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日期:2007年10月8日——10月15日中午12 :00
開幕時間:2007年10月8日上午9:30
畫展地點:中國美術館 7號、9號廳
(北京東城區五四大街1號)
主辦單位:蘇州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蘇州市委宣傳部 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
協辦單位:晉合置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美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蘇州娑羅文化投資有限公司
吳門畫派是我國繪畫史上一個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畫家群體和繪畫流派。
自明代中葉誕生之後,它就不斷發展、演變,直至今天還盛而不衰。一個畫派,影響全國畫壇將近六百年,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歷史文化現象。沈周、唐伯虎、文徴明、仇英,這些旗幟性的人物,代表著當時的最高水平,他們曾風華正茂,引領風騷,累累業績,迄今仍在世界美術史上閃爍著璀璨的光輝。
「新吳門畫派」是在傳統畫派基礎上的延伸、拓進、發展。它既是一種文脈的傳承關係,又是時代文化的體現。正是這個「新」字,鮮明地昭示出事實上的當代吳門畫派筆墨藝術形式已趨於成熟,而且個中內涵已大大外延拓展,更為此次進京的蘇州國畫院中國畫作品展確立了這一個比較響亮的帶有地域性特點的群體風格主題。蘇州國畫院是蘇州地區唯一從事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的專業學術機構,實力雄厚、翹楚雲集。這次由蘇州市人民政府、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蘇州國畫院聯合主辦和推出的 「新吳門畫派——蘇州國畫院赴京中國畫作品展」,是以蘇州國畫院的畫家為主,並還特邀了社會上有相當影響的一部分蘇州畫家參加。21位參展畫家有:吳養木、張繼馨、孫君良、劉振夏、劉懋善、馬伯樂、楊明義、徐源紹、潘裕鈺、吳 雍、周矩敏、馮 豪、譚以文、姚新峰、張 明、徐惠泉、葉 放、劉 佳、孫 寬、張迎春、沈 寧。這一次赴京展覽,是蘇州國畫院自1960年6月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他們代表了蘇州美術界群體性最具實力和影響的畫壇力量,閱歷豐富,學養深醇,成就卓著,他們的作品各有面目,各具特色!充分表現出他們貼近時代、感悟生活、關注民生、熱愛自然、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精神風貌,作品充滿詩情畫意,充滿真誠思考,他們在各自的藝術追求上都充溢著強烈的個性風格魅力,筆墨精彩紛呈,內涵深厚雋永,無不在傳統經典的基礎上,賦予了中國畫新鮮而旺盛的創作活力和詮釋「新吳門畫派」的最新理念和思考。同時,還真實地展示了蘇州畫家關注社會,主動承擔起應有的一份社會責任。他們努力熱情地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把目光放在改革開放後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中。他們的作品大多雅俗共賞,活潑健康,摒棄了苦、澀、怪的極端傾向,形式與內容自然相合,產生了很好的視覺效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與成績。應該說,作品中這些水墨意象符號的意義早已超越客觀物象的本身,成為一種新時期文化心理與精神指向,為培養一種向上的審美觀,作出了有形的引導。展覽期間,還將組織研討會,並將118幅展品,遴選成集,付梓出版。生動展現了畫家們精湛的筆墨、各自獨特的藝術風貌和美學追求,展現了新吳門畫派藝術風貌的最新亮點,而且還非常真實地體現了古城蘇州在藝術領域裡繼承、弘揚和保護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方面,波興浪湧,春光無限的大好景象。
蘇州國畫院地址:蘇州市慶元坊12號(聽楓園內)
郵 編:215005
單位電話:(0512)65230839 (0512)65225575(總機)
電子郵箱:sz_ghy2004@yahoo.com.cn
網 址:http://www.szacp.com/
出席開幕式領導名單:
1、 許家璐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2、 張懷西 全國政協副主席
3、 孫家正 文化部部長、中國文聯主席
4、 馮 遠 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副主席
5、 周巍峙 中國文聯名譽主席
6、 孫志軍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7、 言恭達 江蘇省文聯副主席
8、 高 雲 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
9、 閻 立 蘇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10、 徐國強 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11、 杜國玲 蘇州市委副書記
前 言
吳門畫派在我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自明代中葉形成之後,不斷演變、發展。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這些旗幟性的人物,代表著當時的最高水平,他們曾風華正茂,引領風騷,累累業績,在人類美術史上熠熠生輝。一個畫派,影響全國畫壇將近六百年,至今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歷史文化現象。
最早提出「吳門畫派」這個名稱的,是明代後期的董其昌。而沈周乃是吳門畫派的肇始者,吳門畫派自沈周發端,至文徵明大振,繼明前期宮廷院體畫和浙派的興盛之後,一躍而成為畫壇的主導。吳門畫派最鼎盛的時期在明成化至嘉靖這近百年間,其影響之盛甚至形成了獨特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
「吳門畫派」這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從狹義考察,它大致存在於從沈周誕生(1427)至文徵明逝世(1559)這一百三十餘年的時段;從廣義考察,則它延伸明、清兩代,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今天,而且還將繼續發展。
「新吳門畫派」是在傳統畫派基礎上的延伸、拓進、發展。它既是一種文脈的傳承關係,又是時代文化的體現。正是這個「新」字,鮮明地昭示出事實上的當代吳門畫派筆墨藝術形式已趨於成熟,而且個中內涵已大大外延拓展。更為此次進京的蘇州國畫院中國畫作品展確立了這一個比較響亮的帶有地域性特點的群體風格主題。值得自豪的是:蘇州國畫院是蘇州地區唯一從事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政府主辦的專業學術機構,實力雄厚、翹楚雲集。這次由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承辦和推出的 「新吳門畫派˙蘇州國畫院晉京中國畫作品展覽」,是由蘇州國畫院的畫家為主,另特邀了社會上有相當影響的一部分蘇州畫家參加。這一次展覽,無論從文化戰略還是文化發展意義上都非同尋常。這是蘇州國畫院自1960年6月成立以來第一次集體亮相。僅此,其意義也十分深遠!他們代表了蘇州美術界群體性最具實力和影響的畫壇力量。他們閱歷豐富,學養深醇,成就卓著,他們的作品各有面目,各具特色!充分表現出畫家們貼近時代,感悟生活,關注民生,熱愛自然,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精神風貌,詩情畫意的作品,充滿真誠思考,這正是契合了悠悠千百年來一直延續不衰的中國文化精神,彰顯出東方藝術的獨特風範和頑強生命魅力!畫面展示和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反映了每一個作者的心靈、性情和品格,以及各自不同的天資、素養及審美內涵。他們在各自的藝術追求上都充溢著強烈的個性風格魅力,筆墨精彩紛呈,內涵深厚雋永,無不在傳統經典的基礎上,賦予了中國畫新鮮而旺盛的創作活力,詮釋了「新吳門畫派」的最新理念和思考。藝術家追求更高、更完善的文化品格與境界,是文化蘇州豐富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州,是一座歷經了2520年滄桑歲月、文化稟賦極其豐厚的城市,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她愈發彰顯出自己智、仁、秀、靈、雅的獨特文化個性和文化品位,不僅凸現在其深厚的歷史底蘊上,也在於滲透、領略傳統與開放兼容互動,歷史遺存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協調發展的諸多方面。蘇州是一座文明開放的城市,應該說,這次赴京畫展的成功舉辦,也是我們蘇州城市精神「崇文、融合、創新、致遠」的最好體現!
薪火代傳,紛呈精彩。這無疑是一個高品位、高水平的中國畫藝術作品展覽,是對吳門美術創作整體實力和現狀的一次評估和展示,是對內斂、崇尚平和、寧靜的蘇州畫家一次強有力推動,更是標誌著蘇州畫家走出蘇州,不斷加強與全國乃至世界的畫家聯繫,相互交流、共同切磋和共謀發展邁出的第一步。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本土美術在面臨新世紀全球化浪潮挑戰的背景下,蘇州畫家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藝術理念和精神狀態,仍舊保持著那一種可貴的探索熱情、勇氣和旺盛的勢頭,在黨的方針指引下,為繼承和發展中國畫的優秀傳統,尊重藝術規律,銳意創新,尤其是在追求和表現中國畫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畫家已不是舊時躲在象牙塔中孤傲自賞的文人,他們關注社會,主動承擔起應有的一份社會責任。他們努力熱情地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把目光放在改革開放後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中。他們的作品大多雅俗共賞,活潑健康,摒棄了苦、澀、怪的極端傾向,形式與內容自然相合,產生了很好的視覺效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與成績。應該說,作品中這些水墨意象符號的意義早已超越客觀物象的本身,成為一種新時期文化心理與精神指向,為培養一種向上的審美觀,作出了有形的引導,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水墨氣象,氣象萬千,繁花似錦,美不勝收!這次展覽期間,還將118幅展品,遴選成集,付梓出版。不僅生動展現了畫家們精湛的筆墨、各自獨特的藝術風貌和美學追求,展示了新吳門畫派的藝術風貌,是對蘇州國畫院藝術創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閱。它將預示著蘇州在弘揚傳統、繼承創新方面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是為序,志以賀!
蘇州市委書記 王 榮
新吳門畫派
——蘇州國畫院畫家群體
王鏞
2007年10月8日至15日,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新吳門畫派——蘇州國畫院中國畫作品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21位參展畫家以蘇州國畫院的專職畫家為主,也包括蘇州地區的部分特邀畫家,按年齡排序為:吳養木、張繼馨、孫君良、劉振夏、劉懋善、馬伯樂、楊明義、徐源紹、潘裕鈺、吳雍、周矩敏、馮豪、譚以文、姚新峰、張明、徐惠泉、葉放、劉佳、孫寬、張迎春、沈寧。在當今流派紛呈的中國畫壇上,蘇州國畫院和蘇州地區的畫家群體,比其他地區的畫家更直接地繼承了吳門畫派的傳統,又隨著時代的變化在藝術觀念、題材和風格上有所創新,因此被稱作「新吳門畫派」。
吳門畫派的傳統
江南名城蘇州古稱吳門。「吳門避暑不愁難,綠柳陰濃畫舫寬。」(唐寅)蘇州不僅園林幽美,水鄉溫潤,素享「人間天堂」、「東方威尼斯」的盛譽,而且物阜民豐,人文薈萃,特別是明代中期興起的吳門畫派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篇章。
明代吳門畫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為明四家或吳門四家。沈周(1427-1509)號石田,長洲(今江蘇蘇州)相城人,出身於詩畫世家,終身不仕,優遊林泉,以詩文書畫自娛。沈周師從其父沈恆吉之師杜瓊,遠紹董源、巨然和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等輩,攬其精微,自成一家。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號衡山,與沈周同鄉,出身於官宦書香門第,54歲曾任翰林院待詔,目睹官場險惡,三年辭歸故裡,逍遙林谷,益勤筆硯,亦以詩文書畫自娛。文徵明師從沈周,追蹤王維、董、巨、米芾父子、趙孟頫和元四家,兼有眾長,集其大成。唐寅(1470-1523)字伯虎,江蘇吳縣(蘇州)人,出身於小商家庭,29歲鄉試考中南京解元,進京會試因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回鄉在吳市鬻文賣畫,自署「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師從周臣、沈周,取法李成、範寬、郭熙、李唐、劉松年,又與元四家融合,作品兼備院體畫的工致與文人畫的古雅。仇英(約1502-1552)字實父,江蘇太倉人,移居蘇州,出身於彩繪漆匠,後經文徵明引薦,拜周臣為師學畫,以賣畫為生。他特別擅長臨摹唐宋諸家,尤其是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也吸收了文人畫的雅致,由一介畫工而躋身於吳門四家。儘管吳門四家的身世與師承不盡相同,但性格或命運驅使他們放棄或遠離仕途,進入在野的文人畫家行列,作為職業化的文人畫家或文人化的職業畫家,結成志趣相投的師友同道。沈周、文徵明屬於典型的南宗文人畫系統。晚明董其昌(1555-1636)追溯「吳門畫派之岷源」,從沈周追溯到其父沈恆吉、其師杜瓊直至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儀。董其昌在《畫旨》中宣稱:「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沉則又遠接衣缽。」根據南北宗論,唐寅介乎南北宗之間,仇英更近於北宗。不過,連崇南抑北的董其昌也承認:臨仿趙伯駒「精工之極,又有士氣」之作的後人,得其工又能得其雅者,「蓋五百年而有仇實父,在昔文太史(徵明)極相推服。」(《畫旨》)
吳門畫派是明代蘇州地區特有的文人畫派。崇尚文雅,注重人品,追求逸趣,講究筆墨,是此派共同具備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觀念。沈周的老師杜瓊(杜東原)曾說:「繪畫之事,胸中造化吐露於筆端,恍惚變幻,象其物宜,足以啟人之高志,發人之浩氣。」(《畫旨》)吳門畫派崇尚文雅,崇尚文人的士氣、逸氣和書卷氣,提倡詩書畫結合,完善了詩書畫印一體的文人畫形式。沈周、文徵明、唐寅詩書畫俱佳,在當時的文壇上,文徵明、唐寅與祝允明、徐禎卿合稱「吳中四才子」。他們經常在畫上落款題詩,增加了畫中的文氣和詩意。沈周、文徵明書法精絕,「衡山翁行款清整,石田晚年題寫灑落,每侵畫位,翻多奇趣,白陽輩效之。」(沉顥《畫麈》)唐寅在他的《秋風紈扇圖》上的題詩,寄託著失意文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吳門畫派注重人品,注重文人的品格和學養,並把人品、畫品與筆墨聯繫在一起。沈周題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長卷曰:「今觀其畫,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他又推崇倪雲林「人品高逸,筆簡思清。」(《仿倪瓚畫卷》)文徵明也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李日華《竹懶論畫》)可見他們對人品、畫品與筆墨同等重視。吳門畫派追求逸趣,主要體現於文人偏愛的繪畫題材。他們的山水畫偏愛描繪江南山水特別是江南春詩意。太湖風光、姑蘇名勝、虎丘、橫塘、莊園、別墅、竹林、溪橋、亭榭、書齋……這些蘇州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營造了適合於文人隱居優遊的幽雅環境。他們的人物畫包括點景人物,偏愛描繪高人逸士。雅集、餞別、彈琴、弈棋、品茗、賞花、觀雨、聽泉……充分表現了文人學士追慕風雅、嘯傲林泉的高情逸趣,這些人物形象與蘇州湖山園林的幽雅環境非常協調。他們偏愛描繪垂釣的漁父,已成為孤傲高潔的文人的化身。文徵明筆下的湘君、湘夫人,甚至唐寅筆下的王蜀宮妓,也帶有文雅嫻靜的氣質。他們的花鳥畫偏愛描繪文人寄情寓意的梅蘭竹菊。文徵明最喜畫蘭竹,寓意清幽。吳門畫派講究筆墨,主要體現於畫家不同的筆墨風格。沈周的筆墨勁健蒼老,文徵明的筆墨清婉秀潤,唐寅的筆墨奇峭瀟灑,仇英的筆墨精工典麗。沈周中年以前筆墨工細繁密,人稱「細沈」;中年以後筆墨粗簡縱逸,人稱「粗沉」。文徵明亦可分為工筆淺絳的「細文」和寫意水墨的「粗文」。唐寅兼擅工筆重彩和寫意水墨。仇英也有兩種筆墨,青綠山水工細,水墨寫意粗簡。不過,吳門四家的總體畫風還是傾向於工細秀雅,即使粗簡縱逸也沒有達到恣肆狂野的地步。
吳門四家特別是文徵明的後裔和弟子,諸如文徵明的長子文彭、次子文嘉、侄子文伯仁,文徵明的弟子陳淳、錢轂、陸治、王轂祥、陸師道、朱朗、居節、周天球等人和仇英的女兒仇珠,均系吳門畫派的嫡傳後人。晚明以董其昌、陳繼儒、趙左為代表的松江派或華亭派,被視為吳門畫派衍生的支流,又分為各個地方畫派,影響波及清初四王和四僧。陳淳(白陽)、徐渭(青藤)的水墨寫意花鳥畫,深受沈周、文徵明、唐寅的影響。晚清海派大家吳昌碩,曾在蘇州居住多年,也受到吳門畫派傳統的薰陶。
從1895年到1949年晚清民國時期,蘇州畫家自由結社,先後成立了20多個畫社、畫會,延續了吳門畫派的文人雅集傳統。1895年顧麟士(1865-1930)發起了第一個蘇州畫社——怡園畫集,推舉吳大澂為社長,成員有陸廉夫、吳昌碩等。當時「吳中子弟,莫不隨顧氏步趨而成其一派。」其後又有1925年陳迦庵發起的冷紅畫社(成員有柳君然、徐悲鴻等),1930年吳子深發起的桃塢畫社(成員有張星階等),1932年吳似蘭發起的娑羅畫社,1933年成立的以「中興吳門畫派」為宗旨的正社書畫會(成員有馮超然、張大千、葉恭綽等),1936年成立的綠天文藝館(成員有吳待秋、吳養木等),張星階、朱守一1943年發起的怡園畫廳和1949年發起的中國藝苑,等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蘇州畫壇,吳門畫派的流風餘韻至今綿延不絕。蘇州國畫院就是「新吳門畫派」的發祥地和大本營。
蘇州國畫院專職畫家
蘇州國畫院的前身蘇州國畫館成立於1960年,原址在怡園湛露堂。1978年蘇州國畫館恢復,遷至拙政園遠香樓,1981年升格為蘇州國畫院,1985年遷入現址聽楓園。聽楓園是清代金石書畫鑑藏家吳雲在光緒年間構築的私家園林,假山玲瓏,花木扶疏,廊亭曲折,池水幽靜,濃縮了蘇州園林的精華,書齋畫室裡飄溢著墨香,非常適宜江南的文人畫家修身養性,吟詩作畫。當年吳昌碩曾寓居此園,而今此園已成為「新吳門畫派」的活動中心。不到蘇州就難以透徹理解吳門畫派,不到聽楓園也難以透徹理解「新吳門畫派」。
蘇州國畫院的四任院長張辛稼、吳養木、孫君良、周矩敏,是「新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
張辛稼(1909-1991)是蘇州國畫院首任院長。江蘇蘇州人,名國樞,字星階(1973年改辛稼)。他早年師從虞山名家陳迦庵,後臨摹歷代諸家包括吳門四家,其創作以寫意花鳥畫著稱,筆墨蒼潤,設色明麗。1933年起曾任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花鳥組教授,並參與或發起蘇州桃塢畫社、娑羅畫社、怡園畫廳、中國藝苑等美術社團活動。1960年蘇州國畫館成立之時,他是首批聘任的5位畫師(柳君然、張星階、劉淑華、吳硯士、孫君良)之一。1978年任蘇州國畫館館長,當時已有他和吳養木、尤崇仁、杜重劃、許十明、孫君良、劉懋善、馬伯樂、楊明義、徐源紹10位畫師。1980年任吳門畫派研究會顧問。1981年任蘇州國畫院院長,親筆題寫「蘇州國畫院」院牌,並規定「德厚藝精」的院訓,延續了吳門畫派注重人品、精研筆墨的傳統。1986年舉辦「蘇州國畫院建院25周年匯報畫展」,展出了他的《寒香幽禽》等花鳥畫和其他畫師的作品共113幅,這些作品被認為傳承了吳門畫派的遺風,而又饒有新意。從此「新吳門畫派」聲譽漸起。張辛稼的弟子有徐源紹、張繼馨。
吳養木(1921- )是蘇州國畫院第二任院長。浙江崇德人,名彭,出身於祖孫三代相傳的書畫世家。祖父吳滔(1840-1895)字伯滔,是晚清滬上名家,與吳昌碩為至交。父親吳徵(1878-1949)字待秋,兼擅山水、花卉、書法、篆刻。在20世紀30至40年代的上海和江南畫壇,吳待秋、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並稱為「三吳一馮」。吳養木幼承庭訓,讀書學畫,1931年隨父從上海遷居蘇州,家住殘粒園。1936年與父親一起參加蘇州綠天文藝館。1943年在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畢業。50年代在殘粒園閉門研究中國畫筆墨傳統,從清四家、明四家、元四家上溯唐宋諸家。1958年起在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任教。1966年紅衛兵抄家,家中珍藏的祖傳書畫文物被洗劫一空,但他仍堅持作畫。1978年被聘為蘇州國畫館畫師。1980年當選吳門畫派研究會會長。1987年出版專著《中國畫技法概論》,是學習中國畫的入門讀物,行銷海內外。1990年任蘇州國畫院院長。吳養木的山水畫主要師承南宗筆法尤其是文徵明筆法,筆筆彎曲,線條柔韌,勾勒時兩邊發毛,用墨講求乾濕濃淡相宜的墨韻,構圖注意多留空白,主張「得勢達情」,設色妍雅,意境清麗。其寫意花卉色鮮墨潤,行草書法勁挺灑脫,頗有其父吳待秋筆意。吳養木晚年銳意變法,嘗試「第三類畫」。他把山水畫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傳統山水畫,第二類是新山水畫,第三類是探索性山水畫。而他嘗試的「第三類畫」往往截取山石樹木的局部放大,筆墨粗簡縱逸,近似吳門畫派的「粗沈」、「粗文」,實乃傳統的翻新。1991年日本水墨畫家安田虛心來訪,稱讚他為「當代南畫第一人」。吳養木之子吳雍(1951- )繼承家學,隨父學畫,對吳門四家和清初四僧用功尤勤。從本次展覽的吳養木的《一夜山中雨》和吳雍的《春早江南猶未暖》等作品,不難看出其父子一脈相承的畫風。吳養木的弟子還有馬伯樂、劉懋善、劉振夏。
孫君良(1941- )是蘇州國畫院第三任院長。江蘇無錫人,從小酷愛繪畫,無師自學。說「無師」也不太確切,因為他從1960年進入蘇州國畫館以後,經常得到張辛稼、吳養木等老師的指教,而且他一直師法古人——特別是吳門畫派,師法造化——特別是蘇州園林。蘇州園林,包括蘇州國畫院幾度遷移的院址所在地怡園、拙政園、聽楓園,為他的園林山水畫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和素材。吳門畫派的畫家也愛畫蘇州園林,例如沈周的《東莊圖冊》、文徵明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真賞齋圖》和唐寅的《毅庵圖》等。孫君良所畫的園林山水,往往並非特定的園林實景的寫生,而是不定的園林意象的創造。他畫園的過程也是造園的過程。明末園林設計家計成在《園冶》中說:造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巧於因借,精在體宜」,「任意為持,聽從排布」,也非常符合畫家在畫中造園的設計思想。他創造的「孫家園林」,取景巧妙,藏露合理,曲折幽深,意境清遠,正如杜瓊所說的「胸中造化吐露於筆端,恍惚變幻,象其物宜」,開闢了自由聯想的空間。雖然是畫家在觀察寫生基礎上重新加工組合虛構的陌生化景物,但到過蘇州的人都會喚起似曾相識而又無法確指的園林印象。孫君良的作品筆墨松秀,設色淡雅,天空、山水、樹林的光影渲染自然,假山湖石的皴法、各種樹葉的點法和亭榭迴廊瓦頂的描法,都獨具一格,純屬「孫家樣」。本次參展作品《四顧山光接水光》、《秋樹斜暉》、《行到觀魚處》等,足以代表「孫家園林」的畫風。孫君良之子孫寬和學生葉放,都是蘇州國畫院的後起之秀。
周矩敏(1953- )是蘇州國畫院第四任院長。江蘇蘇州人,198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繪畫專業,曾在蘇州工藝美術學院擔任系主任,擅長工筆重彩、寫意水墨和漆畫,其作品從1984年起至今在歷屆全國性美術展覽中屢獲獎項。除了學院式藝術教育背景,他還曾經師從上海國畫院畫師沈子丞(1904-1996)。沈子丞擅畫人物、山水,取法陳老蓮、華新羅,並著有《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周矩敏喜愛讀書思考,藝術觀念和審美眼光相當開闊,無論吳門畫派、上海畫派還是金陵畫派,都納入他相容並包的藝術視野。他主攻人物畫,兼習山水、花鳥,不僅繼承了吳門畫派的文人畫傳統,還廣泛借鑑從陳老蓮、金冬心、任伯年到吳友如、陳師曾、豐子愷的人物畫造型,也從蘇州桃花塢年畫、上海月份牌畫等民間繪畫中汲取營養。就任蘇州國畫院院長以來,周矩敏作為承先啟後的一代,既富於傳統精神又富於創新意識,努力促進吳門畫派的復興和更新,把「新吳門畫派」推介到當代中國文化中心北京。因此他組織策劃了本次「新吳門畫派——蘇州國畫院中國畫作品展覽」,這也是蘇州國畫院建院47年來的第一次晉京展覽。周矩敏本人的參展作品,選自他近年創作的《散淡人生系列》、《印度印象系列》和《西藏系列》,在藝術觀念、題材和風格上都有所創新。《散淡人生系列》顯然繼承了吳門畫派文人雅集的傳統精神,而畫家的創新點在於明智地選擇了民國時期的江南文人形象。因為要畫古人則恐怕缺乏新意,要畫今人則恐怕缺乏古意,只有民國文人不古不今,亦舊亦新,最適合表現畫家更新的觀念和懷舊的情感。畫家自我闡釋他的「散淡人生」說:「中國文人向來以『心淡』、『形散』為清高。文人所表現出的散淡,是通過一種閒適、舒緩的生活節奏,來細嚼生活品質,省悟人生的文化之相。」(《中國水墨•周矩敏卷》)不少評論認為他的「散淡人生」是對治當下的「浮躁人生」,寓有針砭時弊的深意,同時也表現了畫家對清高閒適的文人逸趣的追求。周矩敏塑造的江南民國文人形象,類似豐子愷的「寫意漫畫」人物,但更具有個性,特殊的線描造型簡略誇張,稚拙幽默,表情和動態極其傳神,妙趣橫生,在詼諧舉止中不失儒雅風度,與周圍蘇州園林式的茂樹繁花、山石流水環境配合得非常協調。背景的水墨寫意花木山石兼施青綠色彩,既粗簡縱逸又金碧輝煌,似乎綜合了吳門四家的兩種筆墨。《印度印象系列》繼徐悲鴻的印度寫實人物和葉淺予的印度舞蹈人物之後,開拓了印度寫意人物的題材,筆墨風格也隨著題材的變化而變化,突破了吳門畫派的傳統圖式,線條粗重,恣肆狂野,光影斑駁,色彩濃烈。其中的《載歌行》等佳作,印度人物造型誇張適度,但又異常逼真傳神,表現了當代印度人質樸詼諧的樂天性格,也表現了當代中國畫家返璞歸真的文人逸趣。《西藏系列》在同類題材中不同一般,他那獨特的人物造型,兼有藏民的純樸和宗教的虔誠。
蘇州國畫院年長的畫師劉懋善、馬伯樂、楊明義、徐源紹、吳雍、馮豪、譚以文、姚新峰,都屬於當代吳門名家,是支撐「新吳門畫派」的中堅。蘇州國畫院篆刻家蔡廷輝,已退休的油畫家餘克危和擅長動物畫的韓山,也各擅勝場,頗負盛名。
劉懋善(1942- ),生於江蘇常熟,長於蘇州,1962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他早年學習西畫,尤其愛好歐洲古典油畫和法國印象派的風景畫;後來師從吳養木等人改學中國畫,系統研究筆墨技法和傳統畫論,涉獵吳門畫派,從事山水畫創作。劉懋善的山水畫題材主要表現江南水鄉和異國風光。他本次的參展作品《水鄉秋色圖》、《姑蘇老屋圖》、《春風又綠江南岸》和《斯皮什堡》、《夏宮花園的深秋》,就可以分為這兩類題材。他少年時代從常熟水鄉乘船來到蘇州水城求學,便懷有迷戀江南水鄉的濃重情結;中年出國到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旅遊,眷戀蘇州水巷小橋枕河人家的情結更加濃重。他把這種對江南水鄉的戀情傾注在他的山水畫中,甚至他畫的許多異國風光,也仿佛輕輕籠罩著一層江南水鄉潮溼朦朧的水氣,營造著清潤幽美的意境。他在中國水墨畫中融入了西畫的透視、明暗、光影,豐富了畫面的縱深空間層次。他特別注意調節水、墨、色三者的整體關係,使三者在宣紙上滲化交融出最佳效果。通常遠景和中景的建築(尤其是江南民居的黛瓦屋頂)用寫意水墨大面積渲染,近景的樹木枝條以濃墨細緻勾勒,簇葉繁花則採用類似印象派的點彩技法。色彩通常是透明而淺淡的,有時也加入少許水粉顏料,在老屋磚牆上著色,彩墨斑斕,光怪陸離。劉懋善的「中國式印象派彩墨畫」,與北京畫院的名家楊延文的畫風南北輝映,異曲同工,可以並稱為「南劉北楊」。
馬伯樂(1942- ),江蘇吳江人,1962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他也曾師從吳養木等人,兼修中國畫山水、人物、全面繼承了吳門畫派的文人畫傳統,傳統功力之深厚在「新吳門畫派」諸家中最為突出。馬伯樂的詩書畫修養來自苦學。他曾經抄錄過數十本中國古典詩詞文章,臨摹過數以萬計的歷代名家書畫,並攻讀畫論,研習書法,從清初石濤上溯明四家、元四家以至北宋諸家,非常熟悉吳門畫派的傳承體系、文化內涵和筆墨技法。亞明評論說他:「十分醉心於明代大家沈石田,因此,伯樂的作品在豪放中顯精微,有靈氣和書卷氣,有蘊藉和從容大度的氣概。」(《馬伯樂畫集》序言)馬伯樂特別講究筆墨,他認為「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而筆墨的優劣往往差之毫厘而失之千裡,全憑作者的修養和把握、鑑別。」他的山水畫筆墨蒼潤清逸,接近「粗沈」、石濤,而且更顯得渾厚華滋,古裝人物則類似吳門繪畫中常見的文人雅士,題畫詩跋的書法勁健灑落,與畫風一致。其參展作品《松壑鳴泉》、《荊浩悟筆法》、《棋聲流水古松間》等古意盎然,未參展的小品《隨興冊頁》也韻味十足。馬伯樂全面的詩書畫修養和深湛的筆墨功力,為「新吳門畫派」直接繼承了吳門畫派的傳統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楊明義(1943- ),江蘇蘇州人,1962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留校任教,1978年進入蘇州國畫館,198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進修,1987年赴美留學,1999年回國。楊明義像劉懋善等其他蘇州畫家一樣,從小就懷有眷戀江南水鄉的情結,中年成為漂流海外的遊子,仍然夢魂縈繞著江南水鄉。江南水鄉是他永遠的夢境,也是他繪畫的永恆主題。從20世紀70年代他就已開始創作江南水鄉水墨山水畫,受到過林風眠、李可染、吳冠中等前輩的獎掖;現在他的參展作品《永遠的江南》系列,依舊是他夢裡的水鄉。他早年已打下中國畫、水印木刻版畫和裝潢設計的基礎,這些不同畫種的藝術元素,在他的江南水鄉水墨畫中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他似乎偏愛表現江南水鄉月色朦朧的夜景和煙雨迷濛的雨景,尋找那種如夢如幻的感覺和詩意,這類景色也便於發揮水墨氤氳的渲染效果。他似乎也越來越喜歡黑白純水墨語言,從早期的工筆重彩到後來的水墨淺設色、黑白純水墨,畫面的構成和色調越來越單純簡潔。正如程大利所說:「他做的是減法,去掉了一切繁瑣和沉重,留下的是輕靈和空濛。」(《永遠的姑蘇》)從表面形式上來看,楊明義的作品與吳門畫派的筆墨傳統相距甚遠,但在精神內涵上,仍然是在追尋江南文人寄託夢想的詩意境界。
徐源紹(1944- ),江蘇蘇州人,16歲拜張辛稼為師學習花鳥畫,成為吳門花鳥畫傳人之一。他擅長水墨寫意花鳥,通過張辛稼傳承了吳門畫派的文脈,在恩師指導下追摹八大山人、青藤、白陽,而白陽是文徵明的弟子,青藤又深受沈周的影響。苦心探索幾十年,徐源紹的水墨寫意花鳥畫逐漸形成了「以水潤墨,墨中見筆」的風格,追求「水墨淋漓,格高韻雅」的畫境。他本次參展的《紫雲》、《弱質亭亭,芳心點點》、《連天白荷,滿池香氣》等作品,筆墨靈動,意境清雅,的確帶有吳門遺風。
馮豪(1955- ),江蘇蘇州人,1986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專業,擅長中國畫山水、人物。他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畫家,為蘇州國畫院畫師杜重劃(1920-1992)的高足,既精研筆墨又精研畫論,對明代吳門畫派和今日蘇州畫壇瞭若指掌。馮豪是蘇州國畫院理論研究員,熱心宣傳「新吳門畫派」的藝術成就,因為他本人就是專職畫家,所以他寫的評論不僅文筆流暢,而且貼近蘇州畫家的創作實際,擁有其他地區的評論家所不具備的地域文化優勢。他憑藉自己的理論素養,在他的山水、人物畫創作中,鑑古觀今,承傳與衍變的藝術思考,充滿了激情飛揚的心源力量。筆觸酣暢大氣,傳遞出一種縱情抒寫的筆墨品格和自由表現文人的放逸情懷。參展作品有《蒼壑氤氳萬泉流》等。
譚以文(1956- ),山東滕州人,兩歲隨家遷居蘇州,在父親督導下苦練書法,後被書畫家費新我收為入室弟子。譚以文雖然從小在蘇州長大,仍舊遺傳了山東人的豪爽性格。他喜作草書,雄健奔放,又喜作文人畫,以書入畫,書畫合一,渾樸簡率,遠遠超出了吳門畫派傳統的清雅秀潤風格。由此也可見「新吳門畫派」的包容性,雖然畫派立足於蘇州地區,但並不受南北不同地方籍貫的局限,在藝術風格上也沒有排他的門戶之見。這也正是吳門畫派的優良傳統。譚以文的參展作品有《紅梅》、《荷花》等。
姚新峰(1957- ),江蘇常熟人,曾在南京藝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結業。他擅長工筆花鳥蟲魚,尤其是江南魚米之鄉的蓮荷、黃鯰魚等特產,題材通俗,色調淡雅,線條細膩,造型鮮活。參展作品有《蓮魚系列》、《藕塘雪霽》等。
蘇州國畫院年輕的畫師葉放、孫寬,屬於當代吳門新秀,代表著「新吳門畫派」的未來。
葉放(1962- ),江蘇蘇州人,1983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學院繪畫專業,曾師從孫君良學習園林山水畫。唐寅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葉放未必「第一風流」,卻堪稱江南才子,名副其實。他博覽群書,精通文史,對姑蘇名勝的掌故,吳門畫派的沿革,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也許為了圓其祖先的畢園已毀於浩劫之夢,他不僅在宣紙上描繪園林,而且在自家的庭院裡動手建造出一座小巧的園林,他巧於因借造園的名聲已遠播海外。葉放的工筆重彩園林山水畫,往往打破建築空間結構,採取俯視角度,追求平面化的裝飾設計效果,或者截取圍牆、湖石、樹木的局部放大或縮小,任意拼接組合,製造新奇神秘的幻覺,線條精緻,設色典雅,金碧輝煌,燦若錦繡,令人賞心悅目。而他的小寫意水墨湖石,造型怪誕,如水如火,更富有深奧抽象的玄學意味,引發人的哲思。他的參展作品《弇山》屬於前者,《化境》屬於後者。
孫寬(1969- ),江蘇蘇州人,孫君良之子,畢業於蘇州大學中文系。他自幼隨父學畫,也擅長園林山水畫。他既喜歡色彩絢麗的工筆青綠山水,又欣賞筆墨精妙的寫意水墨山水,試圖融合二者的長處,尋找一種適合表現清幽柔靜、溼潤溫婉的江南味道的園林圖式。他畫的園林山水大體上可分為工筆青綠和小寫意水墨兩種,有時也試圖融合二者。參展作品有《香蓮碧水動風涼》、《嘉樹清圓圖》等。
蘇州地區特邀畫家
「新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除了蘇州國畫院的專職畫家,也包括蘇州地區的特邀畫家。張繼馨、劉振夏、潘裕鈺、張明、徐惠泉、劉佳、張迎春、沈寧,都屬於當代吳門名家或新秀。
張繼馨(1926- ),江蘇常州人,19歲拜張星階(辛稼)為師學習花鳥畫,成為吳門花鳥畫傳人之一,而今已是繼陳大羽之後江蘇花鳥畫的掌門人。張繼馨工筆、寫意無所不能,花鳥、樹石、草蟲、魚蟲、瓜果無所不精,堪稱花鳥畫全才。他反對數典忘祖,也反對泥古不化。他的花鳥畫創作筆墨純熟,剛柔並濟,構圖多變,格調清新,可作為初學者臨摹的範本。他現已出版《吳門畫派的繪畫藝術》和各類花鳥畫寫生畫譜數十部,澤被後學,功不可沒。從本次參展的《芳心猶卷怯春寒》、《草枯鷹眼疾》等作品,可以窺見張繼馨的花鳥畫創作之一斑。
劉振夏(1941- ),江蘇淮安人,1962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長期從事水墨人物畫創作。20世紀80年代初,他創作的水墨人物肖像《漁婆》曾得到方增先的讚賞。近年出版的劉振夏自傳《情畫未了》,講述了畫家坎坷的人生經歷,使他頓時成為海峽兩岸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自述:「作畫有一種追求的特殊快樂,是在苦裡煎熬出來的快樂。」他本次參展的水墨人物畫作品《漁家的寵物》和《秋水》,以傳神的筆墨描繪了江南水鄉坐在湖面小船上的漁家男女,身邊是漁家的寵物——魚鷹,神情悠然,形態自若。
潘裕鈺(1944- ),江蘇蘇州人,1962年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肄業,1968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後曾從事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創作,又致力於水墨花鳥和戲曲人物繪畫。潘裕鈺雖然也受到吳門畫派的影響,但他清醒地意識到明清以來的蘇州畫家往往難以脫離吳門畫派的樊籠,因此他對宋元和近代諸家廣採博收,專注於寫生和水墨研究。他善於捕捉禽鳥和人物的動態,把握水與墨調和的微妙關係。他的參展作品《唐寅祠雞群》和《中國崑劇史話》,就是他捕捉禽鳥和人物動態、把握水與墨的關係的研究成果。
張明(1959- ),江蘇南京人,1989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學院。他的工筆重彩風景畫,吸收了西畫的明暗、光影和色彩,逼近照相寫實,而局部又進行了虛化處理。參展作品有《天堂•家園》等。
徐惠泉(1961- ),江蘇蘇州人,先後進修於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擅長工筆重彩人物畫。他筆下的仕女豔美妖冶,略加變形,綜合了唐寅、仇英與莫迪利亞尼的畫風,而園林荷塘或閨房書齋的青綠金碧背景,工而能雅,由工入逸,依然散發著吳門文人畫的氣息。參展作品有《清風世家》、《江南可採蓮》等。
劉佳(1965- ),浙江杭州人,1990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擅長半工半寫的水墨和彩墨人物,並吸收了木刻版畫的線條和色彩。參展作品有《西藏人物》等。
張迎春(1971- ),江蘇蘇州人,曾在南京藝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進修。擅長工筆重彩花鳥,設色明豔清麗。參展作品有《四季•立春》等。
沈寧(1976- ),江蘇徐州人,1996年畢業於淮陰師範學院美術系設計專業。擅長工筆重彩人物,尤其擅長表現當代都市青年男女真實的精神狀態,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寫實性的寫意。參展作品有《玫瑰的名字》、《網友》等。
「新吳門畫派」不是人為打造或炒作的結果,而是自然形成的歷史的產物。它文脈清晰,傳承有序,真正繼承了吳門畫派的傳統精神,主要是崇尚文雅、注重人品、追求逸趣、講究筆墨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觀念,同時隨著時代的變化又在藝術觀念、題材和風格上有所創新。「新吳門畫派」的藝術觀念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當代蘇州畫家無論是維新還是懷舊,無論是水鄉情結還是園林意象,表現的都是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和情感,而不是重複古代文人畫家的思想。「新吳門畫派」的繪畫題材已經大為拓寬,從江南水鄉到西藏高原,從蘇州園林到異國風光,從民國文人到印度眾生,從漁家男女到當代青年…… 許許多多新的題材都需要新的形式來表現。「新吳門畫派」的繪畫風格也已經出現了多樣的變化,例如「第三類畫」、「孫家園林」、「寫意漫畫」、「中國式印象派彩墨畫」等等,都屬於風格變化創新的嘗試。創新包括傳統內部的創新和傳統外部的創新。傳統外部的創新可以在中國畫中引進西畫、版畫、設計等藝術元素,傳統內部的創新則可以改變中國畫本身的傳統圖式和筆墨程式。從傳統外部創新,在中國畫中引進西畫、版畫、設計等藝術元素,雖然困難,相對來說還比較容易操作,也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也容易減弱或喪失中國畫固有的韻味和魅力。從傳統內部創新,改變中國畫本身的傳統圖式和筆墨程式,又要保留甚至加強中國畫固有的韻味和魅力,恐怕難度更大,短期之內也不易產生明顯的效果。不過,從復興中國文化傳統的角度考慮,從傳統內部創新更具有實質性的文化建設價值。「新吳門畫派」仍須繼續努力,促進中國文化傳統精神的偉大復興。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王 鏞
吳門又度春風雨
據記載,在五代時期我國就有了專職畫院,此後盛衰數度延綿至今,在四九年前其態式微。新中國成立後,最早由著名畫家陳半丁在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了「擬請專設研究中國畫機構」的提案,得到國家支持。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於1956年首先在北京、南京、上海三地分別成立中國畫院。當時畫院聚集了一批享譽畫壇的南北高手,如北京畫院:齊白石、葉恭綽、陳半丁、于非闇、王雪濤等。江蘇畫院:傅抱石、錢松喦、亞明、宋文治等。上海畫院:程十髮、唐雲、關良、林風眠、應野平、江寒汀等。畫院的成立其意義已經不能簡單地用俸祿養畫家的概念詮釋,它是用一種組織形式去改變畫家隨緣的生存狀態,把原本分化的個體行為,通過整合匯聚成一股主流文化潮,畫家的創作熱情由此被激活。歷史有幸,近代美術史上輝煌的一頁由此翻開。
開此先河,各地政府紛紛效之。1960年在蘇州市政府的關懷下,蘇州國畫院(館)正式成立。這是繼明代吳門畫派之後江南第一個官辦性質的專業中國畫研究機構。此乃盛世之舉,往昔不可相比。民國年間蘇州畫家自髮結集,各類畫社、畫會多達二十餘個。其中不乏中天之日的大師:吳大澂、陸廉夫、吳昌碩、餘彤甫、陳迦庵、徐悲鴻、吳似蘭、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張大千、葉恭綽、張辛稼等。意趣相同而聚,滄桑變故而散,聚聚散散,薪火傳續,長則二十載,短則僅年餘,總沒有一個名副其實的歸宿。渙散是必然的。
蘇州國畫院最早選址在怡園「湛露堂」,成立時只有六人,即張辛稼、柳君然、吳硯士、劉淑華、孫君良五位畫家和一名工作人員。1978年遷址拙政園「遠香樓」,1984年又移遷「聽楓園」至今。數度遷移皆遊弋於園林山水間,這幷非矯飾,虛度體面,實乃蘇式園林的表像與吳門書畫的氣脈,有天和之緣。千古蘇州,人文薈萃,風流不絕。南北朝後的畫壇高手,吳地人居多,到了明代推向鼎盛,這種「人才甲天下」的現象不是偶然成之,是在「家家禮樂,人人詩書」的傳統尚文風氣下所必然出現的結果。人才豐盈必向外流溢,因此蘇州籍的文化名人遍及天下。遠的不說,近代蘇州籍大畫家在外的就有:吳湖帆、吳待秋、吳作人、朱屺瞻、餘彤甫、陶冷月、龐燻琹、吳冠中、顏文樑、亞明、宋文治等。他們大多從古城一步跨入都市,憑藉圓潤而厚實的文化功底,在經濟文化中心的都市充當世紀藝術的弄潮兒,遂揚名天下。但是,先行畢竟溯源於根本,他們雖蟄居鬧市卻鄉情依舊,每每重返故裡總忘不了去看看老朋友,煮茶論英雄,撣去浮名後,又誰現沉浮呢?蘇州有張辛稼、吳養木、費新我、沈子丞、沙曼翁、張寒月……吳門天地能寂寞嗎?!「聽楓園」成了雅集之地。
不知是有意選擇還是無意而為,國畫院設在了「聽楓園」,就算承接了鑑古大家吳雲的息脈。吳雲是光緒年間蘇州的知府,亦官亦文,家藏金石書畫居江南之首。海派名宿吳昌碩曾蟄居其門下,借做家教之際飽覽家藏。這對日後成為海上畫派一代宗師不能說不無關聯吧。
當然,家藏隨著時光推移已消失殆盡,只留下了「聽楓園」這塊飽蘸文澤的風水寶地。雖幾經修繕,幾易其主,「聽楓園」至今仍瀰漫著一股書卷氣。園內的畫師依遵掌門宗師張辛稼「德厚藝精」的訓導,沉浸於藝術本身的傳揚、轉化、創新的研究。「聽楓園」的群體創作意識仍把控在江南文化態勢範圍內,但在藝術樣式上又各具風貌,各有追求。
吳養木先生是蘇州國畫院的第二任院長,他出生丹青世家。祖父吳伯滔,為前清同光年間著名畫家,與吳昌碩是摯友。父親吳待秋與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幷稱「三吳一馮」。他從小在庭訓嚴正的環境中成長,長期浸淫於傳統書畫中,深得中國文化的精髓,9歲即作《長江萬裡圖》,及弱冠便引起海上藝林圈所矚目。青年時於滬上遷至吳門,遂潛心研究畫藝。從「清四家」、「明四家」、「元四家」再溯唐宋諸派,沿著中國畫發展脈絡,細細梳理,縝密研究。他所著《中國畫技法概論》一直是後學者捧為入室必讀之書。而他所繪的作品,技法嫻熟,古意盎然,著名畫家陸儼少專程赴蘇登門拜訪,觀後說:「得飽眼福,不虛此行」。而對他探索的「第三類畫」也備加讚賞,被譽為「吳門傳承第一人」。
凡提及吳門花鳥畫傳人,首推張繼馨先生。他早年拜花鳥畫大師張星階為師,頗得先生真傳。其用筆、神氣、設色無不得其精髓,加上他天資聰慧,後天勤奮,很快成了花鳥畫壇的驍將。特別是中年後,畫風更是恣肆揮灑,不拘成規。他駕馭構圖的能力,無人可比。每
每落筆常常奇招無窮,常人看似敗筆但往往能挽狂瀾於胸中,大處得勢,小處精微。在作畫之餘他筆耕不輟,著作豐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本人就是花鳥畫內容大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現在是江蘇花鳥畫研究會名譽會長,成了陳大羽之後江蘇花鳥畫的領軍者。
孫君良先生,擅畫江南園林山水,早在六十年代就聞名全國。是他首創了「孫氏園林」畫法,特別對園林湖石的表現至今仍作為經典而無人可及。江南造園,本身就是文化藝術的一種視覺典範。就像京劇臉譜一樣,完美的程式桎梏了再創造的空間,要把樹、石、池、亭、樓、榭、廊規範在一個形式體系中,除了要對單體元素逐個分解,幷形成視覺符號外,還要有全局的把控能力,去表現園林山水的清逸之氣。孫先生做到了,其畫面所表現的境界和形式臻於完美,成熟的表現圖式往往使後學者再難突破、慎畏。
劉振夏這個名字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已經在水墨人物領域聲名鵲起。他的水墨肖像畫創作水平得到了方增先、華君武等大師的大力推崇。至今凡涉及水墨肖像創作的話題,總不忘念及他。許多業內人士評價他的肖像畫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他所繪的人物已遠遠超然於形肖的層面,其形神間有一種呼之欲出的生命氣息,仿佛有與之直面對話的可能。這種鮮活的形象是建立在他對人物深刻了解基礎上的再創造。他之所以能在稍瞬之間捕捉到生命的光彩,是緣於他對生命感
悟後的反省。他的水墨表現技法已完全自由掌控在他的主觀指向中,
其精神性也在筆痕間表露無疑。畫如其人,此時無聲勝有聲。
劉懋善先生早年學過西畫,對繪畫本質有過系統的研究。因此,他面對紛雜的自然景觀能熟練地任意取捨。他筆下的江南水鄉,幷不是極目所見的客觀常景,他在水墨表現的基礎上滲入了西洋技法。所表現的水鄉往往用色斑斕,由於引入了光影,畫面明艶而透亮。他用現代人的審美眼光重新對古城進行了梳理,因此,無論畫面尺度、造勢、構圖,表現方式都符合時代的審美要求。一經面市,就為收藏家所青睞。
馬伯樂先生的作品一入眼,總會把他歸屬傳統類別。其實,任何藝術都是隨著時間的流變而自然衍化,整個傳統文化早已與現時構成互滲性的一流。時間把文化鑄造成一條藝術鏈,只要脫掉一節,整個文化體系就會留下生硬的痕跡。伯樂先生博聞古學,又沉湎於書法,作畫常賦予長跋,詩、書、畫一體。他的畫一展開,往往一股灑脫、清逸的書卷氣立即撲面而來。他的畫看似傳統,又不能以此概全。他不承襲陳規,汲取傳統精髓而化之。細究其用筆落墨,既率意灑脫,又不拘法度,自由而為。中國畫「傳統」如照此發展,仍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徐源紹先生是張辛稼先生的高足。他擅長水墨寫意花鳥,所作筆墨酣暢。他對水墨的運用和對筆性的理解更是超乎一般,所謂「墨分
五色」在他毫端下已不再是簡單的層次變化概念。特別是他表現的墨
荷,落墨處墨韻滲化詭變,形象顯現豐潤。筆墨未及處,也會呼應貫
氣,虛實相對。無論咫尺小品,還是丈匹巨幅,他都能把畫面經營得開合有致。章法運用,轉承切換,老道自然。或求情或追勢,一草一木皆化作筆底風光,他的水墨世界已泛及大眾,贏來喝彩聲一片。
楊明義先生的水墨水鄉畫,很早就享譽畫壇,他那水墨畫語被注入了鄉村童謠般的詩意。無論觀物、取景,其視角切入點總會給人帶來似是而非的朦朧感。他早年專擅版畫,因此,構圖切割簡約而平實,用線造型轉折方直,往往把畫面處理得穩定而靜穆。特別是純水墨的畫面,墨韻滲化出的黑白天地清靜而活泛。從近日樓觀望水鄉,總會透露出夢縈故裡的鄉情。看他的畫恰似聆聽一首婉約甜美的鄉村小曲。
如果在江南要找一位才思敏捷、聰慧靈動的畫家,潘裕鈺先生最為典型。他擅畫水墨花鳥和戲曲人物,尤以花鳥為最。看他作畫是一種享受,隨意率性,用筆如疾風驟雨,激情四溢。他造型功夫十分了得,三、五筆間一隻活脫脫的飛鳥神情畢肖,呼之欲出。他對水墨的理解超乎平常,總能準確地把握水與墨正負間的細微差別,他還能充分利用水墨在宣紙上滲化後所留下的筆痕作為造型的骨架,化刻意為天成,以求最佳的水墨語境。因此,他的畫永遠是筆墨酣暢,水墨淋漓,淡雅中透著精神。賞他的畫,心情仿佛也會明澈許多。
一個畫派的確立,包含著諸多因素:一是同時代同時湧現出傑出
的具有影響力的畫家;二是畫派的承啟文脈清晰;三是群體性美學價
值趨同;四是作品為世人公認而被載入史冊。傳統意義上的吳門畫派
集諸理之全,沈、文、唐、仇執當時繪畫之牛耳,其溯源之唐王維的文人畫派,繼董源、李成、範寬、郭熙、李公麟、黃公望、倪雲林、王蒙、吳鎮等後,推向鼎盛。爾後由董其昌推出「南北宗」之說,把南北畫派從畫理上作了分界。出現了松江派、浙派、婁東派、蘇松派、華亭派、海派,儘管各派觀念相向交錯,但梳理其脈絡異同甚微,都應該屬吳門畫派的衍生、拓展。當然,畫派的出現只能說明它存在的價值,而延續畫家的生命力卻要依靠一代又一代具有創新精神的傳承人。吳門畫派發展至今,其含義已極為寬泛。畫理上仍延用「南北宗」之分顯然不合時宜。況且近現代吳地畫家雲遊四海,行蹤不定。有些已異地為首,另樹旗幟。不能一而概之為其冠名。但是,蘇州國畫院置處吳地,自然應該是吳門畫派的主流體,這種主流是指地域文化代代相傳的歷史演變,幷非狹義指畫家的籍貫。我們在理論上提出「新吳門畫派」之說,在此,新與舊幷不單指時間流變前後的程序,更主要是指藝術觀念的先進性。畫院的創作方向正在「與時俱進」地健康發展,創作隊伍結構也正在有序地合理組合。一批專職和兼職有實力的中青年畫家:周矩敏、譚以文、姚新峰、葉放、孫寬、吳雍、徐惠泉、馮豪、張迎春、劉佳、張明、沈寧等都是在全國畫壇具有影響力的風雲人物。除了譚以文、吳雍、馮豪是舊學師承外,其他人都是經過藝術院校薰陶的學院派。他們有著共同的教育背景,因此也具有相
似的特點:思想活躍,理念清晰,善於納新,加上紮實的造型優勢,
作品審美觀普遍帶有當代性。因此,評價他們的作品,很難以「南秀北厚」概之。甚至與吳門傳統圖式也難以相聯。這種古今圖式表像的差異不是技術尺度的比較,是時代審美觀的漸進變化,是生命姿態所表露出人性文化的感悟。圖式隨著認知度的深淺可以萬千變化,但是藝術創新的內在邏輯與吳門先人是文脈貫通的。他們對美術活動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作品多次在全國性大展上獲獎,同時他們也關注市場收藏熱點的審美取向。他們的作品走出了象牙塔,愈來愈受到大眾的歡迎。藝術發展到「多元化」格局的今天,以往被集群認同的吳門畫派記憶構架,不再履跡一致地成為「天造地設」般的規矩。因為任何審美感受都是隨著經歷和經驗的發展無可置疑地具有個別性和隨機性。豐富多彩的審美需求就要求美術創作者能及時領悟,幷大致地摸索出一套能夠表述審美心理程序的形式結果。這種結果就包含了地域文化的本性和畫家的個性。作者借作品本身的形式「應目會心」地去闡揚一種文化構想,這種文化載體的形式:無論傳統和創新,永遠不會高昂極端,會不斷地在溫敦漸循中變化著。這就是新吳門畫派存在的文化趨同特徵,也是藝術生命節律長盛不衰的價值意義所在。
僅此而言,蘇州國畫院的創作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