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官網31日宣布,哲學學院教授、復旦大學現代哲學研究所所長俞吾金因腦腫瘤醫治無效,於10月31日凌晨5時去世,享年66歲。
作為我國哲學界首位長江特聘教授、兩個全國重點學科研究基地的領銜人、國務院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俞吾金在學術圈內已聲名赫赫。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還是1993年轟動全國的「獅城舌戰」復旦辯論隊總教頭。
1993年8月20日,復旦大學辯論隊代表中國出徵新加坡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連克三城,斬獲冠軍,舉世轟動。一時間,當時參賽的辯論隊員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姜豐(擔任一辯)、季翔(擔任二辯)、嚴嘉(擔任三辯)和蔣昌建(擔任四辯)等人新加坡的精彩表現引發了全民辯論的熱潮。不僅如此,當時為這批學生做辯論輔導的教授陣容也堪稱豪華。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滬寧、曾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的秦紹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俞吾金、吳曉明、張汝倫等人先後對這批參賽選手進行了輔導。俞吾金作為復旦大學辯論隊教練兼領隊,王滬寧任辯論隊的顧問。
俞吾金
復旦大學辯論隊成員與教練(左一為蔣昌建;左二為嚴嘉;左三為俞吾金教授;右二為姜豐;右一為季翔)
俞吾金與王滬寧
辯論隊的四名復旦青年成為當時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至今仍是「70後」、「80後」一段共同的青春記憶。作為當年這場舌戰風雲的幕後英雄之一,俞吾金參與了復旦辯論「夢之隊」的召集、訓練和比賽的整個過程。2013年7月3日,俞吾金還向記者回憶了其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1993年3月,復旦大學接到通知,參加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賽,俞吾金受命擔任辯論隊的教練及領隊。同時,招募辯手的消息也在靜謐的復旦園激起熱情。「有108名同學報了名,我們經過一輪輪篩選,最後剩下6個人。」又經過1個多月的訓練,最終確認了4名主力和兩名替補隊員的陣容,並接受嚴格訓練。「先後請了30多位教授為辯手們做了50多場講座,各個學科內容都囊括進去了。」8月,俞吾金與王滬寧帶著4名辯手奔赴新加坡,一周舌戰,終於捧回冠軍隊和最佳辯手兩座獎盃。
在新加坡一共九天時間,連續辯論了三場,王滬寧事後回憶稱「搞得人困馬乏,精疲力盡」。第一場與實力強大的劍橋大學隊辯論「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復旦是反方,要論證「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取勝後,與雪梨大學隊辯論「愛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復旦又是反方,再次取勝。最後,決賽與1988年的老對手臺灣大學隊辯論「人性本善」。也許是復旦無意間繼承了中國知識分子喜歡反對的特點,再次化身反方……這次辯論,復旦戲稱是自己「一反到底」。新加坡報紙在比賽前曾經發表評論說:這一次是復旦大學隊重演歷史呢?還是臺灣大學隊雪恥呢?大家拭目以待。如此輿論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隊的心態和人們的期望值。結果,復旦隊員們戰勝了臺灣大學隊,奪得冠軍。當時,復旦楊福家校長有一次來看辯論隊員的時候說:「這件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到今年8月,「獅城舌戰」已經走過21個年頭,當年的辯手已經各奔前程。去年此時,俞吾金曾向記者表示,復旦辯論隊會重回母校聚首,「我建議每位隊員寫一篇文章,記錄下20年來的所思所感」。如今,獅城舌戰往事雖歷歷在目,只是斯人已不再。
往事如昨,歷歷在目。
唇槍舌劍在行,俞吾金的筆下功夫也不遑多讓。他的學術生涯很是豐富。著作等身的俞吾金涉獵多項哲學研究領域,包括:哲學基礎理論、外國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哲學文化等。他的代表性成果為:《實踐與自由》(2010)、《意識形態論(修訂版)》(2009)、《問題域的轉換》(2007)、《重新理解馬克思》(2005)、《從康德到馬克思》(2004)、《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2002,第一作者)、《實踐詮釋學》(2001)。
2003年,俞吾金痛失病中愛女。「這是一個痛徹心肺的日子。很長時間,我無法進行思考,處於自責狀態……」如今,更多的學生享受著俞吾金導師加慈父般的關愛,而學術更如同他的另一個「女兒」。這段無法抹去的經歷,讓俞吾金在60歲時寫下未全部發表的《耳順之年話人生》一文,文中回憶了自己五六歲落井溺水的情景,「我在水中掙扎了一會,終於抓住了井壁上的石塊,使自己的上半身浮出了水面。我開始高聲喊救命……」姐姐碰巧走出門聽到深井處的隱約呼叫聲。生與死的體驗,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感,成了在俞吾金生命裡獨特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