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爆款」韓劇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要麼爛尾,要麼注水,用「虎頭蛇尾」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3月份讓許多觀眾拍手叫好的大女主劇《迷霧》,爛尾收場。
4月份讓無數大齡女青年沉迷「小奶狗」的《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後期劇情注水到靠女主母親對男女主戀情的反對撐過了六集。
連續掉進兩個大坑的觀眾們不禁調侃:韓劇現在都只有前面幾集能看了嗎?大家談戀愛就不能痛痛快快的?
在大家受夠了注水愛情劇之後,近期MBC新推出的一部獨幕劇《瘋了,因為你!》引發了網絡熱議。
獨幕劇一般篇幅較短,情節單純,結構緊湊,要求戲劇衝突迅速展開。而對於一部愛情題材的獨幕劇來說,劇情不注水就成了基本要求。
開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
《瘋了,因為你!》全劇只有四集,每集30分鐘,加起來也不過兩個小時,相當於一部電影的長度。在這兩個小時中,男女主角必須完成從曖昧到表白再到交往的一整個過程,意味著劇情需要非常緊湊,且不能有太多矯情的「水分」。
《瘋了,因為你!》的女主角韓恩星由曾獲得大鐘獎、青龍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的李裕英飾演。
男主角金來沅則由一直活躍在話劇界,去年才正式進軍小熒幕的86年小哥哥金善浩飾演。
兩位演員的演技自然且生活化,讓觀眾在看劇時能夠產生很強的代入感。
這部劇的劇情並沒有很特別——「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從朋友變情人的故事早就被無數愛情題材的影視作品應用過。
女主角韓恩星是一名法語同聲傳譯,外形可愛靚麗,性格朝氣蓬勃,可是在感情路上卻遭遇挫折。
男主角金來沅是韓恩星唯一的男性朋友,他是前途無量的畫家,擁有一間地段極佳、自帶庭院、寬敞明亮、裝修精緻的房子,多金又帥氣,身邊從來沒缺過女人,人稱「風流書生」。
韓恩星和金來沅認識八年,他們關係好到可以借宿在對方家裡,甚至可以一起洗桑拿,卻從沒想過要和對方在一起。
他們關係的轉折點出現在韓恩星生日這天。
對韓恩星來說,這不是一個開心的生日,因為她失戀了,和交往五年的男朋友分了手。
她跑到金來沅家喝得爛醉,一邊哭一邊訴說著失戀的苦痛,最後還把金來沅撲倒了……
第二天一早醒來,這對八年好友面面相覷,場面一度尷尬。於是在等泡麵泡好的三分鐘裡,韓恩星迅速提議道:「我們就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大家還是好朋友。」
金來沅欣然答應了這個提議,雖然他臉上的微笑看起來十分尷尬而不失禮貌。
雖然表面上很平靜,但「睡了好朋友」這件事著實讓金來沅陷入了低谷:不僅繪畫創作遇到瓶頸,連撩妹都沒有以前順手了。
兩個月後,韓恩星以家裡爆水管為藉口,輔以熟練的撒嬌耍賴技術「強行」住進金來沅家,開始了曖昧又甜蜜的同居生活。
金來沅每天給韓恩星做飯。
兩人一起喝酒談心。
一起照顧韓恩星的寵物小刺蝟。
一起看恐怖片。
一起去偷摘別人家的杏子。
在杏樹下,酒精作用讓韓恩星主動吻了金來沅,也讓兩人的關係再次陷入尷尬境地。
而這四集的故事並不只是男女主角兩個人的推拉,為他們助攻的還有熱情追求韓恩星的暖心「小奶狗」尹熙南。
以及金來沅之前一直在撩的酒吧兼職妹子文書靜。
如果沒有這兩位,相信男女主不會那麼快意識到自己的真心。有的時候,「吃醋」才是一段感情最好的催化劑。
懸念:繼續做朋友還是要變成情人?
當然,矯情的部分也不是沒有,畢竟當了八年朋友,要他們馬上承認喜歡對方然後火速交往是完全不可能的。
他們糾結的點在於:一旦變成情人,這種長期以來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如果一直裝糊塗下去,他們可能會以朋友的身份繼續走下去;如果交往了又分手,豈不是連朋友都沒得做?
在觀眾看來,韓恩星一直是主動的那一個,是她先在地鐵上跟金來沅搭話。
也是她每次主動找金來沅喝酒、傾訴心事,甚至賴在他家不走。
然而編劇在後兩集設置了反轉——原來金來沅才是先動心的那一個。是他在地鐵上畫下了睡著的恩星,因為這份最初的心動,他們才成為了朋友。
而他知曉恩星的一切,包容她所有的負面情緒。
明明有潔癖卻願意收留恩星帶來的小刺蝟。
連珍愛的限量版T恤被恩星拿去當了睡衣,他也只是重新畫了一件掛回牆上,沒有對恩星發火。
告白也是金來沅主動的。
可是恩星逃開了,她說是因為不想失去這個朋友,其實是不敢踏出這一步。
最後她看到了金來沅以她為靈感創作的新畫作,才終於醒悟過來,向他表達心意。
點讚:不注水的故事最令人動容
兩個小時的篇幅,故事完整,滿屏都是甜蜜的小細節,也有能讓觀眾動容的高潮情節,在經歷過那麼多注水劇後,《瘋了,因為你!》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的獨幕劇體裁,在極為有限的篇幅中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既要有清晰的劇情主線,又不能太過平鋪直敘,還要把情感表達得恰到好處,這確實非常考驗編劇的功力。
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一環都馬虎不得。現在有很多電視劇只追求開頭吸引人,中後段劇情則靠瘋狂注水來湊,這註定會引起觀眾反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瘋了,因為你!》能夠脫穎而出也是自然,雖然劇情略顯平淡老土,但這部劇還是能讓人感嘆:不注水的愛情劇可真好看啊!
撰文:撩發小王子
編輯: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