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號《姐姐好餓2》回歸,首期節目就請來了大S夫婦,節目重現姐妹情深,話題不少,但人氣堪憂。截止到目前,首期節目在愛奇藝獲得4759.7萬播放放量,與同期播出的《奔跑吧》1.4億的播放相差甚遠,和騰訊上線的《拜託了冰箱3》每期播放量基本持平。但25號播出的《姐姐好餓2》第二期,播放量直線下降,僅有875.8萬播放量。即使請來了林志玲,有了常年小S怒懟林志玲的老梗,這檔有點汙的美食網綜還是不好看。
想當年小S主持的《康熙來了》,在大陸年輕人中的火熱現象,如今同樣的配方卻熬不出同樣的味道,究竟為什麼?
原班人馬,沒有打造出有網感的內容
《姐姐好餓》兩季節目都是由《康熙來了》原版人馬打造——詹仁雄團隊打造,捨去陳漢典、蔡康永兩位男性,由小S一人挑大梁。看過節目的觀眾都表示「尷尬」。這個詞足以說明這檔美食+訪談節目的效果了。
繼大陸娛樂市場火起之後,臺灣藝人也開始北上投入大陸影視娛樂市場,很多人選擇從網綜、網劇入手。在小S試水內地網綜之前,蔡康永已經在《奇葩說》節目有了不俗的表現。與蔡康永《奇葩說》中的角色定位不同的是,小S背後的製作團隊依舊延續《康熙來了》路線,將其打造成搞怪、大膽、麻辣女主持人。
整個節目從舞臺形式到話題選擇再到嘉賓互動,與《康熙來了》區別度不高。《康熙來了》是一檔電視臺節目,精心設計的梗並不適合網絡綜藝,因此也沒有找到網絡綜藝受眾的爆點在哪兒?在《姐姐好餓1》中,小S賣力表演老三樣——林志玲梗、抹胸、自嘲,各種突如其來的環節,讓節目並沒有預想的網感滿滿。因《姐姐好餓1》與男嘉賓互動尺度過大,節目被下架整改。而後《姐姐好餓2》主打情懷消費路線,前兩期都請來了臺灣女神,依舊是借著做飯、美食的名義試探女神的隱私,博得關注。
這種節目模式早已被電視臺玩過一遍,模式單一,毫無新鮮感。以《拜託了冰箱》、《奇葩說》這兩檔網絡綜藝來說,它們具有自己鮮明的標誌。《拜託了冰箱》以冰箱為藉口,對明星的私生活進行試探、追問,背後有一個穩定、真實的邏輯在運轉,同時又加入美食環節,讓大廚們大顯身手,進行廚藝大比拼。明星八卦、美食、競技、問答這幾個環節依次進行,環環相扣,既安全又不失風趣。同理,《奇葩說》也是PK競技形式,以年輕人生活為主,所有內容設計都指向有趣、深度、尖銳。反觀《姐姐好餓》這檔節目,不是大尺度表演,就是消費情懷,幾乎沒有創新模式可言。
話題內容老套,沒有新鮮感
新一期的《姐姐好餓2》中談的是大齡剩女林志玲女神的戀愛話題。這個話題和小S虧林志玲的梗已經用了很多次了。在《姐姐好餓1》第一期節目中小S全程圍繞林志玲與黃渤互動,畫風奇葩。兩個人都沒能將這個梗玩出新花樣、新高度後,如今又重新上演,可想而知,節目播放量自然不高。
除了林志玲這個梗,節目中大、小S姐妹情深話題、男明星緋聞、男明星婚戀話題都是以往訪談節目經常出現的內容,基本上也沒能聊出任何新料。小S作為主持人,互動形式大於內容表達,很少能夠展開有觀點、有態度、有深度的對話。有時候,嘉賓與主持人互相接不住梗,畫風就比較清奇了。
受眾定位不清晰,過度依賴粉絲效應
從《姐姐好餓》兩季節目請來男神、女神嘉賓來看,這檔節目將受眾鎖定在年輕觀眾之上,以粉絲為主。根據愛奇藝公開數據,《姐姐好餓》觀眾主體年齡層集中在「19-30歲」年輕具有一定購買力的群體,佔比接近65%, 熱播省份以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為突出代表。
《姐姐好餓》藉助愛奇藝視頻網站的資源整合能力,先後邀請黃渤、李治廷、佟大為、高雲翔、吳奇隆、陳偉霆、大鵬、劉燁、黃曉明、李榮浩、馮小剛、蔡康永等不同類型的男神,試圖挖掘男神身上的梗和亮點。但是,節目將重點放在挖掘明星隱私,弱化做菜環節,基本上還是小S在《康熙來了》對付明星的那一套。說到底,也是藉助這些男神的粉絲效應,為節目增加人氣。第二季同樣如此,基本與美食沒有太多關係。觀眾也無法通過美食看到明星更多的亮點。
雖然,這些明星有著固定的粉絲群體,但是如果節目內容單一、枯燥,也不能激起觀眾的興趣。
那麼,又該如何玩轉娛樂網綜呢?
實際上,不管是網臺同播的傳統綜藝節目,還是花樣多出的網絡綜藝節目,吸引用戶持續追看的因素都是日漸成熟的內容和基於內容的獨特風格。另外,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節目走紅,捧紅了武藝姝這樣的才女,可以看出國內觀眾欣賞口味在變動,從注重樂趣到追求質感變化。深度、有趣、有意義的綜藝內容越來越受捧,而那些內容固化、偏於低幼、淺薄的綜藝節目也慢慢被觀眾淘汰。在這種背景下,網絡綜藝節目也不斷更新,不再是傳統的娛樂至上,而是追求內容有價值。
網絡綜藝能夠脫穎而出,除了追隨觀眾口味的變化,還需要考慮網際網路用戶的興趣點。成功的網絡綜藝節目可以不要求全國觀眾都喜歡,但必須要讓網際網路用戶都喜歡。
首先,轉變思維,創新模式。如今網絡綜藝節目的含義不是:將有網絡用戶基礎的嘉賓、明星填充到一檔傳統綜藝節目的模式中,在視頻網站播出。網絡綜藝節目突出的是網感,這種網感不僅要求內容符合網際網路用戶需求,還要求主持人、嘉賓風格有網感。如今《姐姐好餓》綜藝節目難以讓觀眾滿意,也是因其背後團隊用臺灣綜藝模式打造一檔純網綜。曾經有臺灣製作人直呼:「《極限挑戰》太難看」。其實不是《極限挑戰》太難看,而是綜藝節目的市場環境已經變了,他們還抱著原來的綜藝思路不放,自然不能理解現在的觀眾到底需要什麼?
其次,重視內容挖掘,避免過度娛樂。純網絡綜藝節目並不是脫離了傳統電視臺的束縛,在網絡平臺上就能隨意發揮。根據近些年爆紅的幾款網絡綜藝節目來看,觀眾喜歡看的還是非娛樂綜藝節目。《奇葩說》、《拜託了冰箱》、《放開我北鼻》、《飯局的誘惑》、《火星情報局》等都不是因娛樂八卦爆料而紅的。在內容上,這些網絡綜藝節目都有自己的亮點,話題內容新奇,適當時候有深度探討,贏得觀眾喜愛。2017年1月,多部網絡綜藝節目因內容不過關而被下架,其中包括《吐槽大會》、《姐姐好餓》、《美女與極品》、《黑白星球》等。
不管是從觀眾喜好,還是政策監管來看,網絡綜藝節目在價值觀上也需要有一定的標準,至少不能挑戰大眾基本的價值觀、道德觀。
最後,深耕垂直領域,打造差異化。
普遍來看,網絡綜藝的主流是真人秀和訪談。但是隨著這類節目數量的飽和,美食、時尚、旅行、健身、購物、音樂等生活服務類節目也異軍崛起,很好的貼合了年輕觀眾的日常生活。以《約會吧!大明星》為例,這檔節目是謝滌葵首部網綜之作,突出網友的參與程度和偶像的互動作用。在偶像類節目中有與眾不同的亮點,能夠吸引潛在觀眾。而《姐姐好餓》將美食、訪談、競賽混在一起,沒有重點,也沒有核心,反而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簡而言之,網絡綜藝節目在某個領域將內容品質做到最好,讓節目形式獨樹一幟,迎合年輕觀眾,也能成為網綜界的「榜霸」。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唐三彩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