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麥克米蘭博士是一位工程學和經濟地理學的科學家。一年前,他做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放棄在赫赫有名的英國牛津大學擔任的副校長職務,「跳槽」到了在英國大學排行榜上綜合排名只居第20位的東英吉利大學當校長。雖然後者的環境學研究在全球名列前茅、發展學研究也在歐洲排前三,且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都是該校的畢業生或訪問學者,但很多人對麥克米蘭的這一決定依然無法理解。
麥克米蘭上任後,一改過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辦學理念,大力開展國際合作,並將更多的精力投向中國。本月,已在過去幾十年中無數次來到中國的他,再次來中國訪問。
從牛津副校長「跳槽」到東英吉利
當記者問麥克米蘭先生為何選擇到東英吉利大學擔任校長時,他回答:「我在牛津擔任副校長時,學術領域是和環境學非常接近的地理學。由於東英吉利大學的環境學研究很有名,因此我有不少機會去那裡進行學術交流。我發現,那裡的環境學研究水平甚至超過了牛津大學,這是我選擇『跳槽』的一個主要原因。」
他認為,英國大多數大學都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統學科,但東英吉利大學在上世紀60年代創辦時,決定從新角度設置學科結構,並創建了第一所環境學院。麥克米蘭說:「雖然這所大學只有40多年的歷史,但在環境學研究領域卻在全球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並對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很具影響力。東英吉利的教授、世界銀行首席科學家鮑伯·沃頓,曾是聯合國IPCC的主席,現在東英吉利有十多位科學家參與撰寫IPCC的年度報告,我相信這在世界範圍內的大學中是人數最多的。」而且事實上,東英吉利大學的氣候研究中心是世界上設立最早的專門研究氣候變化的學術機構,成立於1972年,很多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氣候變化的情況都是在那裡被意識到的。
「雖然東英吉利大學比牛津大學年輕,也比牛津大學要小,但在某些專業領域卻相當傑出,堪與世界任何大學媲美。正因如此,我從牛津大學被吸引到了這裡,而且我對自己的這一選擇非常高興。」麥克米蘭校長說。
「年輕大學」的弱勢和強勢
在英國的大學排行榜中,東英吉利的最新綜合排名是第20位。如何使自己的學校排名更往前,恐怕是所有校長都在考慮的問題。對此,麥克米蘭說:「在英國,一般是學校的規模越大、歷史越久,越會被排得靠前;而一些很優秀的中等規模的大學,通常位居15位到25位左右,東英吉利大學就屬這一類。所以,如果不擴大學校的規模,就很難將學校排名擠得更靠前。我們目前就在致力於擴大學科規模,比如幾年前我們增設了醫學專業和藥學專業。我想特別說明一點,在英國,諸如醫學這樣的傳統學科通常只在大的、老牌的高校中開設,很少有年輕的大學能成功設立醫學院的,而我們大學是英國惟一一所被批准獨立增設醫學院的年輕大學,另有3所大學獲準與其他院校聯合開設醫學專業。」
從一個經驗豐富的教育家的角度,麥克米蘭表示:「像牛津、劍橋這樣歷史悠久的大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的『優秀性』,在那裡學習或工作必須時刻盡到最大努力。雖然對年輕院校而言,很難做到在每個方面都能拔尖,但我認為,牛津的這種『盡力做到最優秀』的精神值得東英吉利學習,尤其是在已保持領先地位的領域,一定要努力做到世界級水準,我們現在也正這麼做。迄今,東英吉利大學已連續3年被評為全英大學中『學生最滿意大學』的前3名,這客觀地證明我們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都是一流的。」
近幾年,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國際化程度已經相當高。麥克米蘭認為,這一趨勢將會繼續下去。「英國這樣一個國土面積並不大的國家,之所以能在近幾年吸引日益增多的國際學生,固然是因為有牛津、劍橋這樣的老牌知名大學,但同時,其他大學的國際競爭力日漸上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國際化不僅是指招收的學生來自更多不同的國家,也包括和更多其他國家的高校進行更多的科研和教學方面的合作。」
中國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
為什麼麥克米蘭上任後,將該校國際合作的重點首先放在中國?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麥克米蘭校長重點提到了一個人,他就是現任東英吉利大學常務副校長、一手使該校環境學院成為該領域內世界最著名學院之一的泰弗·戴維斯教授。
「戴維斯教授在氣候變化和大氣研究領域極具前瞻性眼光,他很早就意識到,中國將在世界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這不僅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快,也因為按照中國的發展速度,將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碳排放大國,是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國家之一,而這在今天正逐漸成為現實。因此,他早幾年就開始與北大、清華、復旦等在環境領域領先的中國一流大學進行合作。事實上,在我來東英吉利當校長之前,很多和中國的聯繫都是他建立起來的。」麥克米蘭校長說。
「我們之所以特別重視中國,還因為中國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尤其是人才資源,我和中國的很多科學家以及博士生共事過,對他們的創新才能和科研態度非常認可。」麥克米蘭校長認為,和中國同行共同從事一些將影響世界未來環境的研究,不僅會給科研本身帶來雙贏局面,也將非常有助於中英兩國在實踐中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共同挑戰。(劉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