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再自言自語了,媽媽在跟你說話呢!」
「為什麼老開關燈啊,燈都要壞了!」
「不要用手在眼睛前面晃來晃去了!」……
疫情期間,停工停課,經過長達兩個多月的「窩裡蹲」,相信每個家長都深刻體會到「上班時歲月靜好,在家時雞飛狗跳」的狀態。尤其是孩子出現問題行為,而家長hold不住的時候,立刻血壓飆升,心裡都在咆哮著「什麼時候開學啊!!!」
其實在孩子的幹預過程中,除了教授認知、語言、生活自理、社交等技能之外,如何預防和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也是幹預的重中之重。如果問題行為不解決,再高的技能也無法施展。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尤其受到自動強化的自我刺激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處理?
自我刺激行為的本質是一種問題行為,遵循問題行為處理的基本思路。問題行為有四大功能:獲取實物、獲取注意力、逃避任務、自我刺激。同樣的行為表現,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孩子表現出問題行為之後,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界定問題行為是什麼,發生的頻率、強度如何。第二步是進行功能評估,分析引發和維持問題行為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礎之上,再選擇適合孩子的行為減少策略。
01 什麼是自我刺激行為?
很多行為表現,不是ASD兒童的專屬,在普通兒童身上也常常出現。哪些行為屬於問題行為,哪些問題的功能是自我刺激?需要我們結合行為發生的情境和結果來分析。
同樣的活動,同樣在自言自語,但內容不同,功能可能完全不一樣。
A情境中,孩子說的內容是與當前正在進行的活動相符的,可能是對當前事件的描述、評論或分享式的語言。
B情境中,孩子無意義地重複著與當前情境完全沒有關聯的內容,可能是一種語言上的自我刺激。
只有當行為所產生的強化來自於行為本身,不需要藉助於他人的行動,這種行為才可能是一種自我刺激行為。研究表明,80%-90%的刻板行為都受到自動強化的影響,25%的自傷行為也與自動強化有關。所以深入分析行為產生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02 自我刺激行為的類型
根據孩子的外顯表現,自我刺激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肢體動作類,指由孩子的肢體做出的一些動作,包括用手在眼前晃、用手打頭、用力彈跳等動作;
第二類是物品操作類,指孩子藉助一些實物完成的動作,如重複把球扔到地上、重複拿卡片在眼前晃動、用手轉玩具車車輪並盯著看;
第三類是語言類,如重複發出跟當前情境無關的語言、聲音等。
每一類的自我刺激行為,幹預的方法也會不同。比如肢體動作型的,可以採用肢體阻擋的方法阻止動作;
第二類物品操作型的,可以避免接觸特點物品;
第三類自言自語型的,比較適合採用通過反應中斷和重定向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具體的方法,我們在以後的內容中詳細闡述。
03 自我刺激行為的特殊性
在很多老師和家長的眼裡,與其它類型的問題行為相比,自我刺激行為可能是最難幹預的。自我刺激行為的特殊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01 行為的主動性/強化的即時性
孩子的行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主動發起型和被動回應型。我們跟孩子說「去把垃圾扔了」,孩子去扔垃圾;我們問孩子「你午飯想吃什麼」,孩子說「米飯、排骨」,這都是被動型回應的行為。被動回應型的行為,他人不要求/不問了/不強化了,行為很有可能就不發生了。
主動發起型的行為,是由孩子主動表現出來的。如沒有指令的情況下不斷用手拍打頭,被額頭感受到的觸覺刺激所強化;主動開關燈,被燈的明暗變化所帶來的視覺刺激所強化。這種連續、即時的強化所帶來的結果,造成了行為發生頻率的不斷上升。這種「自給自足」型的行為,很難從根源上制止、消除。
02 難以預測及監控
自我刺激行為的發生不依賴於他人為中介,所以可能發生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刻、任何地點。當孩子獨處時、跟家長在一起時、家庭環境中、教室中都可能發生。這種「看見時幹預、看不見時無法幹預」的狀態,很有可能對自我刺激行為產生間歇強化的效果,導致行為發生的越來越頻繁。
03 ASD兒童在感官方面異乎尋常的興趣
ASD兒童對某些感官刺激可能有異乎尋常的興趣。如他可能特別喜歡看某種視覺刺激的變化、聽某種聲音、摸某種質地的物品、聞某種物品的味道……這種感官方面的偏好,使得自我刺激行為被「內驅力」所激發。
要徹底解決某種不適當的自我刺激行為,可能需要在其它方面給予「補償」與「平衡」。如不想長胖又不想挨餓時,可以用紅薯、藜麥等食物替代麵條、米飯。
04 自我刺激行為是否需要幹預
既然自我刺激行為在很多情況下來源於孩子的「感官需求」,而又很難預測和監控,那我們需要去幹預嗎?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比較頻繁的自我刺激行為會引起他人對孩子產生負面的評價、減少孩子有效學習的時間、幹擾到日常生活,還會造成自傷或傷害他人的結果。這種情況,是需要及時分析及幹預的。如果自我刺激行為發生的頻率很低,基本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可以暫時觀察和監測,先處理更為嚴重的問題。
了解了自我刺激行為的表現、類型、特殊性,也知道哪些自我刺激行為需要幹預,那我們選擇哪些策略去減少自我刺激行為呢?
下篇會從前提控制和後果控制兩方面來詳細分析。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