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心酸!54歲,許多人已經準備退休,享受生活了。
可長沙的街頭,卻常年奔波著一位白髮蒼蒼的外賣騎手。54歲,經常每天一跑就是12個小時,有時候甚至到凌晨三四點。
年齡不佔優勢、體力也不佔優勢,總有顧客見到他之後,會忍不住說:「老人家,慢一點,別摔著。」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而在他的生活裡,尤其不容易。
他一天最多的時候能跑七八十單,爬樓梯腿疼的時候也會想放棄。可是一想到上有80多歲的老父親,下有畢業3年,卻一直待業在家的兒子,再苦再難也就堅持下來了。
提到兒子,才是他最大的心病。
因為之前幹涉過兒子的志願,兒子和他並不親近,也不願意溝通,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出門。
他最大的心願是:「兒子能早點找份工作……希望有朋友或心理老師來勸勸他。」
曾經無話不說的父子,如何就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了呢?什麼時候開始,你一開口,孩子就嫌煩了呢?
不是因為孩子到了叛逆期,而是很多父母做錯了這3件事:
1、忽略孩子的感受
有一個大眾最熟悉不過的梗:「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不管孩子如何表達自己不冷,媽媽總會忍不住再為他加上一件衣服,因為在媽媽的眼裡,孩子的感受不重要,自己的經驗更重要:
「媽媽,我想穿裙子。」「這麼冷,穿什麼裙子,這件衣服最好看。」「媽媽,飯菜太燙了。」「燙什麼燙,我剛試過了,不燙……」
於是,有再多的想法和意見,孩子也不願意說出口了。因為說了也沒用,父母總會習慣性地否定,然後讓孩子順從自己的意見。
《小歡喜》中,有一個情景是父母跟孩子道歉。宋倩和童文潔口頭上再也不搞「獨裁」了,會支持孩子的決定。可是,當孩子試探性地提出自己意見的時候,她們卻想都不想就拒絕了。
所以,不要責怪孩子不跟你親近,只因為從你忽略孩子感受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和你有了隔閡。
2、自以為是地幫孩子做決定
「我走的路,比你過的橋還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樣的話何其熟悉?
很多父母,總是打著「這都是為你好」的旗幟,自以為是地幫孩子做決定。
《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控訴自己的母親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
有條理到什麼程度呢?不僅學習和生活上事無巨細,安排得井井有條,就連吃飯、疊被子這類的小事也有規定。
女孩對著臺下的媽媽喊道:「能不能不要再對我的生活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可媽媽卻說:「我說的話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確,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正確。」
言外之意,這件事沒得商量。女孩站在臺上,一臉的失落。
如果這世上有一個為孩子一鍵定製人生的按鈕,恐怕這位母親會迫不及待地按下去。
可是,孩子不是機器人,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為什麼要在父母設定的框框裡生活,為什麼要去過你規定好的人生呢?
你的決定再好,孩子不需要,那也是白搭。
傅首爾曾分享過一件小事,她給兒子買了一雙2000多塊的鞋子。沒想到,孩子卻嫌棄這雙鞋子太醜,還質問她,為什麼沒有買鎧甲勇士圖案的鞋子,那是「世界上最帥的鞋」。
而這雙「世界上最帥的鞋」,只要35塊錢。
這或許就是許多父母都會犯的錯:一心一意地「為孩子好」,卻忘了問孩子「要不要」。
3、不懂得親子溝通的技巧
有一項針對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6.73%的孩子會把心裡話告訴父母,而他們的首選是同學或者好朋友,這個比例在中小學生中,分別佔到了57.54%和42.89%。
為什麼不喜歡告訴父母呢?
因為大多數父母都喜歡用批判、說教和命令的語言:「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快去寫作業」、「一定是你哪裡做錯了」……
當孩子一開口就被質疑、被命令、被指責的時候,誰還會想開口啊?
所以,父母不妨學一學高效溝通的三步法:
首先:共情。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你今天心情不太好,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嗎?」
其次: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孩子犯錯之後也會自責,這個時候父母的指責就有些多餘了,所以,不妨想一想該怎麼解決問題:「你覺得該怎麼辦比較好呢?」「要不要換一個方法試試看?」
最後:給孩子鼓勵和勇氣。父母就是孩子的底氣和後盾,如果做每件事,都能得到父母的支持,那孩子會變得更自信。
「不管你成不成功,你都是媽媽的驕傲,在我的眼裡,你永遠是最棒的!」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寫道,「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利。這種權利的下放,必然會喚起孩子內心的自尊感和責任感。」
優秀的父母,懂得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動力,而不是一味地替孩子做決定。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或許孩子就能還你一個驚喜。
——END——
文| 菈媽,多平臺籤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