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以往,我們中國人的教育講究的「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就像是不愛,這個道理感覺有點牽強,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在對待孩子都喜歡採用傳統的教育觀念,這個是不太合適的,容易壓迫孩子的性格,甚至摧殘孩子的身心等一些問題。
第一,父母喜歡說教。父母都喜歡和孩子說道理,這個道理準確不準確不說,但是和一個幾歲大的孩子說道理,孩子甚至沒有聽懂,就在那裡嘮叨,聽著也是煩躁,而我們有時候可以看見父母自己也不遵守所謂的道理,往往孩子說了,父母也不喜歡聽,甚至還容易反過來說孩子,這明顯的雙標行為,讓孩子苦惱不已。
講道理要照顧到孩子的年齡,不能總是一堆堆地去講道理,而且不能看老道理,因為時代在變化,有些道理不適合當下了,而且作為父母也要踐行自己所說的道理,比起說,不如直接動,如果孩子植出來自己的錯誤,父母也要表現出自己能夠改過的行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喜歡急於求成忽視正常的成長的規律。很多父母都是這樣操之過急,對待孩子的教育往往會失去耐心,總是希望以此就能夠把孩子教育好,認為孩子總是不聽就是不對的行為,甚至認為孩子是壞孩子等,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至少說來成人都要21天的時間,何況對於一個孩子呢?急於求結果就像是拔苗助長,往往會適得其反。
第三,父母勤勞,孩子無能。很多時候我們孩子是幾個大人一起圍著,因為獨生所以就有著更多的寵愛,而這份寵愛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任何事情也不想要孩子做,怕孩子累和苦,實際上這樣的行為會培養出一個低能兒,啥事情也不會幹,甚至缺乏一些責任心等問題,不能說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
第四,父母不分善惡。有時候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有爭吵打架等,正常的父母會教育好孩子,讓孩子道歉賠禮,但是有些父母就是脾氣暴躁,認為誰家孩子碰了自己孩子,就回禮過去,讓對方孩子知道厲害,以惡制惡的行為往往會給孩子帶來更壞的思想和行為,日後走上了暴力者的道路,我們在看見孩子有矛盾的時候,要正確分析對錯,告訴孩子要善良,當然我們自己也要善良,才能把這份善良傳遞下去。
對於我們孩子來說,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師,是成長路上的陪伴者,任何的行為和想法都需要我們幫助樹立,我們不僅僅是要說,更主要是要做,如何做,怎樣做就是看我們父母要做好自己,要拒絕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我要注意多行動,少說道理,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做好任何事情,同時孩子如果做得好,我們應該要鼓勵孩子,不是說要刻意去誇獎孩子,而是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是對的,我們應該要這樣做,我們大人是認可的。對於一個好的行為和習慣,我們是要慢慢培養,切乎操之過急,就像一壺好茶是要慢慢煮的,先學好這個,再學好那個,一定要慢慢來,一切都不著急,因為著急反而會有壞的影響。我們最主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他們背後一直有人在支持他們,鼓勵他們,陪在他們身後,看著他們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