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教師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承擔教育職能的「士」與「大夫」並列,「師」與「天、地、君、親」共享著世人的尊崇。教師既是古代社會傳授知識的人,又是古代「聖賢文化」的代言人,甚至可以說,在他們身上所發揮的精神領袖的職能遠遠大於其所承擔的傳授知識的職能。
老師」最初指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提到:「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人們把教學生的人稱為「老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中:「伯安如小學,顆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伴隨著人類從遠古到近代的歷史流變,教師以高超的智慧與高尚的品德發揮著精神導師的作用。最遠古的教師代表當屬傳說中的「教民構木為巢』的有巢氏、「教民以獵」的伏羲氏、「教民以漁」的包犧氏和「教民稼穡」的神農氏。他們都被古代傳說神化為聖賢之人,成為遠古時代民眾心目中的聖人和理想的精神領袖。
西周時期,統治者對教育極端重視和高度壟斷,形成「學在官府」和「官守學業」的局面,此時政教一體、官師合一,官員的主要職能就是在擔任一定的政事之外,負責培養統治階級的治國人才。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隨著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打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學術由「官守」而逐漸下移至「四夷」,士階層的崛起進一步促進了官學沒落、私學昌盛和思想爭鳴的時代的到來。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大多是以學術研究和授徒講學為謀生之道,因此,「士」的社會地位可以界定為「精神上的思想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教育者」。他們大量開辦私學,促進了學術下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達到思想統一和控制士人的目的,在教育上頒布挾書令,採取禁私學、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文教政策。秦朝還規定「民以更為師」,由法吏向百姓和各級官吏宣傳和解釋法典。除了法家學說之外,其餘百家學說都不得在民間傳授。
漢代在教育方面的政策由秦代的「禁儒學」的一端走向「尊儒學」的另一端。儒學思想與漢儒的地位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文教政策的影響下得以提升。隨著漢代官學體制的完備,官學教師的選拔與任用也逐漸走向制度化。
太學的教師稱為博士,主要職責是以教學為主,在國家有政治決策上的疑難之時,也參與政事和學術討論。太學博士還享有較高的經濟、政治待遇,宣帝時俸祿增加到六百石,俸月為五十斛,基本上屬於「高官厚祿」。還有「博士舍」供博士們居住,朝廷還為他們製作衣冠。地方官學也有經師負責教化,其供奉相當於中等官吏。
自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基本上沿用先代的教師稱謂,官學教師依然稱為博士,但除傳統的五經博士外增加了許多其他學科的博士。如曹丕稱帝時置《春秋》、《穀梁》博士,西晉置「律學博士」,北魏增置「醫學博士」,唐朝增置「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
西晉武帝鹹寧四年創建國子學,設置祭酒、助教等職位,國子祭酒主管教學事務,助教協助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官學除博士外還設有助教、直講、學士等職位。唐玄宗為崇尚儒學,表示尊師重道,特命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各學校設孔子牌位。
從此官學祭孔沿襲成習,尊師重教的風氣日益濃厚。當時學校教師也是政府官員,教職以官職大小為標準,各學校博士基本上為正五品,助教從六品至八品不等。
宋元明清時期官辦學校除沿襲舊制外,還興起書院、蒙學、以及私人設立的「私塾」。在教職的設置方面,自南宋高宗年間,廢止博士改設教授之職。宋元明清國子監增設學正一職,協助博士(教授)教學,並負訓導之責。
元代還有朝廷任命的「書院山長」一職。金代開始出現「老師」的口語稱謂。明清兩代生員和舉子對主試的學官稱「老師」。但是,明清統治者在文化思想教育方面實行專制主義政策,大興「文字獄」,實行八股取仕。
私學教師開始思想僵化,一步步淪為「腐儒」,其地位也一落千丈,以至後來有「九儒十丐」之說。後來,外國侵略者趁機對中國進行文化教育侵略,開辦由外國傳教士任教的教會學校。雖然洋務派也創辦了新式學堂,但教師也多為外國人。直到後來留學生回國後,才開始有了新學教師。
《呂氏春秋,尊師》云:「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所以尊師也。」為了展現自古以來,我國對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表現對教師這一職業的重視,1985年9月10日,我國迎來了建國後第一個教師節,這是我國僅有的包括護士節、 記者節在內的第3個行業性節日。其實,自1931年以來,我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共有過4種不同日期和性質的教師節。
1931年,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聯絡京、滬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這是我國最早的教師節。
國民黨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為教師節,後在1939年的時候,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另立孔子誕辰日(8月27日)為教師節,並頒布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但當時未能在全國推行。
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復6月6日為教師節,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組織慶祝活動。1951年,全國教育工會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確認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1951 年4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長和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發表書面談話,宣布將「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但由於這一-天缺少教師特點,執行的結果並不理想。特別是1957年以後,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教師不受重視,教師節實際上已名存實亡。
為了發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動員全社會尊重教師,提高教師地位,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國務院於1985年1月11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關於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的議案。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確定每年9月10日為中國的教師節。這也是因為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始尊師重教活動,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同時,9月份全國性節日少,便於各方面集中時間組織活動和突出宣傳報導。從此以後,老師便有了自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