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也有了身份牌:戰場版身份保障卡開始全面試用
周明
摘要:近日根據《解放軍報》報導,解放軍軍人保障標識牌在部隊試驗試用全面展開,這是解放軍加速與國際接軌、加快後勤保障大系統建設的實際舉措。世界上不少國家早就有了軍人身份牌,用來保存識別軍人信息,作為軍人必不可少的制式裝備,軍人保障標識牌到底有什麼用?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圖1:近日解放軍開始全面試用「戰場版」軍人保障卡
軍人身份牌最早還是在中國
軍人身份牌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腰牌,腰牌顧名思義,就是佩戴在腰間,用來表示佩戴者的姓名和身份,同時起到身份證和通行證功能的身份牌。歷朝歷代腰牌的材質、形制不一,有象牙、玉石、金銀、木材等材質,佩戴者級別越高材質也越好。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腰牌是北宋時期的,距今天足足已有一千年!也就是說現代軍人的身份牌,老祖宗還是咱中國的呢。
圖2:古代的腰牌就是最早的軍人身份證
現代的中國軍隊雖然沒有身份牌,但也有類似的身份證明。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軍隊就曾在軍服上配發胸章,中間印有部隊代號或番號,兩側填寫軍人姓名、職務等,下邊填寫頒發年度。這種胸章最大的特色是通過胸章邊框的顏色來區別軍銜級別,遠遠一看就能知道佩戴者的軍銜級別。
圖3:國民黨軍隊30年代的胸章,紅框是將級軍官,黃框的是校級軍官,藍框是尉級軍官,士官和士兵則是黑框
圖4:軍服上的胸章實例
解放軍長期以來沒有身份證,主要採取在軍服、帽子、領章背後等記錄姓名、血型和所屬部隊番號等信息。1949年2月,解放軍第一次在全軍範圍統一軍服樣式,在這種50式軍裝上首次出現了胸章,正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背面左邊豎框為佩戴者姓名,右邊從上到下分為三行,分別是部隊番號、職別和佩用時間和編號,中間還蓋有發放單位首長的紅色印章。但這種胸章只能辨認士兵身份,缺乏血型等關鍵信息,無法在戰場救護中發揮作用。而且戰爭中,布制的標識容易毀損,基本上難以發揮作用。
圖5:解放軍50式軍裝上的胸章正面
圖6:50式軍裝胸章背面有使用者的相關信息
在60年代的65式軍裝上,這種姓名牌的胸章被取消。在後期的65式軍裝乃至之後的幾款軍裝中,紅領章的背面承擔了記錄士兵姓名等信息的作用,血型信息也在其中,這可以算是一大進步。
圖7:65式軍裝上的紅領章正反面,反面出現了血型信息
2007年開始換裝07式軍裝,取消了紅領章,出現了姓名牌,不過只有軍官有姓名牌,而且只有姓名信息,戰場實用性較差。
圖8:07式軍裝上的姓名牌只有姓名信息
在現代戰爭環境下,要求軍人身份牌具備足夠的必要信息,以便在戰場上能夠迅速確定傷亡人員身份,同時能在最為殘酷的戰爭中不被輕易損壞保存下來。正是由於中國軍隊一直沒有配發身份識別牌,所以在歷史上遺留下相當數量的無名烈士而難以考證姓名。而且目前軍人身份標識已經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軍隊的制式裝備,有鑑於此,解放軍從2010年代以後就開始了軍人身份標識的研製。
美軍的豿牌為什麼要有兩枚
現代意義的軍人身份牌,最早出現在美軍。南北戰爭時北軍官兵為了能使自己的身份在傷亡時得到儘快確認,紛紛私下購買或製作了5釐米見方的牌子,大多是紙質的,也有木質和皮質的。在上面寫上或刻上自己所屬部隊的番號及本人姓名,用繩索或細皮繩串起來掛在脖子上或裝在衣袋裡。當時的身份牌還只是官兵的私人行為,但是卻能在戰鬥中,讓救護人員能根據身份牌上的內容,迅速明確傷者血型、亡者姓名,為快速救護傷員贏得時間,為準確辨別陣亡遺體提供依據。所以雖然這種身份牌質地粗糙,做工簡單,但卻很快得到了普及和推廣。美軍隨即從1916年開始正式配發身份牌,當時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許多士兵受傷或陣亡後都是血肉模糊,根本無法辨認。而那些極易損壞的紙質身份牌自然不能適應需要,於是金屬身份牌便在戰火中應運而生了。美軍在一戰中佩帶的身份牌為圓形,由鋁製成,在上面壓印出佩戴者的部隊番號、血型、姓名。起初只有一枚,到戰爭末期才增加到兩枚。
為什麼身份牌要兩枚?主要是考慮到官兵陣亡後,屍體又帶不回來,這時候戰友就會把陣亡者兩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裡,另一枚則帶回來交給家屬,家屬看到身份牌就知道自己的家人已經陣亡了,因為在正常情況下,這個身份牌是絕不會給別人的。而留在死者嘴裡的身份牌,將來在確認屍體時就是最好的身份證據。另外,退役時也只要上交一枚,自己可以留一枚作為紀念。
圖9:早期的美軍身份牌
圖10:《拯救大兵瑞恩》的劇照,從陣亡者的身份牌中尋找線索
在美軍中,這個身份牌有個很有名的別稱——「狗牌」(Military Dog Tag)。雖然美軍是最早配發身份牌的,但直到二戰,各軍兵種的身份牌形狀都不一樣,給後勤保障帶來一定困難。在這點就不如其他國家,比如德國和日本在30年代就有了全軍統一的身份牌了。二戰中的美軍身份牌形狀由圓形變為橢圓,在材料上開始使用鋁合金,邊緣處加了一個缺口,鏈子改為珠串式的鋁合金鍊條。至於邊緣上有缺口,據說有三個原因,一是為了甄別方便。因為各參戰國使用的身份牌形狀基本一致,第一眼很難區分,但只要看到有缺口,就知道是美軍。第二是為製作的時候方便刻字固定在模板上。第三是陣亡後便於戰友卡在死者門牙上的。不過後來這個缺口就消失了。到韓戰時期,美軍才統一了全軍身份牌樣式,材質也改為不鏽鋼。但是50年代定型的身份牌到了越南戰爭中又出現了問題,因為是在熱帶地區作戰,士兵們衣服穿的都很少,不鏽鋼的身份牌很極易劃傷裸露的皮膚。而且不鏽鋼身份牌在戰鬥中容易與武器碰撞,發出聲響暴露自己。針對這種情況,美軍對身份牌又進行了改進。先是在身份牌周邊包上一層塑料薄膜,不過塑料膜容易磨損,也不理想。後來採取在身份牌周邊包上橡膠圈,這才有效解決了這個缺陷。
美軍現在使用的身份牌與越戰時的區別並不太大,主要是製作方法採用了光電蝕刻技術,成本低廉而且美觀大方。
圖11:美軍目前使用的身份牌,不但外面包有橡膠圈,而且採用光電蝕刻技術製作相關信息
身份牌上的內容,各個時期也有所不同,現在美軍身份牌上的內容主要是:姓名、社會保險號(原來是軍籍號,1965年開始使用社會保險號)、血型(包括Rh屬性)、防毒面具尺碼和宗教信仰。據報導,美軍正在對軍人身份牌進行高科技改造,計劃在身份牌中加裝磁條、條形碼或微型晶片,除了傳統的信息存儲內容外,還可以把諸如指紋、面像、DNA和醫療史等詳細資料存儲上去,為識別傷亡軍人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準確的途徑和渠道。
解放軍最新版的軍人保障卡
解放軍的一些單位也已經開始自行採用軍人身份牌。2014年7月,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2014屆畢業學員就領到了軍人身份牌,這也是解放軍最早的身份牌,由鈦鋼複合材料製成,邊緣包裹橡膠消音圈。只是這種身份牌是南京政治學院自行製作配發,屬於個別單位的自主行為,還不是全軍的統一行為,而且更多的是紀念章性質,而不是身份信息,但卻開創了解放軍軍人身份牌的先河。
圖12:南京政治學院2014年畢業生身份牌,首開解放軍身份牌的先河
2015年赴索馬利亞維和部隊也配發了身份牌,由橢圓形不鏽鋼薄板、黑色消音橡膠墊圈和珠串式長頸鏈組成,上面用中、英、法三種文字標記姓名、血型、籍貫和編號信息。這可以看作是解放軍在軍人身份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不過只有一枚、而不是兩枚,所以還不能真正具備身份牌的使用要求,但這畢竟是解放軍邁出的實質性第一步,意義十分重大。
圖13:2015年索馬利亞維和部隊配發軍人身份牌,但只有一枚
雖然早在2011年,解放軍就開始推廣應用軍人保障卡,但軍人保障卡主要是在平時使用。因此2013年11月,經中央軍委批准,解放軍啟動軍人保障標識牌設計研製工作,經過技術攻關、聯合研製和在陸軍部隊小範圍應用,目前已完成相關產品的研製和聯調聯試。
「戰場版」軍人保障卡主要面向戰場應用,集軍人保障卡、電子傷票、身份標識等作用於一體的軍人保障標識牌,將成為解放軍官兵平戰時辨別身份的重要標識。而且這套全新的軍人標識牌充分考慮未來戰場環境和保障管理需要,主要包括主牌、無源副牌、有源副牌和手持機等,增加戰場救護、傷員搜尋、遺骸確認、生物特徵辨識等功能,採用先進實用的新材料和智能晶片技術,集成融合相關指揮保障信息系統,擴充完善軍人保障卡資料庫,建立了配套相關法規制度。
圖14:最新版軍人保障卡的正副牌
圖15:這次全新軍人保障卡還配有手持機
目前,已經在小範圍試用的基礎上,在海軍、空軍、火箭軍等13支各類型部隊展開全面試用,主要驗證軍人保障標識牌的戰技術指標,與武器平臺的電磁兼容,與戰術通信系統和平戰時衛勤保障等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以及系統在不同應用環境的適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論證佩戴方式、佩戴場合、使用功能和應用管理等需求,以及部隊管理、戰備訓練、供應保障等應用模式和在不同任務部隊的搜救系統功能。同時,論證製作發放、使用管理、申領補換註銷、功能拓展等需求,為制定管理和應用規範提供依據。下一步,將採集、匯總和分析試驗試用數據,加大完善改進力度,為在全軍範圍推廣軍人保障標識牌打好基礎。
解放軍全面配發軍人身份標識,已經為時不遠。
本文首發於看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