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講過:家國情懷未必就是宏大敘事,反倒可能是生活細節的總和。這篇文章詳細解讀人生翻盤,階層逆襲的系列文章之一,希望你有緣分可看到並深刻思考。
我先做個說明,這篇文章是我疫情一個多月以來最認真的思考與總結,可能有些同學節拍思路跟不上,但是無妨,可以慢慢消化。
人與人的差距,就在於深度思考的能力,而財富人生也取決於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們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進行全面剖析。
第一個問題:這個社會形成階層的差距到底是什麼原因?
這幾年,專家學者提出階層跨越的文章很多了,我以前寫過:史上最嚴徵信出臺背後,預示著中國社會階層固化風險的增加,很多人分析了階層差距的原因,但是具體形成階層差距的本質原因是什麼呢?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和同學之間最大的差別在哪兒?父母地位?家庭條件?大學好壞?長相差異?感覺是好像又都不是。小北認真的告訴你,目前社會形成的階層差距本質原因是房產與戶籍。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期間,從戶籍到戶籍+房產,就是形成階層差距的本質原因。戶籍,表示你生在哪兒?你父母是誰?房產來衡量家庭財富,畢竟中國人的家庭財富60-70%以上都是房地產財富。而房產+戶籍決定你的出身,你的受教育水平,職業入門水平,這就形成了事實上的階層差異,就是同學們平時所講的:你奮鬥的終點才是別人奮鬥的起點。
第二個問題:教育對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兒?
提到教育,很多人都是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70年代80年代更為明顯,通過高考,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從農家子弟,從小地方子弟一躍到高位,聚集了大量的財富。這個是現象,本質是什麼呢?很多人的一生並沒有從事著他大學的專業。
教育真正的本質,都說教育提高認知,教育的本質就是擺脫了原有的地域與戶籍限制,從而擺脫了形成階層差距的主要摩擦力(戶籍+地域),進而成功的方法多,也就是人們講的機會多了。
我翻看了很多經濟學觀點,都沒有解釋清城市的機會多?什麼是機會多?記住這個觀點:就是成功的方法多,賺錢的方法多。比如,你還在農村,你可能以為的賺錢方法就是種地,無非是選擇種什麼作物?怎麼科學耕種收成會高一點?但是你擺脫不了種地這個本質性工作。
比如在北京上海,年收入過百萬的人比比皆是,而靠種地,或者淪落為縣城鄉鎮的小商小販,可能是不敢想像的,這就是教育的本質,脫離了地域與戶籍的限制,從而找到更多更好的機遇方法。
第三個問題:我們今天探討一個深度經濟問題:到底是高房價好,還是低房價好?
從以下三個方向思考。
1、經濟發展快速增長的地方,房價普遍都高,經濟發展增速較低的地方房價普遍低。
2、房價與工業產業鏈有關係嗎?到底有多大的關係?
3、舉例長沙,GDP總量過萬億,超過鄭州,但是房價還是處於低位。
這三個問題貫穿起來,我們先講一個事實,從2013年到2020年,中國的M2(廣義貨幣供應量)從100萬億到200萬億,七年增長了一倍。M2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加上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的壓力狀態。
換成大白話來講,就是社會上的資金池子水多了,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實際並沒有增長太多,除了去年到今年豬肉價格帶來的漲幅,其實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那這增加的M2轉移去了哪兒呢?一是樓市,二是生產環節,所以樓市價格暴漲,生產環節包括農民的種植產業,價格並沒有多少增長。你明白你家種植的水果蔬菜糧食為什麼價格一直很低的原因了嗎?當然,這對大多數人是好的,因為人們要正常生活。
房產的作用,這裡僅僅指一二線和中心城市的房產,從房子可以作為金融工具的角度思考,本質問題是學英美模式的重金融體系,還是學日德重視工業?更深層的問題是中國未來的國際分工定位以及內部的發展方向。
這裡,只有問題,沒有答案。
今天就探討到這兒,以後我會圍繞著人生翻盤的機遇來深度總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