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歲的瑞瑞歇斯底裡的哭喊著,但是爸爸一點也不為所動,氣衝衝的拎著他的衣領往家走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還得從兩個小時前說起。
今天是周末,爸爸不用上班,也不用加班,所以爺倆有大把的時間一起玩。吃完午飯就開始在屋裡各種搗鼓,又是賽車,又是下棋,還一起打了會兒電子遊戲,玩的是不亦樂乎。到六點的時候,爸爸提議去戶外玩,於是爺倆一起往樓下走。
一出樓門口,就碰到了小夥伴小A和他的媽媽。大家都很開心,就一起玩了起來。後來,陸陸續續有更多的小夥伴出現,也越來越熱鬧。瑞瑞提議玩捉迷藏,得到了大伙兒的同意。瑞瑞趕緊跑到爸爸身邊低聲說:&34;爸爸馬上豎起了大拇指,表示認同。
捉迷藏的遊戲正式開始了。因為幾個孩子都是四五歲的小朋友,所以雖然對規則能夠理解,但執行的並不是很好。比如有的小朋友們不是很有耐心,如果不能很快找到藏起來的小夥伴,他們就會放棄不找了;有的小朋友們沉不住氣,如果沒有被很快找到,他們就有可能自己跑出來。不過雖然玩的有些混亂,好在孩子們和家長們都很開心,世界是一片美好的模樣。
過了一會兒,又一輪捉迷藏的遊戲開始了。小朋友們被陸陸續續的找到,只剩下瑞瑞一直沒被發現。開始大家還很有興致,一起在這看看,在那找找。但是找半天還是沒找著。這個時候已經七點多了,天色也越來越暗,家長們一看這種情況也加入了找瑞瑞的行列,但依然沒有收穫。瑞瑞爸爸越來越著急,一起玩的小夥伴和家長們也越來越擔心。大家大聲的呼喚瑞瑞的名字,不斷的告訴他遊戲已經結束了,聽到了聲音趕緊出來。但依然沒有收到瑞瑞的任何回應。天色更黑了,大家的心也更緊張了。雖然覺得在自家小區裡,孩子應該不會丟,但是仍然不敢有任何放鬆,因為無論是誰都無法面對那個萬一。
瑞瑞呢,這個時候在幹嘛?雖然他藏的很隱蔽,但是大家喊他的聲音他都能聽得到。只是他忽略了這些聲音中的焦慮和擔心,完全沉浸在&34;的喜悅情緒中。大家越找不到他,就說明他玩的越好。所以他壓根沒想要自己走出來。
又是半個小時過去了,小區裡的燈都開始亮了起來。瑞瑞想起以前媽媽說,小區裡的燈亮,就說明很晚了,必須該回家了。而且藏了那麼久,他也覺得累了,這才慢吞吞的走了出來。小夥伴們看到他出來了,都開心的跑過來詢問。瑞瑞認為這是大家佩服他的表現,正洋洋得意呢。突然,肩膀被打了一下,很疼很疼。瑞瑞正準備發火,就看見爸爸怒氣衝衝的瞪著自己。爸爸真的是生氣了,但是瑞瑞不知道為什麼。正想問呢,就出現了剛開始那一幕。
直到進了家門,瑞瑞爸爸依然沒有消氣。把孩子往前一推,照著屁股就打了起來。嘴裡還說:&34;瑞瑞屁股疼,心裡委屈,他一點也沒想明白,為什麼他玩捉迷藏這麼高興,但爸爸卻如此生氣呢?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也是挺著急的。畢竟誰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著急的不得了。所以我們非常理解爸爸心急火燎的情緒。但是爸爸的做法,又是否值得提倡,經過這一番的訓斥和體罰,孩子意識到他錯哪兒了嗎?
答案顯然是沒有的。因為孩子一直沉浸在&34;的喜悅情緒中,並不知道爸爸和其他人在這段時間裡經歷了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犯了怎樣的錯誤。所以他不能理解的是&34;,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跟自己的行為有什麼關係。他都沒有意識,那就更不可能在以後去注意和改正了。
所以我們理解爸爸的心情,卻不認同他的做法,如果希望孩子能夠知道自己的錯誤,以後積極改正,還可以考慮這麼去做:
1. 先確認一下,孩子是否安然無恙。
2. 平復一下自己的情緒,再跟孩子確認剛才的經歷,了解具體的信息。
3. 和孩子討論他的想法,比如聽到大家喊他,他卻依然不出來,是什麼緣故,了解孩子對這件事情的認識和判斷。這個過程中先傾聽,很多時候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就沒那麼生氣了。
4. 鼓勵孩子去詢問大家對這件事情的感受和想法。可以問爸爸,也可以問其他小夥伴鼓勵其他小朋友們進行表達。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幫助他評估事情的嚴重性。
5. 討論孩子在得知這些之後的感受,鼓勵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給大家造成的麻煩道歉,也對大家關心他的行為表示感謝。
6. 和孩子一起討論玩捉迷藏的注意事項,以避免下次的問題。
相信這樣溝通之後,孩子不僅不會困惑為什麼自己高興但爸爸生氣,而且也會更加清楚以後該怎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