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千年前,一首《蜀道難》的問世,成為來人們對蜀道最初印象。「蜀道」這一概念,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止步於有形道路與歷史遺存。而在今年夏天,一部紀錄片《蜀道風流》的熱播,通過「無形」和「有形」兩條脈絡的探索。一展蜀道的前世今生。
9月22日,「巴蜀文化的現代表達與國際傳播」主題研討會在成都舉行。數位文化界、紀錄片界的「大咖」齊聚於此,針對《蜀道風流》近期在海內外首播,共話地域文化如何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更共同探尋中華文化、巴蜀文化「走出去」的路徑。
大咖齊聚蜀道 共話巴蜀文化
如何用世界的語態來說好中國的故事?在主題研討會現場,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亮相,發表來主題演講。他講到,在過去三年中,其所在的Discovery探索頻道,一直以良好的方式製作紀錄片,將中國展現給世界,如野外生存紀實真人《決勝荒野之華夏秘境》、紀錄片《與古為友》、《功夫學徒》等,這些作品都在向世界敘說「中國故事」。
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
不光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國,在國內,也有非常多優秀的紀錄片人,正在探索和踐行者全球視野世界眼光、中國價值國際表達。《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無疑是這批紀錄片人的榜樣和先行者。在演講過程中,徐歡以「探尋文化傳播的多異之美」為主題,分享到紀錄片製作背後的花絮故事,以及其的創作理念。
《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
「長期以來,我們堅持的標準就是努力找到這些區域性文化,與傳統文化以及世界的聯繫,還有古人和今人的聯繫。」徐歡談到,在當下國際表達的背景。要讓更多人去了解巴蜀文化呢,是需要找到更多的文化和文化之間的聯繫。「從橫向來說,我們解讀巴蜀文化是地域性文化的延展,不斷拓寬新的元素、新的定義,讓巴蜀文化更加豐滿和充實。」
此外,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也亮相現場,讚揚了紀錄片《蜀道風流》擁有平民視角、重視心靈記憶、重視共同體的認知等優點。「《蜀道風流》裡邊通過文化中國的認知,把從人類到巴蜀共同體緊密融合在一起,促進和提升對巴蜀文化本土文化自信的熱力。」
意猶未盡 番外篇《古蜀瑰寶》再起航
今年6月,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上線播出,該片以「從四川讀懂中國」為核心演繹,以蜀道為載體,開啟一場四川文化、中華文明的尋根之旅。自上線首日,便登上「文化紀實熱度榜單」第一名和「紀錄片上新排行榜」第一名,全網點擊量破500萬,播出一周破1000萬,累積破1500萬。與此同時,《蜀道風流》的微博話題,吸引了近5000萬網友,引發3.6萬網友討論。
「因為我們拍攝過程中,見了特別多認同四川文化、認同四川的生活方式的人們。他們來自于波蘭、美國等國家,他們對四川文化的認同,超越了語言、民族等各種各樣的東西。」作為紀錄片《蜀道風流》的總導演,段駿也在現場談到巴蜀文化,他認為其就像四川的代表飲食火鍋一樣,不僅多元、包容、共享,更被大家認同。
紀錄片《蜀道風流》的總導演段駿
紀錄片《蜀道風流》對有史以來的巴蜀精品文化,進行了系統化梳理呈現,獲得了亮眼的成績。在觀眾意猶未盡之際,番外篇《蜀道風流之古蜀瑰寶》已經緩緩向觀眾走來。據悉,《蜀道風流之古蜀瑰寶》聚焦於史前古蜀文明,透過20世紀人類偉大的考古發現——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寶墩遺址,解密古蜀文明,回望與尋找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最初的輪廓。該片已於2019年11月啟動策劃製作,預計2021年初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