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事件讓人越想越後怕。
5月25日,江蘇省,90後女孩琪琪玩蹦床摔成「完全性癱瘓」。
據央視報導,琪琪在當地一家蹦床館玩「人體炸彈」項目時,身體在半空中失去平衡,以後空翻的姿勢、頭朝下猛地摔入球池,胸部以下當即沒有知覺。
衝入球池後,琪琪再無力爬出來。
她回憶說,「人體炸彈」的玩法是,一個人躺在氣墊下方,另一個人從高空蹦向氣墊,將前者彈射進球池。
醫生檢查後發現,琪琪的C6/C7椎體,也就是最靠近肩膀的兩節頸椎骨折了,導致脖子以下喪失所有運動感覺和大小便功能,「手術後,雙手已經能抓東西了,但以後能不能生活自理,還沒有結論」。
緩了好一會,琪琪仍無法動彈,得依靠醫護人員用擔架抬起。
咱們平時睡落枕或手臂脫臼,都疼得喊「救命」,更何況琪琪發生脫位的地方,是最脆弱的頸椎。
光是想像,就令人後頸一涼——
「以前玩蹦床,我竟無數次與危險擦肩而過!」
蹦床,真的如「蹦床公主」何雯娜所說,「太危險」嗎?
蹦床館內潛伏危險,是特例,還是行業的普遍現象?
連奧運蹦床冠軍何雯娜,也公開表示「對蹦床動作很恐懼」。/搜狐體育截圖
日前,新周刊APP記者獨家探訪廣州城中的蹦床館,試著用所見、所感和親身體驗,回答這些問題。
蹦床,正成為新的網紅運動
蹦床,是一項運動員彈跳到空中,並展現雜技技巧的運動,有「空中芭蕾」之稱。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上,蹦床以體操家族一員的身份,被列入比賽項目。
由此可見,蹦床的最初定義,是競技運動。說白了,沒受過訓練的普通人,玩不了。
何況,它還不像桌球、羽毛球等運動,接不住球頂多讓人懊惱一陣子,蹦床時出現失誤、導致受傷,幾乎就是一瞬間的事。
「蹦床運動員要有很好的力量、協調和控制能力,才能在空中維持身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部教授杜長亮表示:「光有安全意識還不夠,身體素質跟不上,風險馬上就會來。」
很多玩家,熱衷於在蹦床上玩出極限運動的味兒。
然而,隨著蹦床運動「網紅化」,被強調的娛樂性,正在分散玩家判斷風險的精力。
常見的蹦床館分為兩類,一類是露天公園裡的兒童蹦床,老少鹹宜,對玩家沒有門檻;另一類是室內蹦床館,對專業性和運動性要求更高。
我們探討的是第二類。
在大眾點評搜索「蹦床館」,北京約50家、上海約30家、廣州約28家、深圳約30家,這還沒算二三線城市的數量。
蹦床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意味著蹦床不再是小眾運動,它正在「刺激感」「極限運動」等概念的包裝下,打破專業性的限制,在年輕人群裡間掀起一股「蹦床熱」。
蹦床館人均價格在90-300元不等,內含各種娛樂設施,更像是一個綜合類極限運動館。
每一項刺激性運動,又被細分成好幾種新玩法。
新周刊APP記者探訪的這家廣州蹦床館,就有蹦床、攀巖、滑梯、鐳射等多個遊戲區域,其中蹦床細分為奧運蹦床、海綿池蹦床等項目。一張大型蹦床可容納12-15人同時彈跳,年輕人成群結隊,在劃分好的區間內跳來跳去、玩遊戲。
據蹦床館負責人介紹,來這裡玩的人大多在17-30歲之間,主要是為社交、團建、鍛鍊身體和尋求刺激,也有由家長帶領、10歲左右的小孩,「一些小孩子經常來玩,到館次數多到我已經能記住他們的模樣」。
「自由蹦床是最受歡迎的項目,玩家只需使出很小的力氣,就能蹦到2米多高,得到一種飛起來的自由感覺,非常解壓。」
一邊運動一邊認識新朋友,確實是雙贏的消遣方式。
此外,從「獨木橋」上跳入海綿池、在斜面蹦床上「飛簷走壁」等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玩法,也吸引了不少玩家。
蹦床擊中了年輕人求新鮮、求刺激的痛點,提供了一種運動與社交結合的新方式,受歡迎是必然的。
但是,蹦床運動披上娛樂外衣,就變安全了嗎?
蹦床館要做的,
不只是拒絕引進高風險項目
「我認為『人體炸彈』這種玩法很危險,不應該出現在市面上。」
聊到蹦床摔致「完全性癱瘓」事件,一位極限運動專業教練,態度堅定地對新周刊APP記者表示:
「這個項目衝勁太大,會『衝亂』原本擺好的姿勢。受過訓練的人倒還好,會下意識收緊身體、增加身體核心力量,以維持平衡;至於沒受過訓練的人,頭部、腳步或是其他部位著地,根本不由自己決定。」
從其他玩家體驗「人體炸彈」視頻中可看到,被彈出的人,臉著地的不在少數。就算沒骨折,撞到眼睛、鼻子之類的也不好吧。/《新聞晨報》「021視頻」截圖
實際上,「人體炸彈」不是第一個連業內人士也認為不妥的蹦床項目,更不是第一個鬧出事的。
2019年7月,山東,一名10歲女童在蹦床期間摔斷右腿,需要植入三顆鋼釘;
2019年8月,湖北,一名23歲女生在蹦床館內玩高空滑梯時,被甩出滑梯,造成右臂肱骨粉碎性骨折;
2019年12月,福建,一名8歲女童在蹦床上多次彈跳後,忽然陷入昏迷、心臟驟停。當晚,醫院給她下了病危通知書。醫生表示,女童可能是因為劇烈跳躍導致脊椎錯位,「醒來後下半身癱瘓的概率很大」。
在半空中,心一慌、四肢一亂,就誰也幫不了你。/圖蟲創意
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2013-2019年間,涉及「蹦床」的侵權損害類民事案件共544起,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19年案件數量相比2018年,增加了59.8%。在這些案件中,受傷部位最多的,分別是眼部、肱骨、胸腰椎和膝蓋。
在一些短視頻中,網友刻意展示各種「看起來很酷」的蹦床玩法,實際上都是很危險的示範。
察覺到蹦床的高風險性,一些蹦床館開始意識地採取措施。
以新周刊APP記者探訪的這家蹦床館為例,進入蹦床館前,要先籤安全協議,包含「不準戴首飾、易碎品進場」「不準在蹦床上懸吊和打鬧」「必須穿防滑襪進場」等禁止事項,以及「心臟病、高血壓患者不能進場」「60歲以上,或體重超200斤的人不建議進場」等玩家限制條件。
場館內有教練以巡邏的方式,觀察玩家的身體狀況、是否在做危險行為,並定期檢查設備。
同時,一個新的項目推向市面前,先由多名教練試玩,如遭到集體反對的「人體炸彈」,在這裡可能就沒機會露面了。
可以看到,館內四周貼滿安全告示和動作示範的牌子。
由此看來,偏大型的蹦床館在保障玩家安全這一塊,會想得更加周到。
但仍沒有到讓人完全放心「蹦躂」的程度,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都是意外的根源——
新周刊APP記者在蹦床館內觀察到,現場工作人員較少,通常一個人得看管幾個遊戲項目。
有些玩家等不到教練,就會自行摸索著玩,可能會因動作不標準等細節,導致摔傷。小孩完全有機會趁著教練注意力分散,跑去玩成人項目,出了意外也不一定能被立刻發現;
館內有兒童區、成人區之分。兒童區的玩法相對簡單、蹦床彈性沒這麼大,但小孩子也可以在成人區穿梭。/攝影:穎寶
斜面蹦床、泡沫池等蹦床項目,看似簡單,實則平衡力較差的玩家,存在扭傷、爬不出池子的可能性;
多人在同一張蹦床上彈跳時,容易因跳動頻次、力度不一致而摔倒,發生踩踏事件;
太多人一起玩,導致運動發揮空間不足,容易摔倒或踩到別人。/圖蟲創意
個別教練為了吸引玩家,會刻意迴避受傷話題。新周刊APP記者在體驗空中滑梯前,曾兩次問指導教練「以前有人玩這個項目受傷嗎」,回答都是「沒有」,但在大眾點評上,就有網友在這家場館的評論區裡表示,自己曾親眼「目睹一個小姐姐頭部直接摔到地上」。
玩家們的反饋,也驗證了以上問題並非猜測。在這家蹦床館主頁裡,不乏「骨折」「擦傷」「磕破皮」「淤青」等評論,其中最嚴重的是「粉碎性骨折」;更有玩家吐槽「場館後勤沒做到位,受傷後沒有得及時治療」。
運動期間,磕磕碰碰很正常,但每一次意外發生後,商家都應該自我反省和完善設備。/大眾點評截圖
蹦床作為一項自帶風險的運動,蹦床館除了拒絕引進「人體炸彈」等高風險項目,還要在專業人員配置、玩家準入門檻、安全標識、醫療設備,甚至蹦床材質、欄杆是否需要包海綿墊等細節上,為玩家考慮。
畢竟,一旦出了意外,無論主要責任在蹦床館,還是在玩家,大家都不好受。
自己的體質如何,
玩家心裡也要有點數
蹦床期間受傷,鍋不能全讓商家背,玩家沒有對身體素質、運動風險作預判,也是意外的導火線。
上文提到,選擇偏大型、有專業教練駐場的蹦床館,只是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聽教練的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有些玩家,特別愛在2米高空中後空翻。」蹦床館工作人員向新周刊APP記者吐槽,「他們對自身能力認知不足,卻硬要炫技,結果就像鯉魚一樣,直挺挺地摔下來。」
像空翻這類高難度動作,只有受過超過2年、持續性的專業訓練,且有酷跑經驗的教練,才有信心做好。
咱們都是普通「青銅」,請別輕易模仿「王者」。
第三步,是正視自己的身體承受能力,看第一眼覺得危險的項目,就別撐面子玩。
「除了孕婦、老人等外型特徵明顯的人群,心臟病、高血壓等患者,工作人員是無法憑肉眼分辨的,只能自己自覺迴避刺激運動。」蹦床教練表示,「還有像心理素質差、骨質疏鬆等人群,明知道自己身體抗壓能力較弱,就請別往危險上湊。」
蹦床,與所有極限運動的邏輯一致,如果害怕,就拒絕它;如果想玩,就享受它,並為自己負責。
曾有玩家在玩極限項目前,就表現出強烈的恐懼情緒,但又不願「半途而廢」、硬著頭皮玩,結果玩到一半忽然後悔、驚慌地揮舞四肢。
結果呢?一方面,讓身體失去平衡、受傷;另一方面,工作人員也很難在遊戲行進過程中給予幫助。
最後,玩蹦床前,一定要先做好熱身,全面伸展肌肉,才能更好地適應運動強度。
高喊「年輕就要躁」前,請先學會自我保護。/圖蟲創意
尋求刺激,是年輕所向。
蹦床逐漸成為大眾化運動,於玩家,於行業,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面對頻頻發生的傷害事故,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事後救援和賠償,更要從蹦床館、玩家兩個源頭進行管理——
蹦床館,要設身處地為玩家著想,每一個細節、項目都要由工作人員提前體驗,把「雷」踩乾淨;
玩家,多為自己著想。那份隱藏在刺激背後的壓力,自己的身體和心理能否承受,還請自行掂量。
採寫/攝影(除署名外)新周刊APP記者 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