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晚,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邀請,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經濟管理學部副主任劉國恩教授在廖凱原樓342報告廳以新冠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為主題發表演講。本次講座由MPA教育中心主任田凱副教授主持,公共政策系主任楊立華教授擔任評議人。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燕繼榮出席了本次講座。
劉國恩教授曾執教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美國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他還擔任《中美健康二軌對話》中方召集人,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經濟學家代表,國務院國家醫改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健康經濟學國際英文學術期刊《Health Economics》(SCI) 副主編,並曾出任中國留美經濟學會主席(2005-2006),國際藥物經濟學會亞太聯合會首任主席(2004-2006)。
劉國恩教授首先介紹了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發展情況。他引用大數據計算出人類歷史上因瘟疫死亡的人數多於因戰爭死亡的人數,並運用感染率、死亡率、病死率三個指標繪製了此次新冠疫情全球發展地圖,指出本次新冠疫情受國家政策、區域文化、自然力量等三方面因素影響。
接下來,劉國恩教授詳細分析了新冠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他指出,與傳統經濟危機的成因主要來源於需求側的疲軟不同,本次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打擊來源於供需兩側,而以供給側更為突出。劉教授引用數據分析指出,我國居民消費的反彈速度不如政府投資的反彈速度,如何實現國際國內經濟「雙循環」?通過對比中美居民消費結構,劉教授認為我國居民尚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應從城市化和收入制度改革兩方面著手改善。劉教授還就醫療消費、醫保制度改革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劉國恩教授就科學抗疫提出了兩條建議:一要靶向施策,即基於大數據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感染者年齡段特徵,進行分段風險評估,避免政策「一刀切」,提升復工復產復學效率;二要重視科學,他援引《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新近發表的工作論文指出,新冠疫情與溫度、溼度關係不大,主要與紫外線強度有關,這為科學防疫提供了新思路。劉國恩教授認為,此次新冠疫情對公眾的知識結構與工作生活方式都造成了巨大衝擊,只有認真總結,才不會白白浪費全人類已付出的代價。
楊立華教授對劉國恩教授的演講進行了評議。他指出,劉國恩教授的講座緊扣聽眾關切的問題,是極好的科學課、科普課、跨學科交流課。講座一方面關注決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關注人類的理性,都是中國當今現代化面臨的最核心問題。他進一步分享了自己的三點感受。一是宏觀經濟學的精確性值得公共管理與政治學學習。二是通過中外比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性、了解國情。三是此次疫情中文化對公民價值選擇乃至公共管理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
燕繼榮院長為劉國恩教授頒發了北京大學公共政策講壇授課專家證書。
參與論壇的師生與劉國恩教授展開了充分的交流和討論,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編輯:煊彧
(本文轉載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公眾號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繫13331155713)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採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