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黃浦江上空俯拍上海後灘溼地公園全景(1月19日拍攝)。新華網梁鴻儒 攝
新華網上海1月20日電(梁鴻儒)作為上海市區黃浦江邊僅有的一塊天然溼地,上海後灘溼地公園建園伊始就迎來人們的極大關注。它北臨黃浦江,西起倪家浜,東靠打浦路隧道,總佔地面積18公頃。這裡草坪、樹木、雕塑等布局清晰,錯落有致,置身於大片的茅草和蘆葦中,儼然一派自然鄉野景色。
2009年10月,後灘溼地公園在鋼鐵廠(浦東鋼鐵集團)和後灘船舶修理廠的基礎上改造而成。公園保留並改善了場地中黃浦江邊的原有4公頃江灘溼地,並在此基礎上對原沿江水泥護岸和碼頭進行了生態化改造,恢復了自然植被。同時,作為鋼鐵廠的記憶,巨大的工業廠房鋼鐵構架也得以保留。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它不僅是遊客在園內休憩的絕佳去處,同時也是整個上海世博會的一張「生態名片」。世博會閉幕後,後灘公園經過整修,於2012年7月1日重新面向遊人開放。
作為溼地公園,後灘最主要的亮點與特色是其具有的生態水處理功能,它是一個完整的水生態系統,是天然的淨化器。通過完全自然生態淨化,其每天可將黃浦江水處理成乾淨水,用於景觀用水、綠化澆灌、道路廣場衝洗等。
據了解,後灘公園每日水處理量可達2400多立方米。從後灘溼地取水口,來自黃浦江劣五類的水,沿著一公裡多長的內河溼地,先後流經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溼生植物等構成的不同高差設計的植被區域,通過垂直和水平兩種植物淨化方式,經過七天時間,被自然淨化為優三類水,最終變為公園盡頭處清亮的淺灘溪流。
如今的後灘公園,功能定位發生了變化,從偏向於安全疏散、遊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綠地,已轉變為突出溼地保護、溼地生態的審美啟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溼地公園。後灘公園不僅是世博會留給上海市民的一件珍貴禮物,同時對上海河道灘涂治理的借鑑和參考,甚至城市的設計與規劃也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