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朵老師
今天討論一個為什麼付出多得不到回報的問題,下面是雲朵老師跟一個媽媽的對話:
(Q孩子媽媽—育兒社群裡面的家長,A雲朵老師—育兒專家)
一、媽媽付出多,孩子說更喜歡爸爸。
Q孩子媽媽:我家是雙胞胎兒子,7歲了,小時候我帶老大比較多,現在都一樣帶了。現在老二的口頭語是我更喜歡爸爸,他跟我也很親,遇到事情、陪玩陪讀書都是找我。睡覺前就找爸爸,總是說更喜歡爸爸,我心裡有點小不爽,有時候被纏的煩了,我會說你不是最喜歡爸爸嗎?去找爸爸吧!他還是賴在我身上,為什麼會這樣呢?
A雲朵老師:為什麼一定要引導孩子更喜歡誰呢?爸爸媽媽對孩子都很重要,為什麼要逼孩子選擇呢?孩子嘴上說喜歡爸爸,卻找你,說明也很喜歡你呀!睡覺找爸爸你不是可以輕鬆一下嘛!這就是一個短暫的行為呀!難道10年之後還會睡覺找爸爸嗎?哈哈!
Q孩子媽媽:但是爸爸總是有事情有工作,陪睡還是我的任務,所以我心裡就不爽
A雲朵老師:兒子漸漸長大的過程,爸爸多陪伴一些確實是更有利於成長。首先你們全家人都不要再主動提更喜歡誰這類的話題,沒有任何意義。
其次,你不爽可以說出來呀!你說兒子,媽媽好愛你好喜歡你,媽媽陪著你你還是找爸爸,是不是不喜歡媽媽嗎?媽媽會有點傷心(示弱)
Q孩子媽媽:好的,今天晚上就試試,果然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啊!
A雲朵老師:很多孩子是三四歲之前喜歡媽媽,然後再大點特別喜歡爸爸,再大一點就跟同學玩,爸爸媽媽都靠邊站了,這是成長的規律,孩子黏你的時光很短。
二、姥姥姥爺付出多,孩子說更喜歡爺爺奶奶。
Q孩子媽媽:可能我自己感覺付出的比爸爸多,他還找爸爸,我就不爽,聽您這麼說我就心理上安慰了許多。其實孩子說喜歡爸爸我還不是那麼在意,還有一個就是我的父母付出比爺爺奶奶多的多。
孩子小的時候老人問,他們就把爺爺奶奶排在前面,我就覺得姥姥姥爺那麼掏心掏肺人力物力還有陪伴什麼的,爺爺奶奶買東西陪伴都很少,孩子說更喜歡爺爺奶奶我就覺得這真是個白眼狼,特別不爽。
A雲朵老師:你有沒有分析過為什麼呀?這世界從來就不是誰付出的多誰就得到更好的結果,我還是再強調一遍,不要去問孩子更喜歡誰這個問題,孩子一般喜歡什麼樣的呢?喜歡重視他們的、不嘮叨的、跟他們在一起相處輕鬆愉快的。有的大人很招孩子喜歡,並不是因為給孩子花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東西,而是讓孩子感覺很開心很輕鬆。
一般來說付出很多還不討好就是說喜歡嘮叨抱怨,給人壓力讓人產生愧疚,就會本能的想要逃避。不要說孩子,成年人也是這樣的。有的父母給自己買房買車幫忙帶孩子,但是經常嘮叨說子女這不好那不好的,就會很讓人反感,雖然他們付出也很多。
Q孩子媽媽:對,你說這個確實是的,我媽媽比較喜歡管人,自己也有點潔癖,對孩子要求比較多,她喜歡幹涉別人,爺爺奶奶我覺得他們對孩子關心不夠也不太管,跟孩子玩一些我覺得不大好但是孩子卻很喜歡的遊戲。你這樣說我明白了,孩子可能比較放鬆,比較開心,孩子高興。
這個思路確實給了我很大啟發。我以前沒這麼想過,我是從成人的驕傲都來判斷雙方的付出和努力,但是你讓我看到了從孩子的角度來研究和思考。我知道怎麼調整自己了。就是先讓自己開心。我其實也有點像我媽媽,喜歡管這管那的,總想一切按照自己想像的樣子去做。我知道這樣挺不好的,現在也在逐漸調整。
確實有時候很累了,但是又覺得作為媽媽應該給孩子做這個那個好吃的然後就去做,但是因為自己累,所以心情也不好,脾氣就比較炸。
這樣的話其實也沒意思哈,我其實是滿足了自己應該要怎麼做,而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反而因為自己的心理,加重了自己的疲勞,又搞的家裡氣氛很不好,其實得不償失啊!孩子多吃一點少吃一點其實沒那麼重要。哎呀太有道理了!太感謝你了!太感謝遇到你了!你解決了我一個很大的疑惑,我知道了自己的問題,以後就知道怎麼調整改變了,太感謝你了。
A雲朵老師:你太通透了,一點就透,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