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抑或"禮義之邦"考論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15-01-28 13:21:21   

    林存陽

    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文化不僅綿延流長,而且博大深厚,從而以獨樹一幟的鮮明特色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而論其底蘊,禮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內涵,甚至被視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特質或表徵。錢穆先生認為,禮是「整個中國人世界裡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誌著中國的特殊性」「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柳詒徵先生在《國史要義》中也強調:「禮者,吾國數千年全史之核心也……故吾國以禮為核心之史,則凡英雄宗教物質社會依時代之演變者,一切皆有以御之,而歸之於人之理性,非苟然為史已也。」正因為禮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當人們一談到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就會將其與禮緊密聯繫在一起,並由此形成眾所周知的指稱概念——「禮儀之邦」或「禮義之邦」。但問題是,這兩個用語究竟是同一所指,抑或存在差別?其歷史演進脈絡又是怎樣一種情形?諸如此類問題,雖然已經受到關注,但仍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從學術界和社會上關於禮的相關論說來看,雖然「禮儀之邦」「禮義之邦」屢屢呈現,但對兩者的剖判和它們之間的關係,長期以來卻罕見專門辨析,近年來才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江蘇宜興中學的錢秀程先生於2004年發表的《「禮儀之邦」應為「禮義之邦」》(《語文知識》2004年第6期)一文,即使不是最早也是很早注目於此者的文章。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觀點鮮明地強調:用「禮儀之邦」是錯的,應使用「禮義之邦」。在作者看來,「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禮義』作為道德標準,一貫重視制度品節,提倡遵循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推崇為正義而獻身的操守。正因為這樣,中國才被稱為『禮義之邦』。這樣的『禮義之邦』才是值得自豪的,如果僅是注重行禮儀式的『禮儀之邦』,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呢」?此後,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王能憲先生,更連續發表《豈止一字之差——「禮義之邦」考辨》《「禮義之邦」考辨》(見《光明日報》2012年12月17日、《文藝研究》2013年第2期)等文章,對「禮儀之邦」「禮義之邦」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辨析。兩位先生對「禮義之邦」的研究和強調,引人深省。不過,觀諸史料,對於這一問題尚可作進一步釐析。

    歷史悠久的「禮義之邦」

    從有關文獻記載來看,「禮義之邦」的出現,要遠遠早於「禮儀之邦」。唐朝房玄齡等監修的《晉書》記載,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即前秦苻堅建元十九年,苻堅在長安建章宮為率兵出徵西域的呂光送行時說:「西戎荒俗,非禮義之邦。羈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國之威,導以王化之法,勿極武窮兵,過深殘掠。」又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即前秦苻丕太安元年,鎮守博陵的王兗斥責叛投慕容麟的郡功曹張猗說:「卿,秦之人也。吾,卿之君也。起眾應賊,何名實相違之甚……不圖中州禮義之邦,而卿門風若斯。」據此,「禮義之邦」作為一個概念,早在公元383年即已出現;即使保守一點地說,至遲也應在《晉書》成書的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自此以後,「禮義之邦」便頻頻見諸正史、政書、地方志、文集等各種文獻中,直至今日,依然在使用。而其所指,誠如王能憲先生勾勒的,既有稱中國、中華、華夏或中土(中原、中州)者,也有稱齊魯等文明開化之地者,以及其他如浙東浙西等文化繁盛、民風淳厚之地者。其間,「禮義之邦」前還常冠以「文物」「詩書」「衣冠」「冠帶」「名教」「文學」「文章」「文雅」等詞。

    此外,「禮義之邦」有時也用來稱譽朝鮮、安南等地,這顯然與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密切相關。值得一提的是,外國人也有使用這一概念的,如朝鮮通信使成大中在《槎上記·書日本二才子事》(1765年作)中就曾說:「餘至日本,見奇才二人,筑州龜井魯、西京那波師曾也……初見吾輩,傾心結附,願得載歸,一見禮義之邦,死無恨矣。」

    晚出的「禮儀之邦」

    相較於「禮義之邦」,「禮儀之邦」時隔很久才出現。

    明朝人徐學聚編撰的《國朝典匯·朝貢》(問世於明天啟五年,流行的為清初補刻本)中記載:「隆慶元年初,上用鴻臚卿李際春言,四夷貢使俱不得至御前引見。至是,給事中張國彥等奏:『朝鮮屬國,乃冠帶禮儀之邦,與諸夷不同,仍復舊班,以示優禮。』從之。」也就是說,直到1625年「禮儀之邦」始見諸文獻,前面加有「冠帶」二字。遲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禮儀之邦」才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被使用。據1924年修《陸川縣誌》載,陸川知縣應斯鳴在所撰《新建萬壽宮關帝殿合記》中說:「乃邑宰首倡,士民群然響應,爭先捐資,不數月而宮、殿鼎創,豈以務名哉,良由漸摩於德澤,感激於忠貞……推此心以行己接物,則教不肅而成,政不嚴而治,彬彬乎禮儀之邦矣!」不過,根據文意推斷,該詞還僅代指一地。

    直到民國年間,明確以「禮儀之邦」指稱「中國」才逐漸流行起來。如一位署名現世寶的人,於1938年發表了一篇題名為《中國弄堂裡發見(現)禮儀之邦》(《現世報》第6期)的文章。作者開篇即指出:「中國是禮儀之邦,我看了幾十年,也看不出來,直到最近,在一件事情上,被我發見(現)實實在在是禮儀之邦。」此後,董化之在《時與文》1947年第20期上發表了《中國自來是個禮儀之邦》一文。以「禮儀之邦」指稱中國,以及稱中國自來是禮儀之邦,或濫觴於此。

    何以到了20世紀「禮儀之邦」成為中國的指稱詞,並廣為流行,相沿至今,使用頻率遠遠超過「禮義之邦」?這可能與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衰落、受西方文化的衝擊、清王朝的崩潰、新文化運動對傳統的批判等因素有關;或者對絕大部分人來說,並未注意「儀」「義」二字的區別,以至於口耳相傳、混而不察吧。

    歷久彌新:禮之「儀」「義」的糾結

    除了「禮義之邦」「禮儀之邦」,文獻中也經常出現「禮義之鄉」「禮義之國」「禮義之朝」「禮儀之國」等概念。

    據初步翻檢,「禮義之鄉」可能最早見於《史記·三王世家》(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118頁),「禮義之國」可能最早見於《漢書》(《高帝紀》《趙充國辛慶忌傳》,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50、2987頁),而「禮義之朝」可能最早出現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三年(514年)(宋鄭居中等《政和五禮新儀》之《政和御製冠禮》卷5),「禮儀之國」則可能最早見於清人黃遵憲所撰《日本國志·鄰交志上一》。「禮義之鄉」自出現一直沿用到1937年,而「禮義之國」沿用到清季,指稱與「禮義之邦」基本一致;其前也有冠以「忠信」「忠節」「文學」(「禮義之鄉」),或「守節」「詩書」「衣冠」「冠帶」「文章」(「禮義之國」)等詞者;相較而言,「禮義之朝」(除梁武帝外,宋人呂元泰、元人郝經也曾使用)、「禮儀之國」則較為少見。

    傳統中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共同體的需要,禮越來越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其間,既有文獻解說的積澱充盈,也有典章制度的應時製作,更有身體力行的規範引導。在此文化氛圍之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四禮(冠、婚、喪、祭)、五禮(吉、兇、軍、賓、嘉)紛然而起,禮儀、禮制、禮俗競相雜陳,守禮、行禮、變禮與時變化,等等。究其歸趣,清代大儒顧炎武所謂「禮者,本於人心之節文,以為自治治人之具」,可謂一語破的。然而,自先秦以來,關於禮之義與儀的判別,則一直或顯或隱地糾結著人們的思維。

    如公元前537年,魯昭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對此,晉侯以為他「善於禮」。然而,女叔齊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魯昭公不知禮。晉侯問其故,女叔齊回答:「是儀也,不可謂禮。」那麼,什麼是禮呢?他解釋說:「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而反觀魯國現狀,則與禮之要求相去甚遠。所以女叔齊不無遺憾地感慨道:「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又如公元前517年,趙簡子向子大叔問「揖讓周旋之禮」。子大叔回答:「是儀也,非禮也。」趙簡子追問:「何謂禮?」子大叔對道:「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趙簡子感嘆說:「甚哉!禮之大也。」子大叔又回應道:「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大,不亦宜乎!」《禮記》中也強調:「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知其義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天地合,而後萬物興焉。」

    對於禮教大為痛恨的吳虞,通過梳理前人有關的禮論,也曾感慨:「夫談法律者,不貴識其條文,而貴明其所以立法之意;言禮制者,不在辨其儀節,而在知其所以制禮之心。」柳詒徵先生則強調:「以史言史者之未識史原,坐以儀為禮也。僅知儀之為禮,故限於史志之記載典章制度,而若紀表列傳之類不必根於禮經。不知典章制度節文等威繁變之原,皆本於天然之秩敘。」諸如此類的言論,無不表明對禮義重要性的重視。

    當然,由於古今情勢的不同,僅僅強調禮義,也不免產生偏差。對此,集理學之大成的朱熹曾分辯道:「古者禮樂之書具在,人皆識其器數,卻怕他不曉其義,故教之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又曰:『失其義,陳其數者,祝、史之徒也。』今則禮、樂之書皆亡,學者卻但言其義,至以器數則不復曉,蓋失其本矣。」這一認識,可謂通達之論。

    由此觀之,禮義之鄉、禮義之國、禮義之邦、禮義之朝、禮儀之邦、禮儀之國等詞的使用,經歷了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皆為「歷史的存在」,其間的興替,是與時代、時勢、人們的習慣與取捨等密不可分的,並非僅為誤用、濫用的問題。「禮義」與「禮儀」亦非非此即彼的對立物,其關鍵乃在於如何因時因勢把握其間的度。誠如宋儒程頤所強調的:「禮者,理也,文也。理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理文若二,而一道也。文過則奢,實過則儉。奢自文至,儉自實生,形影之類也。」總之,「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而禮在傳統社會發展中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它在今天還有沒有價值?禮的內涵和實質又是什麼?怎樣才能把握禮的內在意義與外在表現的度?凡此種種,皆是歷久而彌新的話題,需予以認真地反思和探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李然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

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

 

相關焦點

  • 「禮儀之邦」還是「禮義之邦」?
    (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禮儀之邦VS禮義之邦》)當凸顯立國的核心價值時,我們使用「禮義之邦」或「仁義之國」,當我們盛讚中國禮儀之大或有感於當下禮儀缺失時,我們使用「禮儀之邦」。近來頻有論者以為「禮儀之邦」系「禮義之邦」之「誤」,應當廢止。
  • 「禮儀之邦」應該是「禮義之邦」
    到電腦搜尋引擎上查「禮義之邦」,跳出一行字,你要找的是不是「禮儀之邦」?這個檢索項下面,大概有幾十萬條結果,其中還有很多是「禮儀之邦」混雜在裡頭。可是當輸入「禮儀之邦」這四個字,就有幾百萬個結果。語言學上有一個現象,叫做「積非成是」,指的是長期形成的語言錯誤,最後卻被當作正確的。
  • 王蒙:中國是"禮義之邦" 而非"禮儀之邦"
    王蒙:中國是"禮義之邦" 而非"禮儀之邦"     6月17中新社發 李春竹 攝   中新網滕州6與17日電 (黃品璇)中國是「禮義之邦」,禮不是指講禮貌,而是指講尊卑長幼的秩序,社會是有秩序的社會;義不當義氣講,是當道義講。但是現在有很多地方都用錯,使用「禮儀之邦」。
  • 《五禮通考》:一份禮儀之邦的文獻證明
    中華書局近日出版的整理本《五禮通考》(資料圖片)「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先期,皇帝散齋四日,致齋三日。「都說中國是禮儀之邦,有著幾千年的禮樂文明,我們拿什麼來證明呢?《五禮通考》就是一份文獻證明。」方向東說。為何清代的《五禮通考》到今天才出點校本「難」——在記者向多位文史學者提出「為何清代的《五禮通考》到今天才出點校本」這個問題後,學者們都認為禮學古籍整理研究頗有難度。「禮,一直在經部裡是最難的。」
  • 古代中國為什麼能夠自稱「禮儀之邦」?他的準確含義是什麼?
    所謂的禮儀之邦,並不是說一個國家在政治和制度上多麼富有德性,而是說,他有一套強有力的合法性機制,可以對政治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好壞優劣進行判定。禮儀之邦和現今自由民主之類的稱謂沒什麼不同,本質上都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概念。
  • 「禮儀之邦」的文明曙光
    就在渭河北岸,禮儀之邦的文明之光璀璨綻放,周文化照亮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道路。周公、周原與周禮,為中華文明鐫刻下留存至今的印記,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周公 「元聖」流芳千百年走進岐山縣的周公廟,古樸之風撲面而來。
  • 張錦池:《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考論》後記
    隨著自己步入古稀之年,我隨之也就逐漸產生了一個念頭:不如將這些文稿擴而充之,結集成冊,使之成為與《西遊記考論》、《紅樓夢考論》相併駕之作。還需說明的是:本編主要是以《三國志通俗演義》(即嘉靖本《三國演義》)為底本撰寫而成的,故將編名定為《三國演義考論》,以與拙編《紅樓夢考論》、《西遊記考論》、《水滸傳考論》相併列。
  • 「不學禮無以立」 別讓禮儀之邦蒙羞
    原標題:別讓禮儀之邦蒙羞(金臺論道)   孔子學院正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目光,中國電影、音樂、舞蹈、雜技正紛紛登上國際舞臺。中國文化走出去,體現的是國家軟實力,展現的是民族當今的文明風貌。我們是文明古國,我們是禮儀之邦,這曾經是我們引以為豪的話語,今天,當我們的文化以新的姿態走出去的時候,我們自身的儀表也同樣是其中重要的內容。   我們自己就承載著文明, 別讓我們的文化蒙羞!無論走到哪裡,這都應該牢記於心。
  • 別再誤解「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含義了!
    不少人嘆息:作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國民怎麼會有這樣的表現?真是丟臉丟到家了。大凡發出如此感慨的人基本都沒有弄清「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含義。其實,這兒的「文明」也好,「禮儀」也罷,它們的含義和我們日常理解的文明禮貌、修養禮節一毛錢關係也沒有。讀了初中的人都知道歷史書上的一個說法:當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後,人類的文明時代就開始了。
  • 「責善則離」抑或「易子而教」?
    「責善則離」抑或「易子而教」?「不責善」有一定的界限,並非針對世間一切父子泛言,可能僅是孟子針對「不肖子」及夏、商、周三代特定情形的「有為之論」。所謂「易子而教」,並非指「不諫不教」,未必導致「疏遠其子」,父子有親、父子天合的倫常觀念,依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象徵主義抑或符號主義
    象徵主義抑或符號主義 2016年05月17日 10: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居飛 字號 內容摘要:弗洛伊德並未走向一種絕對的個體主義。
  • 歌詞超美的古風歌曲,《禮儀之邦》上榜,網友:第二首太心酸
    歌詞超美的古風歌曲,《禮儀之邦》上榜,網友:第二首太心酸一首好的古風歌曲如果只是曲美是不夠的,歌詞也要精良才能促成一首完美的歌曲,所以歌詞對於一首歌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今天推薦的就是那些歌詞美到爆的古風歌曲。
  • 張林傑丨經學大師廖平自題楹聯考論
    經學大師廖平自題楹聯考論
  • 逯銘昕:《宋代傷寒學術與文獻考論》出版
  • 禮儀之邦,大國醬香!中國醬酒代表作品,國誼樓1959復興上市!
    禮儀之邦,大國醬香!國誼樓1959復興上市1959建國十年,正值大力發展生產的時期,與外國建交勢在必行,為了外事的需要,建國誼樓,承接重大外交活動接待,見證著禮儀之邦的大國外交風採。為"致敬六十載 啟航新時代",國誼精神與貴州茅酒產區三大儲酒基地五星集團融合,一個是邦交禮儀接待的擔當者,一個是民族瑰寶的傳承者,國誼邦交禮儀接待文化與茅臺醬酒文化都展現著莊重、威嚴、寧靜、雅致的氛圍。
  • 禮儀之邦!
    自周公旦制禮作樂,肇基西周皇皇禮樂文明之後,中國遂以禮儀之邦的形象屹立於天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呈示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文化魅力,引領風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宋襄公在泓水之戰後發表的高論,「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等等,均屬於軍禮所要求做到的準則;《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可見其之蔚為大觀。第三,繼承性。禮制文化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個漫長悠久的發展過程。
  • 考cfa有用嗎?為什麼會出現cfa無用論?
    考CFA真的無用嗎?   最近的很多人諮詢我,CFA證書到底有沒有用?其實這個問題,在每年的CFA考試過後,都要解釋很多遍。
  • 英語無用論,你的眼界決定你的未來
    到了高中它總分150,在大學你最起碼也得考過CET4,研究生考試英語滿分100分,考美國大學本科怎麼也要100分以上吧。換句話說:英語一定程度上決定你的學術生涯能夠到達什麼樣的高度。但即便這樣,放棄英語的人大有人在。不知道曾經的「愛國人士」,現在是不是還有著消滅英語的夢想。英語無用論一直都有很多人說英語「無用」,給自己那拉跨的英語成績找藉口。
  • 德國姑娘:看不懂中國,經常給別人夾菜,還自稱是禮儀之邦?
    但就有一位德國姑娘評價中國說:看不懂中國,經常給別人夾菜,還自稱是禮儀之邦?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德國姑娘如此評價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位德國姑娘在來到中國後,發現中國有一種讓他無法理解的習慣,那就是經常會給別人夾菜。德國姑娘發現在中方的家庭中,經常會有老一輩給年輕人夾菜吃,這讓她感到十分無法理解,才會如此評價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