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教育部官網上看到一則聲明。截圖如下:
因為這則聲明字數不多,為了閱讀方便,也為了避免斷章取義,不妨完全複製粘貼如下:
近日,有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圖書,封面使用「教育部新課標推薦書目」「教育部新課標指定書目」「中小學生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系」「新課標課外指定閱讀叢書」「教育部重點推薦」「教育部推薦」或「新課標重點推薦」「新課標推薦」等名稱,傳遞有關圖書是教育部推薦的虛假信息,嚴重誤導學生和家長。
在此,嚴正聲明:教育部從未以「教育部推薦」「新課標指定」「統編教材必讀書目、推薦書目」「統編教材延伸閱讀」以及類似名義出版、推銷有關圖書。請各地、學校及相關人員提高警惕,謹防上當。今後如遇到類似情況,請直接向當地市場監督部門舉報(12315)。
特此聲明。
教育部教材局
2020年7月28日
讀到這樣一則聲明,你是不是覺得虎軀一震?
但凡稍稍關注學生閱讀狀況的人,走進書店,總能看到中小學生閱讀的書架前,擺滿各種名之為「必讀書系」「指定書目」「新課標推薦」等的書籍。這些書在每學期開學前後銷售尤其火爆,經常有學生或者家長,一摞一摞地買走。
實體書店如此,網上書店也如此。在大型圖書網站上輸入「新課標必讀書」這樣的關鍵詞,有上百頁推薦,可以看到各種出版社出版的單冊的,系列的數百種書籍,令人應接不暇。
為了促進銷售,這些書籍,必然在書腰上,封面上,封底上,乃至前言等部分,反覆突出強調其作為「新課標必讀書」「指定書目」一類的身份特徵。那麼,這些書到底是不是教育部推薦的呢?
我們來看教育部頒布的兩個文件。
一個文件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其附錄二「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是這樣的,截圖如下。
另一個文件是《高中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其附錄二「關於課內外讀物的建議」是這樣的。截圖如下:
以上兩個文件是較早的歷史文件。但並不能就此否定其價值,這兩個文件是指導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綱領性文件。
接下來我們再看今年4月22日發布在教育部官網的一則新聞——《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首次向全國中小學生發布閱讀指導目錄》。
摘錄其中的前兩段內容如下: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廣大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受教育部委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研製並發布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以下簡稱《指導目錄》)。《指導目錄》旨在引導學生讀好書、讀經典,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提升科學素養,打好中國底色,開闊國際視野,增強綜合素質,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指導目錄》的研製歷時一年,來自國家教材委、有關高校、研究機構和中小學校的110多人的專家團隊,經過基礎研究、專業推薦、深入論證多個環節,根據青少年兒童不同時期的心智發展水平、認知理解能力和閱讀特點,從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圖書中精心遴選出300種圖書。《指導目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努力突出方向性、代表性、適宜性、基礎性、全面性和開放性,力求兼顧多個學科、不同時代、多種文化和世界多個地區。
想要看詳細的內容,可以登錄教育部官網搜索關鍵詞「閱讀指導」,該新聞下面有附件可以下載這個包含300種圖書的指導目錄。教育部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還專門就這個《閱讀指導目錄》有一個答記者問。
因為有了這個目錄,很多上了目錄的書籍,在百度百科中的相關介紹,都發生了變化,特別註明了該書已經被列入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例如:
雖然這些書可能並不是《課程標準》中推薦的書,但這些書是《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上的書,那麼,這些書是不是教育部推薦的書呢?
可能很多人看了以上這些相關信息之後,對這個聲明更迷惑了。教育部到底推薦過還是沒有推薦過呢?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另外一則更為久遠一點的教育部官網上的聲明。
這則發布於2011年3月23日的聲明,與昨天(7月28日)的聲明大同小異,核心內容都是強調不要輕信某些出版社打著教育部旗號進行的關於「推薦書目」「必讀書目」的宣傳操作。
不到十年的時間,教育部針對同一件事情發了兩次聲明,說明什麼問題呢?
至少說明一個問題,上一次的聲明沒管用,現在這個情況有愈演愈烈之勢,所以又再次發聲明。
畢竟全國中小學生有兩三億人,「學生必讀書」或「閱讀推薦書」對出版社而言,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誰都想要多吃幾口。很可能不是一個兩個聲明所能阻止得了的。
當然,對這些政策性很強的文件,作為初中語文一線教師,我沒有這個能力做出深入解讀和分析,畢竟牽扯的因素太多。所以,我只是把這些文件資料找來展示在這裡,具體如何理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認識。
不過,我倒是可以從這則聲明引申開來,從閱讀的角度談談一點兒我的看法。
從宏觀來看,人類歷史上有數量巨大的各類經典著作,這些經典著作成為人類文化的瑰寶,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基石。具體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有很多本國本民族的經典著作,出於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慮,這類著作也會被在各種場合反覆提及,反覆推薦。從這個意義上來來說,有所謂「推薦書目」,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
但是,務必要思考一個問題,所謂「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無論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人類歷史哪怕是本國歷史上有價值的書全部讀完,總要有所取捨,有所選擇。那麼,如何取捨,如何選擇,就是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了。
從中觀來看,具體到教育這個領域,無論是從全國的教育領導部門來說,還是地方的領導部門來說,總是要有一些推進教育的抓手,促進教育的落實。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就是要把某些書籍圈定到考試範圍之中,就像是八股取士圈定「四書五經」作為考試範圍一樣,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會指定某些特定書籍作為考試範圍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所謂「必讀書目」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
但是,務必也要思考一個問題,考試範圍的界定,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總是在相對穩定的狀況下,又不斷地有所調整,有所變動。那麼,今天作為考試範圍的必讀書,如果明天調整出考試範圍,是不是還必讀呢?或者反之,某些非常有價值的書籍,今天沒有圈定在考試範圍之內,於是我們就有充足的理由可以不讀呢?
從微觀來看,具體到每個學生,必然要受到宏觀乃至中觀的影響,會特別關注那些「推薦書目」,甚至不得不因為某些硬性的諸如考試範圍的圈定,不得不去讀某一些自己可能並不喜歡的所謂「必讀書」,這也是現實中最常見的情形。
但是,務必還要思考一個問題,每個人能力不同、興趣不同、個性不同、發展目標不同,還有諸多不同,無法一一羅列。因為這些不同,每個個體千差萬別,必然在閱讀層面,也會千差萬別。
那麼,統一的「一刀切」,按照「推薦」乃至「必讀」來選擇書籍,這個做法合適嗎?更具體一點兒,硬著頭皮為了考試這種實用,在某些在特定階段,把學生能力不及,或者不合胃口的圖書硬塞給他,壞了閱讀的興趣,讓他從此對閱讀敬而遠之,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當我們把這些問題都想清楚之後,其實就不用糾結於是不是教育部推薦的書了,也不用糾結於是不是教育部規定的必讀書了。
關於閱讀,我最想說的是真的沒有所謂「必讀書目」,如果非要說「必讀書」,那麼,可以這樣來理解:必須要讀書,不讀不行。也沒有所謂「指定書目」,如果非要說「指定書」,那麼,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一定要讀書,不讀不行。
讀與不讀是本質的差異,至於讀還是不讀「推薦書目」乃至「必讀書目」中規定的書籍,真的不用過度糾結,那是更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
關於讀書的種種問題,實在太多了,不可能完全在一篇文章中說清楚,我寫過很多篇關於閱讀的文章,更具體的一些問題,可以關注本自媒體的歷史文章,有許多你感覺困惑不解的問題,一定可以找到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