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連日來,記者從市內各大眼科醫院了解到,預約五一期間進行雷射矯正手術的人數有明顯增長,其中多是上班族和學生,尤其是忙著找工作的高校畢業生。那麼近視手術是否人人適合呢?本報今日為你剖析雷射矯治近視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邀請專家為大家指點迷津。
目前應用於臨床的Epi、IK、EK等雷射矯治近視手術類別眾多,可能會讓大家感到不知所措。哪一種更適合自己?每種手術有什麼不同?其中是否有最安全、副作用最小的手術方式?本報特別邀請眼科專家為你指點迷津。
個案標本
進行了手術 眼睛卻很痛
22歲的劉小姐是應屆畢業生,長相清秀,但是雙眼近視達900多度,只得戴眼鏡。今年7月就要畢業了,劉小姐考慮到戴眼鏡影響形象,因此三個多月前她來到市內某醫院接受了俗稱EK的雷射矯治近視手術。
但是術後的2~3天劉小姐都感到雙眼刺痛、流淚,甚至連睜眼都有些困難,必須滴眼藥水緩解。針對劉小姐的問題,專家解釋說,EK術後短期內的不適一般屬於正常現象。目前大部分雷射近視手術安全已得到保障,從早期的RK手術到PRK、IK、EK以及最新出現的Epi手術,技術都比較成熟。但是否適合手術,選擇哪種手術等都需要近視患者認真聽取專業醫師的意見,在進行全面了解後再決定。
專家點評
雷射手術並非人人適合
成都康橋眼科手術專家張鳴介紹說,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PRK手術在國內掀起了手術矯正近視的第一波高潮。PRK手術是通過對角膜表面的準分子雷射切割,來幫助矯正近視。從當時的情況來看,PRK手術對中低度近視的治療效果不錯,但因種種原因如Haze增生和明顯的近視回退等後遺症問題而很快被Lasik取代。如今的雷射矯治近視手術得到多數人的認可,但是這種手術並非人人適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手術年齡
手術適用年齡是18~50歲,最佳年齡是18~38歲。18周歲以下的青少年不宜手術,38歲以上者進行手術時,醫生必須個體化地考慮雷射矯治設計量以及可能造成的早老光。
手術檢查
通過術前檢查將患有白內障、乾眼症等其他嚴重妨害視力的疾病患者予以排查。專家提醒,術前三面鏡和間接眼底鏡全面檢查眼底視網膜至關重要,因為高度近視患者往往存在視網膜的病變,術前檢查可發現其隱藏的視網膜乾性裂孔,及時予以雷射封閉裂孔後再行近視雷射手術,可有效防止術後視網膜脫離等嚴重併發症,若因工作疏漏,勢必給患者造成極大的隱患。
另外術前屈光檢查(驗光)是極其重要的環節,注重雙眼視力平衡,分清主視眼與非主視眼的醫學驗光應作為每個醫院的常規檢查手段,這樣患者術後不僅雙眼視力良好,而且具有雙眼良好的視覺舒適度。再者,現代醫學的發展,不僅只關注手術後的視力表、視力狀況,而是整體的視功能質量,因此,有條件的醫院還應將眩光、對比敏感度視力納入到患者的術前與術後的檢查中來。
手術設備
雷射矯治近視是自動化程度很高的治療方法,設備性能直接關係到手術的質量與眼睛的安全。高品質的新型治療儀器需要數百萬元的投入,昂貴的成本決定了手術費用不可能很太過低廉。因此,患者在選擇手術時,應更多地關注設備性能、醫院的信譽度、手術醫師的綜合能力與學術水平等。
患者知情權
按照規範化的原則進行操作。醫院不能為了謀取利益,給那些並不適宜做手術或有手術禁忌症的患者動刀或打「擦邊球」,因此,患者的知情權很重要。
風險提示
哪種手術適合你?
矯正近視,應用最廣泛的是IK、EK、Epi手術,三者存在以下區別:
IK:角膜較薄者不適宜
IK手術是一種有效的近視矯正手術。人的角膜厚薄與各種眼病的發生有著複雜的關係,角膜變薄,有引起角膜擴張的危險,國外有報告顯示角膜過薄會影響到青光眼的治療,所以保留相當的角膜厚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IK而言,最大的問題來自於手術中對患者角膜厚度的「浪費」,手術需要在患者角膜上做一個厚度為110μm以上的「板層瓣」,因此這會浪費掉很大部分角膜,如果加上雷射切削量的增多(近視度數越大,雷射切削量越大,角膜就會更薄)。所以,尤其是角膜較薄的患者不宜進行Lasik手術。
EK:存在一定局限
EK手術不需要做個厚的「板層瓣」,而是上皮瓣(厚度60μm),但由於術中需要酒精浸泡,上皮瓣細胞容易失去活性,而導致術後嚴重的眩光、流淚等刺激症狀,而且也容易產生Haze和近視回退,現逐漸被Epi-Lasik取代。
Epi最大限度「節約」角膜厚度
最新引進的Epi-Lasik技術,綜合了EK、IK手術的優點,不像EK手術那樣用酒精浸泡角膜,在最大限度地節約角膜厚度的同時將保持良好的細胞活性,幾乎沒有術後刺激症狀,近視回退發生率非常低,但Epi的術後視力恢復較IK稍慢比EK快。本報記者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