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月球上的「名人」們
本報記者 林天宏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3-18 [
列印] [
關閉]
給月球上的地貌取名,開端於17世紀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
1609年,受到眼鏡的啟發,伽利略自製了一臺折射式天文望遠鏡,觀察物體可放大32倍,他將這臺望遠鏡對準了月球。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月球是一個冰清玉潔的光滑球體,可伽利略觀察到的月球,卻是一個崎嶇不平、坑坑窪窪的世界,上面滿是「孔雀尾巴上的圓斑」,就像是「蹩腳廚師烘烤出來的麻點蛋糕」。於是,這個科學家開了先例,把月面上最明顯的高山,用他家鄉的亞平寧山脈命名。
到了1647年,波蘭人赫維留斯利用更先進的望遠鏡觀察月球。他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幅清晰的月面圖,並命名了一大批如「埃特那」環形山、「大黑湖」環形山等月面地貌。只是,這個波蘭人在科學史上的影響力實在太小,他的命名大多沒有流傳下去。
1651年,義大利科學家裡喬利出版了一本關於月球的書籍,書中描繪了一幅直徑為28釐米的月面圖。這個愛好詩歌的科學家,將月球的暗面稱之為海,賦予了它極為浪漫的名稱,如雨海、靜海、酒海、虹灣,風暴洋等。而環形山,則採用了古代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名字。
這一命名體系很快取代了赫維留斯的命名。裡喬利命名的200多個名稱,為當時的天文學界所接受,並且一直流傳下來,至今仍在使用。
只是常為後世所詬病的是,裡喬利的命名規則,帶有過於明顯的個人好惡,一直到今天,仍有人為他的命名在網上爭論不休。
比如,這個義大利人不喜歡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說」,可是,哥氏說什麼也是個偉大的科學家。於是,裡喬利憤憤地把哥白尼「扔」進了位於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給了他一座很小的極不起眼的環形山。而「享受」這一不公平待遇的,還有他的同鄉伽利略,他的「居住面積」,甚至比哥氏還要小。
有惡亦有喜。比如裡喬利最佩服的科學家,是性情古怪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他分到的月球「領地」,是月球南半球上最引人注目的環形山,用當時的望遠鏡,也能夠很容易地參觀到第谷的「居所」。
而最讓人不忿兒的是,月球正面最為巨大的兩個平原,被裡喬利和他的弟子毫不謙虛地享用了。在晴朗的夜空裡,它們任何時候都能夠被清楚地辨認。
而且,當時一度有人擔心,裡喬利再這麼命名下去,月球上為數不多的典型地貌,哪還有後來人的份兒呢?
只是,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望遠鏡的解析度越來越高,可視範圍也越來越廣。一直到1879年,德國天文學家施密特出版了25張一套的月面圖,月面上的各個亮區和暗區都非常清楚,記錄下來的環形山,竟有 32800多個。
1919年,隨著國際天文聯合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成立,這個世界上最為權威的天文機構,花了近20年時間,對月球的命名實行了標準化的管理,確立了一系列命名的程序與標準。裡氏命名中的另一個隱患——「命名中過於強烈的個人意志」,也不會再有蔓延的可能。
此前,月球正面居住的大多是古代名人,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而隨著人類對月球背面的觀測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大師,也擁有了自己的月球地盤。如愛迪生、門捷列夫、巴甫洛夫、居裡夫人、馮卡門、焦耳、馬赫以及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等,均在其中。
如今,據統計,月球上已經有了1333位世界級的名人「居民」,他們基本上都是高風亮節的科學大師,從不為地盤大小和地段好壞發生爭執。
時光邁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人實施的「克萊門汀」計劃和「月球勘探者」計劃,首次獲得了覆蓋整個月球的地形圖,使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越來越多的新地貌,包括處於永久陰影中的月球南北極都正在或即將被發現和確認。可以想見,月球的新住戶仍會不斷增加。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人類或許將在月球上建設可供長期居住的基地、實驗室和工廠,開發月球的能源和礦產資源,月球將成為地球的衛星城,成為地球人走進其他星球的太空碼頭和補給中途島。
到那時候,這些在月球上寂寞已久的科學家父輩,望著自己的子孫後代們忙碌的身影,會做何感想呢?
《月球密碼》雙平著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