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宇宇愛玩足球|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荼蘼是夏天的最後一種花,開到荼蘼了,便沒有退路,也不能繼續美麗了。荼蘼花,聽起來很頹廢的名字。然而用當下流行的語言來說就是佛系。其實還真有那麼點淵源,荼蘼本身就來自佛教用語,那它為什麼就荼蘼花呢?她又有什麼樣的特性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認識荼蘼花。
一、 植物特性
1、產地分布:產於陝西秦嶺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各省區
2、形態特徵:落葉或半常綠蔓生灌木。小枝被鉤刺。羽壯複葉,小葉5-7枚,卵壯橢園形或倒卵形,背面被柔毛,託葉與葉柄貼生,全緣。傘房花序。花白色,有芳香。果近球形,深紅色。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3、生長習性:喜溫暖向陽。多生於海拔500-1300米間的山坡、路邊、草坡或灌叢中。耐旱,怕澇。
4、繁殖培育:用壓條或扦插繁殖
5、景觀用途:荼縻花枝梢茂密,花繁香濃,入秋後果色變紅。宜作綠籬,也可孤植於草地邊緣。果可生食或加工釀酒。根含鞣質,可提取栲膠。花是很好的蜜源,也可提煉香精油。
二、佛家意義
荼蘼花在很多佛教著作中都有提及,有學者認為荼蘼就是彼岸花。原因是佛說:「一切有為法,儘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只是那傷痕卻永不痊癒了,一一成為胎記,在往生的路上,如蓮花開落,使你可以辨認。荼蘼是花季最後盛放的花,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彼岸花相傳此花只開於黃泉,是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彼岸花在佛典中叫做曼珠沙華(Red Spider Lily),是天上開的花,白色而柔軟,見此花者,惡自去除,有人認為這是指荼蘼,但其實二者並不相同。
二、 植物文化
1、 末日之美
王菲的一首《開到荼蘼》讓荼蘼這種潔白柔軟又略顯神秘花朵乍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荼蘼花總是在開在春天那些花都已經凋零的時候,所以等到荼蘼開盡了,整個花季也即將過去了。在蘇軾的詩中「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王琪則賦詩「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縻花事了,絲絲天荊出莓牆。」詩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末日之美的最好詮釋。
2、傳說
蜀公範鎮居住在許下,屋前有可以容納幾十個人坐於其下圍案歡聚的龐大的荼蘼花架;每年春天,花季繁盛時,於花架下廣宴賓客。他們約定了一個世界上最獨特的酒令——落花掉在誰的酒杯裡,誰就把杯中酒喝乾;微風吹拂,片片落瓣像雪一樣灑滿杯中、案上、座中人的衣襟……「飛英會」的主人範鎮是司馬光的知己好友,圍繞著變法與否而個個大義凜然的政治風雲中的主角們,在政治之外,卻是這般清雅到極點的風流。
這個小故事是不是可以說明,養花不在於它的美好寓意,古代人那麼講究,也不會在乎荼蘼是傷感的花。
荼靡過後,花季結束,便無花再開。人們常常認為荼靡花開是一年花季的終結。亦舒說這是最後的花--「開到荼靡花事了」。說的就是無論有沒有結局都要收場。荼蘼花開,表示感情的終結。愛到荼靡,意蘊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或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繁盛之後留下的也許是一片頹敗,又或許是歸於平淡。最後的美麗總是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