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自言自語/愛關燈/喜歡晃手,不要慌,家長這樣做

2020-08-27 微笑彩虹兒童發展中心

「你不要再自言自語了,媽媽在跟你說話呢!」

「為什麼老開關燈啊,燈都要壞了!」

「不要用手在眼睛前面晃來晃去了!」……

疫情期間,停工停課,經過長達兩個多月的「窩裡蹲」,相信每個家長都深刻體會到「上班時歲月靜好,在家時雞飛狗跳」的狀態。尤其是孩子出現問題行為,而家長hold不住的時候,立刻血壓飆升,心裡都在咆哮著「什麼時候開學啊!!!」

其實在孩子的幹預過程中,除了教授認知、語言、生活自理、社交等技能之外,如何預防和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也是幹預的重中之重。如果問題行為不解決,再高的技能也無法施展。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尤其受到自動強化的自我刺激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處理?

自我刺激行為的本質是一種問題行為,遵循問題行為處理的基本思路。問題行為有四大功能:獲取實物、獲取注意力、逃避任務、自我刺激。同樣的行為表現,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孩子表現出問題行為之後,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界定問題行為是什麼,發生的頻率、強度如何。第二步是進行功能評估,分析引發和維持問題行為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礎之上,再選擇適合孩子的行為減少策略。

01 什麼是自我刺激行為?

很多行為表現,不是ASD兒童的專屬,在普通兒童身上也常常出現。哪些行為屬於問題行為,哪些問題的功能是自我刺激?需要我們結合行為發生的情境和結果來分析。

同樣的活動,同樣在自言自語,但內容不同,功能可能完全不一樣。

A情境中,孩子說的內容是與當前正在進行的活動相符的,可能是對當前事件的描述、評論或分享式的語言。

B情境中,孩子無意義地重複著與當前情境完全沒有關聯的內容,可能是一種語言上的自我刺激。

只有當行為所產生的強化來自於行為本身,不需要藉助於他人的行動,這種行為才可能是一種自我刺激行為。研究表明,80%-90%的刻板行為都受到自動強化的影響,25%的自傷行為也與自動強化有關。所以深入分析行為產生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02 自我刺激行為的類型

根據孩子的外顯表現,自我刺激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肢體動作類,指由孩子的肢體做出的一些動作,包括用手在眼前晃、用手打頭、用力彈跳等動作;

第二類是物品操作類,指孩子藉助一些實物完成的動作,如重複把球扔到地上、重複拿卡片在眼前晃動、用手轉玩具車車輪並盯著看;

第三類是語言類,如重複發出跟當前情境無關的語言、聲音等。

每一類的自我刺激行為,幹預的方法也會不同。比如肢體動作型的,可以採用肢體阻擋的方法阻止動作;

第二類物品操作型的,可以避免接觸特點物品;

第三類自言自語型的,比較適合採用通過反應中斷和重定向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具體的方法,我們在以後的內容中詳細闡述。

03 自我刺激行為的特殊性

在很多老師和家長的眼裡,與其它類型的問題行為相比,自我刺激行為可能是最難幹預的。自我刺激行為的特殊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01 行為的主動性/強化的即時性

孩子的行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主動發起型和被動回應型。我們跟孩子說「去把垃圾扔了」,孩子去扔垃圾;我們問孩子「你午飯想吃什麼」,孩子說「米飯、排骨」,這都是被動型回應的行為。被動回應型的行為,他人不要求/不問了/不強化了,行為很有可能就不發生了。

主動發起型的行為,是由孩子主動表現出來的。如沒有指令的情況下不斷用手拍打頭,被額頭感受到的觸覺刺激所強化;主動開關燈,被燈的明暗變化所帶來的視覺刺激所強化。這種連續、即時的強化所帶來的結果,造成了行為發生頻率的不斷上升。這種「自給自足」型的行為,很難從根源上制止、消除。

02 難以預測及監控

自我刺激行為的發生不依賴於他人為中介,所以可能發生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刻、任何地點。當孩子獨處時、跟家長在一起時、家庭環境中、教室中都可能發生。這種「看見時幹預、看不見時無法幹預」的狀態,很有可能對自我刺激行為產生間歇強化的效果,導致行為發生的越來越頻繁。

03 ASD兒童在感官方面異乎尋常的興趣

ASD兒童對某些感官刺激可能有異乎尋常的興趣。如他可能特別喜歡看某種視覺刺激的變化、聽某種聲音、摸某種質地的物品、聞某種物品的味道……這種感官方面的偏好,使得自我刺激行為被「內驅力」所激發。

要徹底解決某種不適當的自我刺激行為,可能需要在其它方面給予「補償」與「平衡」。如不想長胖又不想挨餓時,可以用紅薯、藜麥等食物替代麵條、米飯。

04 自我刺激行為是否需要幹預

既然自我刺激行為在很多情況下來源於孩子的「感官需求」,而又很難預測和監控,那我們需要去幹預嗎?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比較頻繁的自我刺激行為會引起他人對孩子產生負面的評價、減少孩子有效學習的時間、幹擾到日常生活,還會造成自傷或傷害他人的結果。這種情況,是需要及時分析及幹預的。如果自我刺激行為發生的頻率很低,基本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可以暫時觀察和監測,先處理更為嚴重的問題。

了解了自我刺激行為的表現、類型、特殊性,也知道哪些自我刺激行為需要幹預,那我們選擇哪些策略去減少自我刺激行為呢?

下篇會從前提控制和後果控制兩方面來詳細分析。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孩子開始「自言自語」?是孩子「內部語言」在發展,家長別搗亂
    對於孩子經常自言自語這一情況,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家長們擔憂,覺得這和自閉症有一點相像,另外也擔心這樣長時間下去,會不會一個正常的小孩都變得不正常了,性格方面會變得孤僻古怪。 其實家長們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包括我自家寶寶也出現了這樣的狀況,但是今天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給各位家長打一記安心針。
  • 寶寶吐奶量多要怎麼辦?家長不要慌,這樣做就對了
    寶寶剛吃完奶沒有多久,怎麼就吐奶了?隨著吐奶次數和吐奶量的增加,很多新手爸爸媽媽都會慌了手腳。在大多數情況下,寶寶吐奶是由於胃食道反流或者餵養寶寶的方法出了問題,新手爸爸媽媽遇到寶寶吐奶的情況也不要慌,及時找到寶寶吐奶的原因,調整好餵養方式就好。
  • 小孩總愛「自言自語」,是孩子「內部語言」在發展,家長別亂阻止
    經常會有家長問我說"自己的孩子喜歡自言自語,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讓他們描述了孩子在他們面前自言自語的表現第一個場景:孩子在做作業,經常會耷拉著頭,原本以為是孩子在苦惱題不會做,但是之後她又"自言自語"地說起來,"你覺得是不是這樣做,我覺得是這樣沒錯","嗯,對的,這樣解是對的"。
  • 寶寶歪頭家長不要慌,這樣給孩子按摩,很快就能幫他矯正過來
    這種枕頭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很多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管是睡覺還是醒著躺著的時候,總是喜歡把頭歪向一側,開始家長都不太會在意,覺得孩子既可愛又比較萌,但是時間久了就開始慌了: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這樣呢?經常這樣會不會是什麼疾病呢?家長可以通過這幾方面來觀察孩子的行為:1、 孩子習慣性地把頭靠在家長肩上,好像故意歪頭一樣。
  • 孩子喜歡一個人「自言自語」?別盲目阻止,可能是「好事」
    孩子們小時候自己玩時總喜歡自言自語,家長一看孩子不知道一直跟誰在說話,還說得挺開心的,這容易讓父母產生孩子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的擔憂。今天有一個媽媽來諮詢我,她說她和丈夫最近發現自己兩歲半的兒子很喜歡自言自語,他在家裡自己玩遊戲的時候好像在和別人玩遊戲一樣,會指揮虛擬的人物進行工作,就像搭積木時他會說,"你也這樣做嗎?","我們把它拿去那邊吧","謝謝你的幫助" ,關鍵是沒有小朋友跟他在一起玩。
  • 寶寶吃手,這樣做就對了
    很多家長擔心寶寶吃手不衛生,寶寶會受到病毒或細菌的入侵,所以會想方設法阻止寶寶吃手,甚至有的家長還會在孩子手上塗辣椒醬,但寶寶依然鍥而不捨,還會用哭鬧錶達他們的不滿。那為什麼寶寶這麼喜歡吃手?我們要不要幹預寶寶?
  • 想要寶寶說話早,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語言、大動作、手部精細動作等發育指標上,家長其實沒有必要一直和其他寶寶攀比。有的寶寶可能說話晚,但是大動作發展快;反之有的寶寶可能說話早,但是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慢。只要寶寶的發育水平是處在正常的月齡水平,家長就不用過度擔心。
  • 口欲期的寶寶,這樣做才能順利渡過
    我們都知道爸媽帶孩子特別辛苦,孩子在成長發育時期遇到的一些問題也十分的讓家長頭疼,做父母的家長肯定都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孩子愛吃手,或是愛啃各種奇怪的東西
  • 寶寶睡眠手冊,寶寶睡眠是大事 家長們不要再這樣做啦
    1、以為寶寶累到不行自然就會入睡家長們常常以為寶寶累到不行,自己就會很快入睡,事實卻相反,如果寶寶處於極端的疲憊狀態,他們反而會異常興奮,也可能會哭鬧,雖然最終也會入睡,但是通常都是那種崩潰式的突然入睡,是不健康的。
  • 寶寶吃手要不要管?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媽媽B:醫生醫生,我家5個月了,怎麼最近開始口水流地越來越多而且總吃手,是不是缺什麼微量元素,缺鈣或者鋅啊,要不要補點啥?媽媽C:醫生醫生,我家寶寶兩歲了,最近我發現她喜歡吃手,是不是肚子裡有蟲子,要不要吃點打蟲藥?媽媽D:醫生醫生,你看看我兒子的牙齒好像往外突了?他從小就愛吃手,要不要幹預啊?
  • 寶寶出現這些「煩人」行為,家長別盲目阻止,寶寶正在悄悄探索呢
    01愛扔東西,家長拾起來他還要扔長到七八個月的寶寶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扔東西了,基本上手邊上有什麼東西都想扔出去。很多寶媽或者是家裡的老人,看到寶寶扔東西會非常的生氣,還會嚴厲的制止。其實寶寶扔東西是在發展空間意識,因為重力的作用,東西會從上往下掉,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扔東西不是個好習慣,但是對於小寶寶來說卻非常的新奇。寶寶的這一行為家長們不要刻意地去阻止,不妨給孩子選一些摔不壞的東西,如果再讓朋友們覺得去撿東西非常的麻煩,可以用繩子拴住。一頭放在自己手裡,東西掉下去再拉上來,這樣會省事很多。
  • 寶寶6個月前做到「二要四不要」,寶寶以後將非常好帶!
    現在很多媽媽都是一個人帶寶寶,好多媽媽從備孕就在家裡,一直到孩子一年多,才能夠勉強出來找工作,暫時由長輩來接手照顧寶寶,有時候長輩們一走,媽媽就慌了神,根本不知道要怎麼辦,手忙腳亂,簡直是身心俱疲,口口抱怨孩子真的是太難帶了,都有一種後悔生了他的感覺,磨人的寶寶在6個月之前一定要做好這幾點,寶寶以後才比較好帶!
  • 寶寶出現攻擊行為,家長不要慌,這樣應對就行了
    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耐心傾聽寶寶的需求,理解寶寶想要什麼,這樣才能知道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的真正原因,然後解決原因,幫助寶寶改掉這種攻擊的行為。有時候寶寶無緣無故出現攻擊行為時,千萬別打寶寶哦,家長要記住,不論寶寶犯了何種過錯,父母動手對孩子來說負面的影響遠大於正面的效益的手段,家長可以用冷處理的方式來回應寶寶,讓寶寶獨自一人待在房間,等寶寶平靜下來後,在和寶寶講道理,告訴寶寶打人是不對的,並教會他正確的處理方式。
  • 寶寶為什麼總是喜歡吃手?可能因為這幾個原因,寶媽也不要太擔心
    有很多寶媽發現當寶寶到了一定的階段之後,非常的喜歡吃自己的手,但是因為手上有很多的細菌,很多寶媽看見寶寶吃手之後就會阻止他去吃手,但是一會兒看不到寶寶,就又會吃自己的手。其實關於寶寶總是喜歡吃手這一個問題,寶媽也不需要過多的太擔心,只要注意讓寶寶的手部保持衛生,應該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而且寶寶在不同的階段吃手,他反映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
  • 寶寶睡覺不讓關燈!媽媽無奈:對身體不好,又不能嚴厲批評寶寶
    1如果你是媽媽,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1歲多的寶寶,明明都非常困了,可是仍舊要求開著床頭檯燈,只要一關燈,立刻就開啟咆哮模式,大哭大鬧,怎麼也不肯睡覺。很多媽媽都無奈,開燈睡覺對身體不好,又影響睡眠,寶寶為啥還喜歡開燈呢?寶寶怎麼不明白媽媽的良苦用心呢?
  • 寶寶總是喜歡打家長,家長千萬不要還手,心智教育更管用
    隨著現在父母過分的溺愛孩子,也會讓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了,素質也越來越差了,很多小寶貝在家裡就是個土皇帝,任性妄為,而且不懂得尊重長輩,有時候寶寶生氣的時候還會打家長,很多家長都對這種寶寶感到無力,打孩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那麼寶寶打家長,該怎麼處理呢?
  • 家長不要慌,4個小技巧幫助寶寶變得禮貌大方
    每位寶寶都是上天賜予人間的禮物,而孩子的性格則是系在上面的掛飾,由於每個掛飾各有特點也造就了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在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家長抱怨自家寶貝性格內向,遇到熟人不願意打招呼,弄得自己非常沒有面子。其實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家長不必著急,應當尋求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打開面對世界的心扉,這樣孩子的心靈視野才會更加寬闊。
  • 跟我一起幫助寶寶從小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吧
    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太重要了好嘛,即有利於寶寶身心發育,又能讓帶娃一天的疲憊家長儘快休整,何樂而不為!為寶寶創造晝夜分明的睡眠環境,夜間最好關燈睡,哺乳時開小夜燈即可,保證安靜。而白天即使孩子睡了也不要刻意拉窗簾或者關門保持安靜,家人要正常進行白天日常活動。這樣才能幫助寶寶儘早建立晝夜規律。儘量不要讓寶寶白天睡眠過多。2.家長和寶寶保持一樣的早睡早起規律,對雙方都好。3.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如控制室溫24-26℃,適合嬰兒的稍硬床墊,提前開窗保證空氣品質。
  • 解惑:如何看待孩子的自言自語?
    不少家長反饋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常看到「同款安安」。也有家長說常看見孩子在角落,對著空氣自己和自己說話,喃喃自語。或者是抱著布娃娃說話,還時不時發出笑聲。 見到此情景,家長們常會在心中打個問號? 孩子是不是「病了」?「幻想」?
  • 寶寶經常脹肚怎麼辦?不要慌,學會這兩招,輕鬆解決
    寶寶經常脹肚怎麼辦?不要慌,學會這兩招,輕鬆解決各位網友,您家的孩子是否喜歡脹肚呢?拉屎的時候肚子甚至還會咕咕的響,嚴重的時候甚至還要使用開塞露。當自己的寶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脹肚只是一個小問題,不用治,自身的抵抗力就可以治好了,因為這可能是某種腸道疾病爆發的前兆。其實面對這種情況,不吃藥也是可以的,可以通過按摩解決這些問題,有時候吃藥會傷害到寶寶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