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刷屏!當事人停薪留職 多家A股公司回應

2020-12-13 網易財經

(原標題:基因編輯嬰兒刷屏!當事人已停薪留職 是6家公司法定代表人 多家A股公司回應)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橫空出世」引發的輿論風波仍在發酵。

11月26日,一則消息廣泛傳播,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兩位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出自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的團隊之手。在這篇新聞後,還附上了一張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表,表格抬頭寫著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

這則消息猶如一顆深水炸彈,引發公眾熱議,各關聯方紛紛表態,撇清與賀建奎及其團隊的關係。

截至e公司記者發稿,南方科技大學發表聲明,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副教授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並不知情;122位科學家共同籤署聯合聲明,對此項研究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深圳衛計委發布消息稱,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未按要求進行相關備案。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於11月26日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

而處於輿論中心位置的賀建奎同時擔任基因測序公司「瀚海基因」和腫瘤早期篩查公司「因合生物」的董事長。天眼查顯示,賀建奎共擔任6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11月26日晚間,e公司記者向賀建奎發送採訪郵件,郵件顯示為自動回覆:我11月26日-29日去香港參加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編輯峰會,由於網絡限制,我將無法及時回復您的消息。記者多次致電賀建奎,電話均未接通。

記者實探:最近不在學校辦公,在外應有實驗室

公開資料顯示,賀建奎還是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26日下午3點40分左右,e公司記者致電該公司,對方回應稱,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項目與該公司無關,建議向賀建奎本人及該項目團隊了解情況。

下午4點半左右,e公司記者來到南方科技大學第一科研樓,找到了賀建奎副教授的辦公室。該辦公室已經上鎖,門口還貼著瀚海基因(賀建奎系瀚海基因的法定代表人)一項技術的「臨床測序系統在Nature子刊重點報導」的宣傳海報。該辦公室旁邊就是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實驗室。實驗室工作人員表示,賀建奎最近不在辦公室,他也很少在這裡做實驗,「他在外面應該有自己的實驗室。」

e公司記者隨後又來到南方科技大學宣傳部,工作人員表示宣傳部領導正開會研究此事。

下午4點50分左右,有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向e公司記者獨家透露,校方表示該研究與南科大無關,該研究不在南科大,賀建奎目前停薪留職中。

下午6點左右,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發布「關於賀建奎副教授對人體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研究的情況聲明」,也印證了這一消息:

今日,有媒體報導賀建奎副教授(已於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職,離職期為2018年2月—2021年1月)對人體胚胎進行了基因編輯研究,我校深表震驚。在關注到相關報導後,學校第一時間聯繫賀建奎副教授了解情況,賀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隨即召開學術委員會,對此研究行為進行討論。根據目前了解到的情況,我校形成如下意見:

一、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副教授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

二、對於賀建奎副教授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胚胎研究,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其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

三、南方科技大學嚴格要求科學研究遵照國家法律法規,尊重和遵守國際學術倫理、學術規範。我校將立即聘請權威專家成立獨立委員會,進行深入調查,待調查之後公布相關信息。

就在下午6點左右,南方科技大學宣傳部相關人士表示,目前以官方聲明為準,暫無更多消息發布。

南科大官網顯示,賀建奎將參加11月27日至29日舉辦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根據會議議程,賀建奎將發表兩場演講。

上市公司這樣說

市場方面來看,基因話題也在引燃了相關概念股,基因檢測指數概念當天上漲1.07%,相關板塊在午盤拉漲。冠昊生物以5.56%漲幅領先,其次是新開源和中源協和,龍頭股華大基因午盤反彈翻紅,報漲於58.65元/股。

對於該事件回應以及上市公司是否參與人類基因編輯事項,e公司記者採訪了華大基因,公司方面表示對於非華大的相關事宜,均不予回應。

貝瑞基因方面有人士向e公司記者表示 「還沒有走到這一步」,首先倫理上就不允許,其次現在技術水平上沒有達到,後果也無法預料。貝瑞基因介紹,公司所做的基因檢測與基因編輯分屬兩個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 相關技術發布人賀建奎在投資領域布局廣泛。企查查顯示,賀建奎在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瀚海基因) 、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珠海南柒君道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深圳市瀚海創業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和深圳因合醫學檢驗實驗室擔任法定代表人,對外投資了瀚海基因在內7家公司。

其中,賀建奎在瀚海基因擔任董事長。資料顯示,瀚海基因由南方科技大學孵化,獲正威國際集團和啟迪創投旗下基金的投資。今年4月份媒體報導已經完成了2.18億的A輪融資,由同晟資本領投,希夷資產等五家機構參與跟投,自主研發第三代基因測序儀GenoCare,並已經建成測序試劑耗材的GMP廠房。本輪融資後,公司將建立測序儀的量產線,並聯合三甲醫院、科研院所進行測序儀的外部測試,準備申報CFDA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記者穿透瀚海基因股權關係顯示,天壕環境通過福州紫荊海峽科技合夥企業(以下簡稱福州海峽)間接投資入股了瀚海基因。11月26日午盤,天壕環境直線衝擊漲停。

當天,天壕環境董秘辦工作人員向e公司記者表示,公司在2016年開始投資入股了福州海峽,實繳了約900萬元,後者進一步投資瀚海基因,上市公司主營還是做公共事業、環保行業。

接近華大基因方面人士向e公司記者表示個人持懷疑態度,這技術在動物實驗階段都不穩定,一下子就用在人的身上,太誇張了,畢竟在轉基因植物都還沒個共識,業內的人也很好奇是如何做到的。另外,裡面涉及的倫理審批也不靠譜。

業界聲音:合法性和可行性令人擔憂

北京市律師協會刑事訴訟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劉玲向e公司記者表示,這兩個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給法律、倫理、道德等出了一個大難題。

「科學技術是一頭魔獸,不加控制必然危害人類,必須用法律、倫理嚴格管控。」劉玲表示,從法律倫理上來講,假如基因編輯實驗失敗,又如何處理錯誤基因的嬰兒?嬰兒長大如果要繁衍後代,其自身特殊基因可能影響後代人類基因,那麼,他們結婚生育等民事權利是應當保障還是限制?

劉玲認為,對於基因研究實驗,關係人類未來,我們應當完善相關法律,嚴格控制科學研究、實驗,對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活動要進行嚴格的審批制度,對於違規科研人員,應當予以制裁。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張新年則質疑該項目程序涉嫌違法。張新年告訴e公司記者,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批准和許可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在基因測編輯領域立法還存在一定空白,相關概念沒有明確,比如基因編輯後的胚胎是否屬於人體,是否可以發展至胎兒降生等。

清華大學全球健康及傳染病研究中心與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對媒體表示: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不倫理的,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對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是重要的;CCR5編輯不能保證100%不出錯之前,是不可以用於人的;對新生兒是不倫理的,一個健康和受教育的好孩子,是不會被HIV感染的;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100%可以生個健康和可愛的孩子,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

本次試驗對象是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嬰兒並未編輯成功,也是令人擔憂的另一因素。

此外,從技術上來說,此次試驗並沒有新的貢獻,新聞噱頭大於技術貢獻。近年來被發現用於編輯基因的技術CRISPR-cas9,多用於治療成人的致命疾病。但編輯精子、卵子或胚胎是不同的,這種變化可以繼承。在美國,臨床應用是不被允許的。

事件進展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11月26日下午發表聲明,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

該聲明稱,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於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明確規定: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是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管理責任主體,應當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倫理委員會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醫療衛生機構未設立倫理委員會的,不得開展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工作。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並在醫學研究登記備案信息系統登記。

深圳市參照該《辦法》對省級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的相關職責要求,建立了「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並已開展「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已設立倫理委員會的備案工作」。

根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經查,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這一機構未按要求進行備案。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於11月26日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對媒體報導的該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書真實性進行核實,有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公眾進行公布。

122位科學家聯合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

11月26日晚間,知識分子在微博發布「科學家聯合聲明」,對此項研究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本次聯合聲明由122位科學家共同籤署。

科學家聯合聲明全文:

鑑於近日國內外媒體報導中國「科學家」從事人胚胎基因編輯並已有兩名嬰兒出生的新聞。作為中國普通學者,出於對人類的基本理性和科學原理的尊重,以及對此事件影響中國科學發展的憂慮,我們聲明如下:

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來形容。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準確性及其帶來的脫靶效應科學界內部爭議很大,在得到大家嚴格進一步檢驗之前直接進行人胚胎改造並試圖產生嬰兒的任何嘗試都存在巨大風險。 而科學上此項技術早就可以做,沒有任何創新及科學價值,但是全球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們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為脫靶的不確定性、其他巨大風險以及更重要的倫理及其長遠而深刻的社會影響。這些在科學上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的對人類遺傳物質不可逆轉的改造,就不可避免的會混入人類的基因池,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在實施之前要經過科學界和社會各界大眾從各個相關角度進行全面而深刻的討論。 確實不排除可能性此次生出來的孩子一段時間內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義和將來繼續執行帶來的對人類群體的潛在風險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與此同時這對於中國科學,尤其是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在全球的聲譽和發展都是巨大的打擊,對中國絕大多數勤勤懇懇科研創新又堅守科學家道德底線的學者們是極為不公平的。

我們呼籲相關監管部門及研究相關單位一定要迅速立法嚴格監管,並對此事件做出全面調查及處理,並及時對公眾公布後續信息。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我們可能還有一線機會在不可挽回前,關上它。

對於在現階段不經嚴格倫理和安全性審查,貿然嘗試做可遺傳的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的任何嘗試,我們作為生物醫學科研工作者,堅決反對!!!強烈譴責!!!

本文來源:證券時報網 責任編輯:席文超_NF5495

相關焦點

  • 南科大校長:基因編輯嬰兒相關研究人員停薪留職中
    (原標題:【獨家】消息人士:相關研究人員從南方科大停薪留職) e公司訊
  • 公務員被曝出軌妻子遭折磨患抑鬱症 當事人停薪留職
    (原標題:網曝江蘇一公務員婚內多次出軌妻子不堪折磨患抑鬱症 紀委回應當事人停薪留職)
  •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後 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炸鍋了」
    而賀建奎在一段英文視頻中回應稱,團隊「選擇被了解最充分的基因之一——CCR5」,因為「安全性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在他看來,這項基因編輯「是一種類似於疫苗的疾病預防」。他在視頻中表示,儘管知道自己的工作會有些爭議,但相信一些家庭需要這項技術。
  • 華大基因闢謠「基因編輯58個嬰兒」;羅永浩又被限制消費;蘇寧回應...
    「基因編輯58個嬰兒」:已報案 4.蘇寧回應傳言:網上傳播的有關資金鍊斷裂的消息為「謠言」,已報案 5.淘寶特價版官方宣布每月最後一周為「1元更香節」 6.蘋果 AirPods Max 頭戴式耳機發布:支持主動降噪、空間音頻,售價 4399 元 7.三星取消附贈充電器耳機獲證實
  • 清流|基因編輯嬰兒項目資金來源不明 保險公司稱未投保
    賀建奎的基因團隊早在2016年更是獲得深圳科創委「孔雀團隊」計劃4000萬元的資金補助。瀚海基因是賀建奎對外開展基因項目的主體之一,其和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的控股公司和美醫療早在2015年就開展基因合作計劃。至於南方科技大學所稱的「停薪留職」,賀建奎曾對媒體稱是為了專心做自己的企業。曾受到各方支持的政府高端人才團隊,主導了一場「人體胚胎基因」的試驗。
  • 賀建奎給自己做了三次「基因編輯」:想當愛因斯坦,卻成生物狂人
    曾說學者應該「堅守清貧」,為何卻開設多家公司,吸納融資上億元?當初極力反對在人體上進行基因改造,為何如今卻做了這麼一場實驗?量子位根據挖掘到的信息,嘗試捕捉賀建奎人生的三大轉折。因為,史蒂芬·奎克教授不僅是世界基因測序領域首屈一指的頂級科學家,而且還是十多家公司的掌門人,是擁有三家上市公司控股權的億萬富豪。從史丹福大學離開後,賀建奎通過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孔雀計劃」,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下稱南科大),組建自己的實驗室,成為了一名副教授。
  • 「基因編輯嬰兒」最新進展:賀建奎停薪留職 深圳市衛計委回應!
    賀建奎中青在線深圳11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武欣中 劉芳)剛剛,南方科技大學在其官網發布了針對該校副教授賀建奎對人體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研究的情況的說明。說明稱:今日,有媒體報導賀建奎副教授(已於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職,離職期為2018年2月—2021年1月)對人體胚胎進行了基因編輯研究,我校深表震驚。在關注到相關報導後,學校第一時間聯繫賀建奎副教授了解情況,賀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隨即召開學術委員會,對此研究行為進行討論。
  • 女子懷孕後被公司停薪留職 公司回應
    不久她所在公司以業務調整為由對她進行了「停薪留職」。唐女士認為,公司這是變相裁員。6月28日,唐女士所在公司負責人受訪時表示,唐女士是違反了公司規定,才對她作出這樣的處理決定。對此,唐女士不認可,今年6月,她向仲裁部門提出申請,追討近兩年的工資。該案將在7月27日開庭。
  • FF回應員工不能按時返工:部分停薪留職員工已上班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FF最新資訊 > 正文 FF回應員工不能按時返工:部分停薪留職員工已上班
  • 盤點全球10大基因編輯公司
    近年來,這把神奇的「基因剪刀」鋒芒畢露,掀起了革命性的技術創新,也掀起了學術界、產業界和資本界的巨大浪潮。近日,全球生物技術最權威的雜誌《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新聞》(GEN)發布《全球10大基因編輯公司》,該榜單包括了基因編輯領域的TOP5上市公司(Public Companies)和TOP5非上市公司(Private Companies)。
  • 女子懷孕後被公司停薪留職 公司回應-廣西新聞網
    不久她所在公司以業務調整為由對她進行了「停薪留職」。唐女士認為,公司這是變相裁員。6月28日,唐女士所在公司負責人受訪時表示,唐女士是違反了公司規定,才對她作出這樣的處理決定。對此,唐女士不認可,今年6月,她向仲裁部門提出申請,追討近兩年的工資。該案將在7月27日開庭。
  • 刷屏金融圈!這家世界500強出「奇招」:鼓勵幹部停薪留職去創業...
    華夏保險向券商中國記者回應時提到,疫情下有人提出公司給予停薪留職政策出去創業,公司經研究給予支持;也有大量幹部面臨高薪高職挖角,有人「朝秦暮楚」客觀存在,最終損失的還在公司,不如站在員工角度上支持他們成長進步,如果事業不順可以倦鳥歸巢;另外,還有支持各單位自主經營、化解壓力的考慮。
  • 「關注」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後,賀建奎實驗室更新多個視頻…
    而這則消息的發布剛好是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前一天……截至目前各關聯方回應匯總:原稿《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文章已檢索不到;而賀建奎在一段英文視頻中回應稱,團隊「選擇被了解最充分的基因之一——CCR5」,因為「安全性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在他看來,這項基因編輯「是一種類似於疫苗的疾病預防」。
  • 華夏人壽鼓勵管理幹部停薪留職創業,回應:疏導部分成本壓力
    其二,停薪留職後,根據職務年限,公司支持三到六個月標準工資,作為自行創業基金和期間生活保障。停薪留職期間,社保由公司代繳,不再享受公司其他福利項目。基礎標準為三個月標準工資任B類及以上職務每滿兩年增加一個月工資,最多不超過六個月,原則上逐月發放,特殊情況經特批可一次性發放。
  • 欽州一女子懷孕後被公司停薪留職,公司回應:女子違反公司...
    不久她所在公司以業務調整為由對她進行了「停薪留職」。唐女士認為,公司這是變相裁員。6月28日,唐女士所在公司負責人受訪時表示,唐女士是違反了公司規定,才對她作出這樣的處理決定。對此,唐女士不認可,今年6月,她向仲裁部門提出申請,追討近兩年的工資。該案將在7月27日開庭。
  • 蘋果推出AirPods Max;華大基因回應「基因編輯58個嬰兒...
    (來源:雷鋒網)華大基因回應「基因編輯58個嬰兒」事件:造謠!已報案12月8日晚間,華大基因官微發布聲明闢謠「基因編輯58個嬰兒」事件。華大基因表示,已就此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華大基因在聲明中稱,造謠貼中的「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這個機構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科幻片中的情節,與現實情況不符。華大基因稱,相關造謠內容已涉及公共安全問題,華大已收集相關證據,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 南科大生物系全體教授聲明:深感痛心,強烈譴責基因編輯嬰兒
    南科大生物系全體教授聲明:深感痛心,強烈譴責基因編輯嬰兒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徐路易 2018-11-28 15:05
  • 美聯英語被曝單方提出停薪留職,回應:疫情期薪酬新政或存溝通不暢
    芥末堆5月15日訊,近日,美聯國際教育(NASDAQ:EDTX)多位員工在微博上爆料,公司單方面要求部分崗位員工停薪留職,存在變相裁員的嫌疑,且存在拖欠工資、年終獎的情況。美聯國際教育對此回應,受疫情影響,公司年終考核及年終獎金核算工作尚未能展開,全面復工後會安排考核和獎金的核算工作,並稱疫情期間的薪酬政策因疫情影響,或有溝通不充分的情況。
  • 鼓勵幹部停薪留職創業?華夏人壽回應:直面市場競爭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4月21日消息,對於「發通知鼓勵幹部停薪留職創業」,華夏人壽回應稱,一是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創業的決定;二是直面市場競爭和人才挖角;三是支持各單位自主經營、化解壓力、擔升效率。華夏人壽表示,鼓勵幹部停薪留職創業,主要出於三點考慮:一是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創業的決定。疫情期間,大家都有很多思考,有人認為當前是最恐慌其實也是最有機會的時刻,提出公司給予停薪留職政策出去創業,經研究,公司給予政策通道,並給予一定經濟支持。二是直面市場競爭和人才挖角。
  • 基因編輯概念股有哪些?基因編輯概念股一覽
    基因編輯概念股有哪些?基因編輯概念股一覽  近期,一場由全球主要基因編輯工作者發起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在華盛頓舉行,探討了與基因編輯技術有關的各項熱門議題。峰會聲明並未嚴厲禁止對於早期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行為,研究人員仍可進行基礎的研究。這意味著目前的重點仍將是基因編輯技術本身發展和潛在應用。  基因編輯 為重症患者打開希望之門  12月初,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共同舉辦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透露,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有望治療B型血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