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龍鼓隊參加第三屆北京農業嘉年華演出。
在昌平的西部山區裡,有著一所該區最大的山區寄宿制初中學校。學校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和餐廳;教育服務輻射流村全鎮28村;學校發展承載了昌平西部山區千萬個家庭的「教育夢」。
它就是昌平區流村中學。
培養師生的「四自能力」
「學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初中校,地處山區,學生們的綜合能力、家庭背景差異較大;學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也有待提高。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希望通過培養師生『四自能力』來實現學校的騰飛。」流村中學校長張慶民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師生『四自能力』,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分別不同的『四自能力』。」
據介紹,教師的「四自能力」,指教師實施自我專業提升,促進自我發展,實現自我成長的能力,即「自主學習、自主反省、自主研究、自主創新」的能力;學生的「四自能力」指學生實施自我教育,促進自我發展,實現自我成功的能力,即「生活自理、道德自律、學習自主、身心自健」的能力。
「讓每一位教師都成長
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
為了推進師生「四自能力」的培養,實現學校的「金鳳凰騰飛」,近年來,學校在「讓每一位教師都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辦學理念引領下,通過確立了「教師四自能力培養目標」和「學生四自能力培養目標」兩大目標體系。
開設了多樣化、選擇性的課程,開展了美術、棋類、合唱、花繩、管樂、口琴、壓花、禮儀、書法等一系列校本課程;實施了「以學定教、順學而教、當堂達標」為理念引導的「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課改模式來確保學生學習的持久動力,學有所長;推動了《山區寄宿制初中校學生「四自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每個教師都參與一個小課題研究的方式來分析解決「四自」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整體推進學生「四自能力」培養。形成了以三大任務:「課程建設任務、課堂打造任務、課題研究任務」為驅動的策略推進師生「四自能力」的培養。
同時,學校確立了「專家支持、制度建設、文化營造、平臺搭建」為內容的四項舉措作為「四自能力」培養實施的有力保障。通過專家支持提升教師素養;通過制度建設引導教育學生學會獨立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通過文化營造讓校園每一面牆壁、每一個景點都會「說話」,從而實現環境育人的目的;通過平臺搭建讓師生有機會發展自主能力和展示自主教育成果。
目前,學校推行的「四自教育」已見成效;中考成績優異,位居昌平區中上遊。2014年,在區第三屆「創先杯」課堂教學大賽中,學校教師3人獲一等獎,2人獲二等獎。在區第一屆「聯盟杯」課堂教學大賽中,3人獲一等獎,4人獲二等獎。2015年,在區藝術節中,「龍鼓舞樂」社團獲一等獎;在區運動會中,獲團體第三名;學校被評為「北京市學校文化建設示範校」,並連續兩年被區教委評為一類校。北京晨報記者 李小娟 豐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