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表示,要成功過渡到高收入國家,中國目前必須提高學生的入學率和高中教育的質量,特別是在農村地區。
目前,中國政府的短期目標是將人均國民總收入從2019年的10410美元增加到2025年底的(至少)12536美元,12536美元是世界銀行界定高收入國家的標準。
但是,由於中國目前有高中畢業水平的勞動力比例仍然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一些研究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在未來的增長將面臨嚴峻的挑戰,甚至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根據陝西師範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年齡在25至64歲之間的中國成年人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上過高中,這一水平與墨西哥相當,遠低於美國和德國等國家90%的平均水平。研究人員參考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以及中國2015年的微觀人口調查的數據,此項調查涵蓋了中國1%的人口。
史丹福大學農村教育行動計劃負責人斯科特·羅澤爾表示,「雖然孩子並不需要都上大學,但所有孩子都應該上高中。這對於目前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中國的人力資本水平是中等收入國家中最低的。」
陝西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則表示,「中國必須獲得並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數量和質量,並確保兒童獲得必要營養投入,以使他們將來成為健康和有生產力的公民。」
已經有跡象表明,中國的一部分工人已經開始從製造業轉向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農民工在製造業和建築業中所佔的比例從2009年的51%下降至去年的約46%,而在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中工作的人(包括運輸、零售、餐飲和家務勞動)所佔比例則從35%上升到38%。
另據羅澤爾的一項研究顯示,從2010至2017年,中國農民工的實際年薪增長率下降了四個百分點,但金融和IT等高技能工作卻增長了1.3個百分點。羅澤爾在發表的論文中說,雖然高收入國家的工資兩極分化也在發生,但教育不平等卻導致了每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工資差距持續擴大。
他說:「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有效地對其勞動力進行再培訓,以使低技能工人轉變為可在技能密集型行業中就業的工人。」
可以肯定的是,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中國的高中入學率有了很大提高。根據教育部的數據,15-17歲之間的高中生比例從2000年的略高於40%上升到去年的89%以上。但是這一數字在城市和農村仍然存在差距。據估計,幾乎所有15-17歲的具有城市戶口的青少年都在就讀高中,但至少有10%的農村青年沒有就讀高中。而職業學校佔中國高中總入學人數的40%以上,但根據2016年針對四個省近25萬農村學生的研究發現,輟學率高達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