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墓碑上「故、考、顯、妣」有什麼講究?年輕人多半會弄錯
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入,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已經想像不到,就在二三十年前,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還都遍布著的只是耕田和村落。
如今自小生長在城市裡的孩子們,坐著的是公交汽車,住著高樓大廈,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祖輩,甚至是父輩,還都是黃土朝天的農民。
也正因為如此,耕種的基因存在於他們的骨子裡面,仍未消失,他們仍舊記得他們的根在哪裡,那是他們繁衍了上千年的地方,在每年的春節,他們都會放下工作和學業,紛紛踏上返鄉的路程。但是因為生活上的割裂和傳承的不接,很多習慣和風俗,已經不再為大多人所了解了。
在人們回家探親的時候,在田野的角落,有些地方還有專門的祠堂,就會有先人的墓碑。在這些墓碑上除了刻有墓主人的名字,通常還附著一些奇怪的漢字,比如「顯」、「妣」之類的字,這些字前後文意不通,前言不搭後語,讓人摸不著頭腦,他們都代表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些字並不普通,都是有特殊含義的,總結起來,大概最常出現的是「故、考、顯、妣」這四個字。「故」字,表示的是一種追思,悼念的意思,這一點和現代的用法有所不同,故在這裡是作為尾綴的後置詞,在現代漢語中這種用法很少見。在父母的名字後面加上一個「故」字,才能將子女對父母的追思鐫刻到墓碑之上。
「考」字,代表的是父親。屈原《離騷》開篇第一句話「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裡面就出現了考這個字。意思是「我的父親名字叫伯庸」。
古人用詞極為講究,在喪葬、婚娶、祭祀等高規格的禮節之上,更是極盡刁鑽地琢磨字句,因此出現了很多沒有實際意義的字,或者是與通俗用法迥異的字。考單純的就是指代父親,但是在這種場合中不能直白地稱呼父親,而是要以「考」代替。
「顯」,這個字要注意,另外有一個字「先」,和這個字通常混為使用。一般來說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就是這兩個字完全一樣,可以任意替換,就是指出下葬之人高尚的品德,敬重的輩分,刻在墓碑之上,留待後代子孫瞻仰。
而另一種說法,則更講究一些,是說兩字的用法,是根據下葬墓主人的身份而選擇的。假如下葬者在去世的時候,是族中輩分最大的人了,那麼就要用「顯」這個字;如果下葬者去世時,雖然也年事已高,可是在他之上仍然有德高望重的長輩,那麼就要用「先」。雖然兩個字讀音很像,但是在某些有特殊要求的地區,一旦混淆了,那可是要出大問題的。
最後一個「妣」,相信大家在看到前面講的那個「考」字的時候,就想起了這個字了。有個成語叫「如喪考妣」,考是自己的父親,那麼相對應的,妣自然就是自己的母親了。在墓碑之上明確地寫上「考」或者「妣」,既表明了立碑之人的身份,同時也表明墓主有後,否則就是族中之人代為安葬的了。
結語:隨著中國工業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向方便,簡潔的方向演變,這為人們帶來越來越便捷的體驗之外,同時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場全面的大侵略,現在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規矩很多已經完全消失了。也許人們在專注於經濟發展的同時,應該慢下腳步來好好思考一下,到底哪些東西是該拋棄的,哪些應該一代一代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