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1951年出生,老伴1943年出生,比我大8歲。」提起50年代的裝扮髮型,嶽士林回憶,雖然那時家境不算富裕,但母親總把她打扮得美美的。還記得8歲那年,母親見別人家姑娘頭上盤兩個對稱發球,於是緊跟潮流,將嶽士林頭髮兩邊盤成球狀,並用紅綢帶紮起來。
70年代結婚照。
80年代短髮。
90年代捲髮。
昨天下午,本報「歲月如歌喜迎城慶」老照片回顧展走進施井社區,很多居民不約而同曬出了老照片。其中,家住施井小區23幢的吳文彩和嶽士林夫婦帶來了四本厚厚的影集,裡面放著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人物照。
居民講述
50年代
小女孩盤對稱發球,男子梳「三七分」
下午2點多,記者來到施井社區,今年65歲的嶽士林告訴記者,夫妻倆都是地地道道的揚州人,從小住在老城區,對這座城市有深厚的感情。
「我1951年出生,老伴1943年出生,比我大8歲。」提起50年代的裝扮髮型,嶽士林回憶,雖然那時家境不算富裕,但母親總把她打扮得美美的。還記得8歲那年,母親見別人家姑娘頭上盤兩個對稱發球,於是緊跟潮流,將嶽士林頭髮兩邊盤成球狀,並用紅綢帶紮起來。
嶽士林至今還記得,自家附近有理髮店,但規模並不大,只有十幾平米。她和家人平時不怎麼光顧,但每到過年前,母親都會帶她到店裡「奢侈」一把。「以前流行在額頭前燙個『小頭箍』,相當於今天的劉海吧!」嶽士林說,那時電燙要3—5毛錢,對家人來說已經很貴了。
至於男式髮型,一旁的丈夫吳文彩笑言,50年代末,自己剛進廠工作。「我對髮型也很講究,喜歡弄個『三七開』小分頭,並用髮油搽一層,更顯透亮。」吳文彩說,很多年紀相仿的小夥子都這樣打扮,彰顯青春活力,又顯得「霸氣」。
80年代
髮型更加多元化,「橡皮筋」是扎辮標配
「文革」過後,很多女孩緊跟時代腳步,髮型、頭飾越來越時髦。嶽士林說,相較於文革前女孩愛梳長辮的風格,七八十年代,她們的髮型更加多樣化。
「滿大街女孩子長短髮都有,她們用五彩繩綢、蝴蝶結作為頭飾。」嶽士林說,即便如此,最普遍的頭飾和扎辮工具還是橡皮筋,顏色有黑、紅、棕等,操作方便。從幾歲大的小女孩裝扮來看,也不像過去那樣「攀比」。「過去認為,將小女孩頭髮盤成球狀,或用彩綢扎辮就是美麗、富貴的象徵,後來這樣的裝扮逐漸減少。」嶽士林回憶,從小女孩裝扮來看,父母開始考慮什麼樣的髮型適合孩子,不再一味「跟風」。此外,逢年過節,父母還會準備小彩盒,給女孩臉上搽上胭脂,更顯靚麗。
90年代
捲髮、披肩發等成時髦的標誌
90年代後,隨著大小理髮店的增多,繼續將時尚潮流推向高峰。嶽士林回憶,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獨辮子」、「披肩發」、「捲髮」等各種各樣髮型相繼出現,女子裝扮選擇更加廣泛。
「那時披肩發最流行,深受十幾歲至二十多歲女孩追捧。」令嶽士林印象最深的是,她也將頭髮進行染燙,形成捲髮等獨有風格。「捲髮在舊時代長輩們眼中可能顯得不倫不類,但新時代就是時尚的象徵。」
獨特回憶
理髮師「串門」做生意,露天剪頭很有趣
嶽士林丈夫吳文彩介紹,六七十年代當兵後,頭髮基本以小平頭為主。等到80年代後,他經常在揚州一些古街巷發現,有一群年紀較大的理髮師奔走大街小巷,專門上門服務。
「他們提著小箱子,裡面放著理髮工具,儘管簡陋,但現在回味起來感覺很特別。」吳文彩說,這些理髮師大多到了退休年紀,為了謀生才串門服務。他回憶,理髮師拉到生意後,便露天展示手藝,要價很便宜,理髮速度大約10分鐘左右,很多男子覺得方便,就讓他們理。進入新時代後,隨著街頭巷尾理髮店陸續開張,露天剪頭的景象也銷聲匿跡,成了大家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