會上升,不過健康的青少年群體以及孕婦,這個數值的水平也比較高。穀氨醯轉肽酶和穀氨醯轉移酶:如果是肝癌或者膽道阻塞性疾病,會導致穀氨醯轉肽酶升高。若是谷丙轉氨酶正常,而穀氨醯轉肽酶升高,則提升是慢性肝炎。②蛋白類
蛋白類的一共是四項,分別是: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球比值。
總蛋白:大量飲酒、熬夜和劇烈運動,會出現總蛋白升高的情況。白蛋白:肝功能受損和營養不良,總蛋白和白蛋白的數值會偏低,球蛋白數值低,說明免疫功能低下。球蛋白和白球比值:白球比值的正常範圍是1.5到2.5,數值偏高沒有臨床上的表現,如果偏低,就是慢性肝臟疾病的徵兆。
③膽紅素
膽紅素是膽色素的一種,膽汁中的主要色素,包括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紅細胞衰老後會釋放血紅蛋白,血紅蛋白中的的血紅素經體內代謝為不溶於水的間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經肝臟形成可溶於水的直接膽紅素,再通過腎隨尿排出體外。總膽紅素是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的總和。
膽紅素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判斷黃疸的主要依據,有助於肝膽疾病和血液疾病的診斷。
總膽紅素的參考範圍為3.4~17.1μmol/L,直接膽紅素的參考範圍:0~6.8μmol/L,間接膽紅素的參考範圍:1.7~10.2μmol/L。
肝臟的檢查以及肝功能的數值,在一定範圍還是能夠反應肝臟整體狀況的。臨床上,轉氨酶數值的輕度上升沒有太大的意義,但若是膽紅素和蛋白質標異常的話,則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以便排除肝臟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