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儀之邦」還是「禮義之邦」?
(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禮儀之邦VS禮義之邦》)當凸顯立國的核心價值時,我們使用「禮義之邦」或「仁義之國」,當我們盛讚中國禮儀之大或有感於當下禮儀缺失時,我們使用「禮儀之邦」。近來頻有論者以為「禮儀之邦」系「禮義之邦」之「誤」,應當廢止。
-
「禮儀之邦」應該是「禮義之邦」
到電腦搜尋引擎上查「禮義之邦」,跳出一行字,你要找的是不是「禮儀之邦」?這個檢索項下面,大概有幾十萬條結果,其中還有很多是「禮儀之邦」混雜在裡頭。可是當輸入「禮儀之邦」這四個字,就有幾百萬個結果。語言學上有一個現象,叫做「積非成是」,指的是長期形成的語言錯誤,最後卻被當作正確的。
-
王蒙:中國是"禮義之邦" 而非"禮儀之邦"
王蒙:中國是"禮義之邦" 而非"禮儀之邦" 6月17中新社發 李春竹 攝 中新網滕州6與17日電 (黃品璇)中國是「禮義之邦」,禮不是指講禮貌,而是指講尊卑長幼的秩序,社會是有秩序的社會;義不當義氣講,是當道義講。但是現在有很多地方都用錯,使用「禮儀之邦」。
-
《五禮通考》:一份禮儀之邦的文獻證明
中華書局近日出版的整理本《五禮通考》(資料圖片)「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先期,皇帝散齋四日,致齋三日。「都說中國是禮儀之邦,有著幾千年的禮樂文明,我們拿什麼來證明呢?《五禮通考》就是一份文獻證明。」方向東說。為何清代的《五禮通考》到今天才出點校本「難」——在記者向多位文史學者提出「為何清代的《五禮通考》到今天才出點校本」這個問題後,學者們都認為禮學古籍整理研究頗有難度。「禮,一直在經部裡是最難的。」
-
古代中國為什麼能夠自稱「禮儀之邦」?他的準確含義是什麼?
所謂的禮儀之邦,並不是說一個國家在政治和制度上多麼富有德性,而是說,他有一套強有力的合法性機制,可以對政治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好壞優劣進行判定。禮儀之邦和現今自由民主之類的稱謂沒什麼不同,本質上都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概念。
-
「禮儀之邦」的文明曙光
就在渭河北岸,禮儀之邦的文明之光璀璨綻放,周文化照亮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道路。周公、周原與周禮,為中華文明鐫刻下留存至今的印記,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周公 「元聖」流芳千百年走進岐山縣的周公廟,古樸之風撲面而來。
-
張錦池:《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考論》後記
隨著自己步入古稀之年,我隨之也就逐漸產生了一個念頭:不如將這些文稿擴而充之,結集成冊,使之成為與《西遊記考論》、《紅樓夢考論》相併駕之作。還需說明的是:本編主要是以《三國志通俗演義》(即嘉靖本《三國演義》)為底本撰寫而成的,故將編名定為《三國演義考論》,以與拙編《紅樓夢考論》、《西遊記考論》、《水滸傳考論》相併列。
-
「不學禮無以立」 別讓禮儀之邦蒙羞
原標題:別讓禮儀之邦蒙羞(金臺論道) 孔子學院正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目光,中國電影、音樂、舞蹈、雜技正紛紛登上國際舞臺。中國文化走出去,體現的是國家軟實力,展現的是民族當今的文明風貌。我們是文明古國,我們是禮儀之邦,這曾經是我們引以為豪的話語,今天,當我們的文化以新的姿態走出去的時候,我們自身的儀表也同樣是其中重要的內容。 我們自己就承載著文明, 別讓我們的文化蒙羞!無論走到哪裡,這都應該牢記於心。
-
別再誤解「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含義了!
不少人嘆息:作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國民怎麼會有這樣的表現?真是丟臉丟到家了。大凡發出如此感慨的人基本都沒有弄清「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含義。其實,這兒的「文明」也好,「禮儀」也罷,它們的含義和我們日常理解的文明禮貌、修養禮節一毛錢關係也沒有。讀了初中的人都知道歷史書上的一個說法:當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後,人類的文明時代就開始了。
-
「責善則離」抑或「易子而教」?
「責善則離」抑或「易子而教」?「不責善」有一定的界限,並非針對世間一切父子泛言,可能僅是孟子針對「不肖子」及夏、商、周三代特定情形的「有為之論」。所謂「易子而教」,並非指「不諫不教」,未必導致「疏遠其子」,父子有親、父子天合的倫常觀念,依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象徵主義抑或符號主義
象徵主義抑或符號主義 2016年05月17日 10: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居飛 字號 內容摘要:弗洛伊德並未走向一種絕對的個體主義。
-
歌詞超美的古風歌曲,《禮儀之邦》上榜,網友:第二首太心酸
歌詞超美的古風歌曲,《禮儀之邦》上榜,網友:第二首太心酸一首好的古風歌曲如果只是曲美是不夠的,歌詞也要精良才能促成一首完美的歌曲,所以歌詞對於一首歌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今天推薦的就是那些歌詞美到爆的古風歌曲。
-
張林傑丨經學大師廖平自題楹聯考論
經學大師廖平自題楹聯考論
-
逯銘昕:《宋代傷寒學術與文獻考論》出版
-
禮儀之邦,大國醬香!中國醬酒代表作品,國誼樓1959復興上市!
禮儀之邦,大國醬香!國誼樓1959復興上市1959建國十年,正值大力發展生產的時期,與外國建交勢在必行,為了外事的需要,建國誼樓,承接重大外交活動接待,見證著禮儀之邦的大國外交風採。為"致敬六十載 啟航新時代",國誼精神與貴州茅酒產區三大儲酒基地五星集團融合,一個是邦交禮儀接待的擔當者,一個是民族瑰寶的傳承者,國誼邦交禮儀接待文化與茅臺醬酒文化都展現著莊重、威嚴、寧靜、雅致的氛圍。
-
禮儀之邦!
自周公旦制禮作樂,肇基西周皇皇禮樂文明之後,中國遂以禮儀之邦的形象屹立於天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呈示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文化魅力,引領風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宋襄公在泓水之戰後發表的高論,「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等等,均屬於軍禮所要求做到的準則;《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可見其之蔚為大觀。第三,繼承性。禮制文化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個漫長悠久的發展過程。
-
考cfa有用嗎?為什麼會出現cfa無用論?
考CFA真的無用嗎? 最近的很多人諮詢我,CFA證書到底有沒有用?其實這個問題,在每年的CFA考試過後,都要解釋很多遍。
-
英語無用論,你的眼界決定你的未來
到了高中它總分150,在大學你最起碼也得考過CET4,研究生考試英語滿分100分,考美國大學本科怎麼也要100分以上吧。換句話說:英語一定程度上決定你的學術生涯能夠到達什麼樣的高度。但即便這樣,放棄英語的人大有人在。不知道曾經的「愛國人士」,現在是不是還有著消滅英語的夢想。英語無用論一直都有很多人說英語「無用」,給自己那拉跨的英語成績找藉口。
-
德國姑娘:看不懂中國,經常給別人夾菜,還自稱是禮儀之邦?
但就有一位德國姑娘評價中國說:看不懂中國,經常給別人夾菜,還自稱是禮儀之邦?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德國姑娘如此評價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位德國姑娘在來到中國後,發現中國有一種讓他無法理解的習慣,那就是經常會給別人夾菜。德國姑娘發現在中方的家庭中,經常會有老一輩給年輕人夾菜吃,這讓她感到十分無法理解,才會如此評價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