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寶寶洗澡5種常見表現,反映了不同的心智年齡

2020-12-25 阿瓜阿果

有趣的「寶寶版」肢體心理學。

傳說古代有一奇人,只要看過一個人的臉孔和手足,就知道那個人是幹什麼的,從沒出過錯。凡是見識過他的絕活的,沒有一個人不稱奇。大家一開始以為他是什麼德高聖人,最後才知道,他是個「搓澡的」。

這種「奇人」行為,被現代心理學家們稱為「肢體心理學」,就如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說,肢體語言塑造一個人。在發展心理學方面,人們常常能從孩子們洗澡的動作表現,判斷出孩子們所處的心智年齡和心理需求。

今天幼兒說給大家列舉5個常見的,爸媽們一定不會陌生:

1、洗澡時,「掉山谷」型

「掉山谷」型的洗澡寶寶,表明他們缺乏安全感。常見於小寶寶洗澡,在初生幾個月的小嬰兒身上尤其突出。當媽媽給小寶寶除去衣服,小心翼翼地把寶寶放進洗澡盆時,小寶寶就像「掉進山谷」般嚇了一跳的驚恐狀,揮舞雙手伸向媽媽。寶寶們進入水中也沒有太多放鬆的表情,有些寶寶還要「哇哇」哭鬧不停。這是寶寶們缺安全感的表現。

我們想像一下,胎兒們在媽媽溫暖的子宮內,因為有羊水包裹,所以他們快樂地成長。當胎兒出生後,羊水包裹的安全感沒了,寶寶們感覺很害怕,所以他們總是啼哭不停、半夜常常驚醒、抱著不哭不抱就哭……那是寶寶們代代遺傳下來的求生特徵——在原始社會,沒有「保護」的嬰兒意味著被野獸吃掉。當被媽媽抱在懷裡感受體溫、聞著媽媽熟悉的體味、用包被營造子宮的包裹感,寶寶們才睡得安恬。

面對「掉山谷」型寶寶,爸媽如何應對?

最好給寶寶撫觸按摩。因為在撫觸中,肌膚的接觸會給寶寶帶來安全感。腦神經科學家Lise Eliot常常提醒父母,人類嬰兒的情感健康與接觸舒適有關,撫摸可以幫助在寶寶大腦中形成「身體地圖」,這將會影響觸覺敏感性和運動技能。平時寶寶啼哭時,大人最好第一時間安撫寶寶,查看是否飢餓或拉粑粑;在寶寶成長的頭一年,爸媽需要意識到這是寶寶們安全感建立的非常重要的階段,不要冷漠和忽視寶寶的哭鬧和需求。從小獲得滿滿安全感的寶寶,會成長為一個快樂的孩子。

2、洗澡時,「戲水」型

「戲水」型的洗澡寶寶,表明他們的安全感已經初步搭建成功,進入感官敏感期。他們可能會一邊用小手抓住浴盆,一邊用小腿拍打水面,甚至手足拍打水面,從中感受無窮的快樂,不理會爸媽是否被濺成「落湯雞」,也不理會水是否濺到旁邊的衣物和毛巾。

但凡經歷過嬰兒期到幼兒期孩子的家庭,常常會發現孩子們對水尤其痴迷。他們可能會一次又一次地跑進洗手間玩水,開水頭任由水流進袖子,或小手不停地在水桶裡倒騰……在義大利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瑪麗婭·蒙臺梭利看來,這是寶寶們的感官敏感期,孩子們需要通過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觸,發展敏銳的感覺和觀察力。在孩子們的感官敏感期,他們常常用手觸摸身邊的各種東西進行感官刺激,實現心智成長。比如他們會不停地玩水、吃手、撕紙、拋擲玩具、用手指在地上捏小垃圾……

面對「戲水」型寶寶,父母如何應對?

保證浴室的溫度,頂著成「落湯雞」的危險,面帶微笑地繼續給寶寶洗澡。除此以外,理解寶寶感官敏感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進行各種感官探索和玩耍。比如給寶寶撕乾淨的廢紙、讓寶寶在室外拋擲玩具、在大人監管下抓捏小石頭……還有媽媽甚至給寶寶穿上防水雨衣,讓寶寶盡情玩水。

3、洗澡時,「吃泡泡」型

「吃泡泡」型洗澡孩子,這是孩子們好奇心爆發的表現。他們不僅吃洗澡水的泡泡,還可能嘗試喝洗澡水、把肥皂放嘴巴裡啃、還可能直接把沐浴露擠進嘴巴裡……好奇心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初期都有的表現。除了浴室,好奇孩子還會對家裡「呼呼」的電吹風、白雲飄飄的藍空、大樹下抬米粒的小螞蟻感興趣。但是孩子隨著年齡的長大,好奇心會離一些孩子越來越遠,那是因為好奇心是一個反饋循環系統。美國康奈爾心理學者麥可.古德斯泰因說,好奇心有規律:得到鼓勵,就會增強;被無視,就會減損。

面對「吃泡泡」型孩子,父母如何應對?

在孩子洗澡時,儘量選擇安全的寶寶沐浴露和洗髮水,儘量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滿足和引導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只要保證安全,所有東西都可以讓孩子觸摸和觀察;面對孩子的「愛問十萬個為什麼」時期,爸媽儘可能帶著熱情回答孩子,或跟孩子一起尋找答案;不要用「標準性」思維引導孩子思考,而是引導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和獨特思考能力;父母尤其要陪同孩子一起,感受孩子心裡的「未知」,讓孩子好奇的小豆芽越長越大。

4、洗澡時,「跟玩具洗白白」型

「跟玩具洗白白」型洗澡孩子,這是孩子們玩耍和遊戲的心理需求。有些孩子在洗澡時,會大把大把地將玩具丟進浴盆裡,在洗澡時一會玩玩這個,一會玩玩那個……很多大人覺得這樣的孩子很麻煩,妨礙大人做事。所以「跟玩具洗白白」型的孩子,常常遭遇大人的指責和批評。這其實是孩子們通過營造玩耍的環境,發展心智的典型表現。神經生物學家Susan Benloucif認為,玩耍的環境,即環境的豐富化,能刺激孩子大腦的發育。

面對「跟玩具洗白白」型孩子,父母如何應對?

可以允許孩子把一些洗澡玩具放進浴盆裡,但玩具不建議放太多,否則會妨礙了洗澡。另外,爸媽們在孩子的玩耍環境中,儘量做到多樣化,不僅要有欣賞型的玩具,也需要有動手型的玩具,開放性地開發孩子們的智力;還需要經常帶孩子們外出接觸外界環境,讓孩子接觸「人工」的遊戲環境,也接觸「大自然」的遊戲環境。

5、洗澡時,「好盆友」型

「好盆友」型洗澡孩子,這是孩子們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家裡幾個孩子的,或者幾個同齡孩子在家裡一起玩的尤其常見。當一個孩子洗澡時,他可能會迫切地讓別人跟他一起洗。這是孩子們的同伴交往的表現。多大的孩子有同伴交往的要求呢?美國臨床心理學家Albert Ellis通過觀察一群1~12歲的孩子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5,6歲左右,便趨向於跟玩伴在一起了。他們希望有人跟自己一起玩、一起吃飯、一起睡、一起刷牙、一起穿衣服……甚至一起洗澡。孩子們在跟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能學習社交技巧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對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也起到一定的塑造影響。

面對「好盆友」型孩子,父母如何應對?

對方小朋友和家長同意的,父母可以讓孩子跟「好盆友」一起洗,但最好分開浴盆。面對孩子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爸媽們需要引導孩子們的社交了,平時讓孩子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觸;另外,父母一旦發現孩子跟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接觸時,需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比如告訴孩子那是錯誤的行為,嚴重時最好讓孩子遠離「壞朋友」。

難怪有人說,常用涼水洗澡的人,不怕雨淋;常用心觀察孩子洗澡的父母,不怕育兒。你學會了嗎?

本文關鍵字:寶寶洗澡、行為與心理、親子育兒、家庭養育、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媽媽知道嗎?寶寶洗澡時的這4種表現,反應寶寶不同心智年齡
    其實,根據肢體心理學判斷,肢體語言可以塑造一個人的形象,也就是說人們可以通過孩子洗澡的肢體語言判斷孩子的心智年齡和孩子的心理需求。一、「掉山谷」——嬰幼兒期寶寶洗澡時是「掉山谷」的狀態,那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了。
  • 孩子洗澡表現暗示未來性格?心理學:有這種表現,寶寶未來是學霸
    行為心理學認為:肢體語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甚至還可以通過孩子洗澡時表現的肢體語言,來判斷出他的心智年齡以及心理需求。簡單來說就說,寶寶在洗澡時的不同表現,反映了孩子未來的性格。不知你家寶寶洗澡時有什麼表現?
  • 小寶寶洗澡時有這3種表現,恭喜你,孩子心智發育還不錯
    那麼,對於寶媽來說,通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自己孩子的心智發育水平呢?其實啊,孩子的心智發育水平的高低,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就能夠窺探一二了哦,下面給各位寶媽詳細的介紹一下,也可以讓各位寶媽自檢寶寶的心智發育水平哦。
  • 給寶寶洗澡,還有意想不到的好處!你知道嗎
    每個人都需要洗澡,尤其是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分泌多,皮膚更容易產生汙垢,經常洗澡可以使寶寶的皮膚保持清潔乾爽,防止細菌滋生,讓寶寶更加舒爽健康。很多媽媽以為為寶寶洗澡只要乾淨了就好,其實並非如此,給寶寶洗澡還有其他的好處
  • 4種氣質特徵寶寶怕生是天生,運動型心智訓練,寶寶不怕生
    和氣質有關對於寶寶為什麼在和陌生人相處的時候會怕生這個問題不同的家長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由於寶寶在和陌生人相處的時候緊張引起的,有人認為這是平常家長帶著寶寶外出的次數太少造成的。其實,這和寶寶的氣質有很大的關係。
  • 4種氣質特徵寶寶怕生是天生,運動型心智訓練,寶寶不怕生
    和氣質有關 對於寶寶為什麼在和陌生人相處的時候會怕生這個問題不同的家長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由於寶寶在和陌生人相處的時候緊張引起的,有人認為這是平常家長帶著寶寶外出的次數太少造成的。 其實,這和寶寶的氣質有很大的關係。
  • 寶寶過度餵養的5種表現,你知道嗎?
    寶寶過度餵養的5種表現,你知道嗎? 寶寶的出生對於家庭來說是一件開心的事,但都是初為人父人母,對於寶寶的照顧無法面面俱到。身邊的朋友便請了個名牌月嫂幫忙照顧寶寶。
  • 立冬天氣轉涼,每周該給寶寶洗幾次澡?不同年齡洗澡次數不同
    ,熙熙爸諮詢了身邊的兒科醫生、皮膚科醫生,翻閱了不少育兒護理書籍後,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寶寶、不同膚質的寶寶,洗澡次數不同。究其原因,是新生兒的皮脂分泌旺盛,長時間不洗澡的話,很容易導致一些常見皮膚病。 值得注意的是,每天或隔天給新生兒洗澡時,用清水就好,無需每次都用沐浴乳。一般一周使用一次沐浴乳就好。
  • 從寶寶洗澡時的不同表現,可以看出性格差別,看看你家哪種?
    趁著中午暖和,菲菲給1歲半的小兒子洗了個舒服的澡,小兒子這次洗澡時特別乖,全程都沒有哭鬧,在水裡玩得特別開心,菲菲忍不住拍了視頻發到自己的親戚群,表姐看完視頻,禁不住誇讚起來,說孩子洗澡時這反應太可愛了,簡直是好性格寶寶啊。菲菲一時有些納悶,從寶寶洗澡還能看出性格變化嗎?
  • 心理學:孩子洗澡行為能反映性格,父母洞悉「玄機」,孩子才成器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從行為心理學角度來講,一個人的肢體語言是他內心真實的反應,甚至孩子洗澡的行為能反映出他的性格。,以前都以為女孩肯定乖巧聽話,可是自從自己生了孩子才知道,原來女孩也可能是個「混世魔王」。
  • 寶寶的舌苔反映出的小毛病,家長你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中醫講究「望聞問切」,看舌苔也是其中一項判斷病症的依據。身體狀況的改變會明顯的反映在舌頭上,不僅僅是大人,寶寶也是一樣。平時,媽媽們可以從寶寶的舌頭上看出他目前的健康狀況。根據判斷,可以提前預防疾病的發生,或者及時發現病情並處理。
  • 寶寶洗澡的表現暗示將來性格,如果是第一種,恭喜你有聰明寶寶
    寶寶洗澡時的表現跟將來的性格有何關係?寶寶洗澡時的表現暗示將來性格?這件事情一開始李女士是不相信的,她覺得小孩子啥也不懂,怎麼可能看得出來性格呢。李女士的寶寶已經兩歲了,每次洗澡的時候都讓李女士有些惱火。
  • 寶寶身體有這6種表現,很大可能是積食了,第5種很常見
    另一方面,有的孩子不知道飽不飽的概念,父母餵給他吃,他就吃。而有的父母總以為孩子沒吃飽,就想著點子讓孩子吃多點,孩子不想吃了,往往還要逼著讓孩子再吃點。如果孩子身體出現以下幾種表現,那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積食了1、舌苔變得厚重通常每個人舌苔都是薄而乾淨,而如果孩子出現了積食的情況,舌苔就會發生很明顯的改變。
  • 寶寶這4種寶寶常見舌象,都反映什麼問題?
    今天為大家舉幾個小孩患病常見的舌象:白舌苔表現1:舌苔白而且薄:通常這是正常的舌苔。如果孩子犯病了,則是疾病初起。表現2:如果舌苔黃而且厚膩,那麼提示孩子溼熱都很重。寶寶舌頭中間跟後面舌苔很厚很黃,而且不容易刮去,沒有其他症狀,不過特別淘氣,除了睡覺沒一刻休息。此時孩子大多有口臭、煩釀、厭食、大硬特別臭穢、尿黃等表現。
  • 寶寶溼疹反覆發作,怎麼辦?還能經常洗澡嗎?
    「溼疹」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皮膚問題,由於經常能引起瘙癢,讓孩子無法睡覺,孩子睡眠不好進而引起長期疲倦、沮喪甚至影響日常的活動,最後家長既心疼又難免病急亂投醫。溼疹是由什麼引起的?溼疹寶寶在家怎麼護理?怎麼給他們添加輔食?可以洗澡嗎?
  • 洗澡能看出娃以後的性格,尤其有這種表現,將來可能是個「學霸」
    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給娃洗澡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件事,也是新手爸媽的一堂必修課,看似洗澡很容易,但對於稚嫩的小娃娃,還是會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但是爸媽知道嗎?給娃洗澡並非是清潔的過程,心理學家發現:給娃洗澡的時候,寶寶出現的不同行為和表現,反映了寶寶長大後的性格。爸媽要學會觀察自家孩子的性格,看懂了才能因材施教。案例小美有一個1歲半的女兒,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小美最頭疼的就是孩子的洗澡問題。
  • 寶寶長了溼疹能洗澡嗎?能用激素藥膏嗎?
    如果要出個「寶寶最常見的皮膚困擾」排行榜,溼疹、痱子、蚊子包基本承包了前三名。 溼疹是一種兒童最常見的皮炎,目前在全球兒童中的發病率約在5%-20%,比例還是相當高的。 溼疹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瘙癢性、炎症性的皮膚病,是特應性皮炎在嬰兒期(0-2歲)的一種表現,患兒往往有特應性的體質。
  • 兒童心智年齡偏小,究竟是什麼不足
    心智年齡,顧名思義,是一個人的心智表現出的水平,7歲的孩子,和4、5歲的孩子的思維模式、情感體驗、行為方式差不多,就會出現心智年齡比實際年齡小的這種說法。這些思維,情感和行為屬於外在表現,為什麼會是這樣,會歸為心理理論發展不足。
  • 盤點「坐月子」常見的6種錯誤觀點:月子裡能洗澡洗頭嗎?
    孕婦在產後坐月子是我國特有的習俗,但是你知道嗎,老一輩的傳統坐月子經驗可能是錯的,不僅不能調養身體,還對產婦和寶寶有害!在這裡,小編羅列了坐月子常見的錯誤觀念,媽媽應該注意避免。坐月子要「捂」婆婆和媽媽時代的老人認為,坐月子就需要「捂」。
  • 入春後,這6種情況下,再髒也別給寶寶洗澡,會生病!
    各位寶媽、奶爸,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嘛?寶寶處於這6種時刻不宜洗澡1.空腹不宜洗澡根據美國科學家研究證實,人在飢餓狀態時洗澡、運動或者做腦力工作,都可能出現血糖低的現象。寶寶身體處於虛弱狀態,他們的器官發育本身就不完善,這時候洗澡會加快新陳代謝,導致部分臟器供氧不足,加重寶寶不適症狀,而這時他們的表現可能就是通過哭鬧來抗議。寶寶剛退燒時為什麼不能洗澡?這是因為寶寶大病初癒,身體機能沒有恢復到最佳狀態,春天氣溫溫差較大,可能會導致寶寶受涼,引起疾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