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編譯出版社
年度好書
《21世紀生態經濟學》
《顧準追思錄》
《涅槃與再生:在多元重構中復興》
《重思國家》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
《精神病理學與政治》
《鳥道:周夢蝶世紀詩選》
《外面的風很冷:向明世紀詩選》
《甘特的冬天》
《卡夫卡全集》(插圖本)
「好書不一定是熱門書。許多冷門書或許才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好書。而且,現時冷門、少人關注,也不一定說明將來沒有更多人關注。其實編譯版圖書中的大部分,都是容易被讀書界忽略的冷門著作。因此,我就將個人推薦的目光更多放到了一些現時還少人關注的書上了。
——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
原作名: 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
作者: [美]赫爾曼·E.達利(Herman E. Daly) / [美]小約翰·B.柯布(John B. Cobb,Jr.)
譯者: 王俊 / 韓冬筠
出版年: 2015-5-31
推薦理由:後現代理論的巔峰之作,由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達利和美國後現代哲學大師柯布共同創作。後者則是大名鼎鼎的懷特海的思想傳人。本書顛覆性地挑戰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和核心理念。該書曾經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大獎。
簡介|現代經濟學認為,自然是無生命的資源,自然只有能納入經濟系統的部分才有價值,自然的價值也就是其經濟價值。與作為被支配的客體的自然相對,作為支配者的人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基於這種自然假設和人性假設,現代經濟學只關注經濟效率、資源配置和利潤,其目的就是追求經濟無限增長和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滿足。這種經濟既違背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規律,又未能真正轉化為人民共同的真實福利,是導致現代性的全面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和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
《21世紀生態經濟學》顛覆性地挑戰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和核心理念,並提出了一系列新經濟觀點和政策。
作者|赫爾曼·E.達利(Herman E. Daly),美國著名的生態經濟學家,國際生態經濟學學會的主要創建者之一,《生態經濟學》(Ecological Economics)雜誌的聯合創始人和副主編。1988—1994年,擔任世界銀行環境部高級經濟學家,現為馬裡蘭大學公共事務學院資深研究員,被譽為「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的當代100位有遠見的思想家之一」。圍繞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他出版了一系列學術名著,代表作除了《21世紀生態經濟學》之外,還包括《走向穩態經濟》(Toward a Steady-State Economy,1973),《穩態經濟學》(Steady-State Economics,1977,1991),《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Valuing the Earth: Economics,Ecology,Ethics,1993),《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6)等。
——【顧準百年紀念版】
作者: 羅銀勝 編
出版年: 2015-8
推薦理由:當下中國改革艱難闖關,更讓我們懷念「為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挽回顏面」的思想家顧準先生。在紀念先生百年誕辰之際,《顧準追思錄【顧準百年紀念版】》。堪稱顧準思想評論的集大成之作。書中所收文章的作者,既有政府官員,也有理論界的名儒宿彥,亦有與顧準先生共事多年的戰友,以及來自顧準先生母校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的研究者,如陳敏之、王元化、李慎之、王蒙、吳敬璉、周瑞金、張曙光、俞可平、錢理群、周其仁、柴靜等。本書的出版對於研究中國當代思想史特別是傑出思想家顧準帶來極大的便利。著名作家王蒙、著名政論家「皇甫平」欣然為本書題寫書名並撰文推薦!
簡介|顧準(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3日),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思想家、經濟學家、會計學家、歷史學家,提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人。他對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哲學、政治、經濟的探索,均具有裡程碑式的貢獻,做到了究天人之際、明內外之勢、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顧準追思錄》【顧準百年紀念版】堪稱顧準思想評論的集大成之作,分量頗重,意義深遠。書中所收文章的作者,既有政府官員,也有理論界的名儒宿彥,亦有與顧準先生共事多年的戰友,以及來自顧準先生母校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的研究者,如陳敏之、王元化、李慎之、王蒙、吳敬璉、周瑞金、張曙光、俞可平、錢理群、周其仁、柴靜等。本書的出版對於研究中國當代思想史特別是傑出思想家顧準帶來極大的便利。
謹以此書作為心香一瓣,紀念顧準先生的百年華誕。
作者|羅銀勝(1962—),資深傳記作家、著名學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1984年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畢業,曾任職於上海市人民政府,現在任教於顧準先生生前工作過的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從事顧準研究逾30年,著有《顧準傳》、《顧準的最後25年》、《顧準畫傳》、《顧準評傳》,編有《顧準:民主與「終極目的」》、《顧準文集》[珍藏增訂本]和《顧準再思錄》。同時,涉足中國現代文化名人的傳記創作,著有《楊絳傳》、《喬冠華全傳》、《潘序倫傳》、《王元化和他的朋友們》、《紅色名媛章含之》、《周揚傳》和《賈樟柯傳》等。
——在多元重構中復興
作者: 樂黛雲
出版年: 2015-3
推薦理由:樂黛雲教授的學術思想精粹集於本書。書中她明確反對「歐洲中心論之後是中國中心論」的說法,也懷疑「21世紀是中國人世紀」的說辭。她認為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基因,認真吸取其他民族文化優秀成果,努力尋求不同文化中具有的普遍價值,和全世界民族一起共鑄人類精神新世界。
簡介|《涅槃與再生:在多元重構中復興》為樂黛雲先生21世紀以來學術論文的自選集,取名「涅槃與再生」,既對自己60餘年的學術生涯作一總結,同時亦蘊含著對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華民族在多元文明的交匯與震蕩中走出過去的思想樊籠,從而在繼承先民豐厚遺產的基礎上創建新世紀所要求的新人文精神,實現民族文化的自覺與復興所寄予的美好祈願。
全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全球化背景下國人所面對的多元文明的衝突與共存,探討在美國夢、歐洲夢與中國夢必然發生碰撞的情勢下所應持有的態度與策略,從而為自身發展提供一個嶄新的、開放性的時間經驗與歷史經驗。第二部分是著者對在當下世界日益產生深廣影響的建構性後現代思潮與文化軟實力的思考,認為只有承認和尊重差別,並由此達成多元文明的共生共存,才是未來人類世界的發展之路。第三部分反思中華文明尤其是儒家學說所包含的民族智慧與特性,認為若能將這一有益的思想資源發揚光大,便可為當今世界提供有益的借鑑;而不應以所謂東方中心論對抗西方中心論。第四部分回顧一百餘年來法國、美國等主要學術流派的演變與遞嬗,認為中國學人近年在這一學科已嶄露頭角,並為世界比較文學的發展作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
作者|樂黛雲(1931年1月-),貴州人,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英語四會,俄語可閱讀。現任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外國語大學顧問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大學兼任教授。1990 年獲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全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1984-1998)、深圳大學中文系主任(1984-1989) 。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1990-1997)。
作者: 許章潤 主編
出版年: 2015-11-15
推薦理由:本書系中央編譯出版社「1062學人文叢」之一。由知名法學專家、清華大學許章潤教授主編。在本書12位法學、政治學、哲學和文化學學者從文化、政治、法律、歷史和哲學多維學術視角,探討「國家」這一政治實體的本質屬性特點。特別是對於現代民族國家的危機與轉型進行了理性剖析,同時對於中國現代國家建構的實現目標也給予了美好期許。
簡介|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和兩個附錄。
第一編理述現代國家的歷史脈絡與法政蘊含,辨析國家治理和文化政治的現代意義,以及人民主權與民族主權的牽連糾結。在此,究竟是何種耦合機制,使古老的民族意識在現代水平上被政治性地徵引與開掘,繼而跟領土型國家緊密連鎖在一起,逐步演化成了現代國家認同的主流範式,如何在國際政治意義上實現領土和治權統一的國家,從而,在政治發展意義上確立法治和民主問責制度的國家建制,既為與會諸君的基本問題意識,也是當下省思「中國問題」時不可迴避的基本問題。第二編著意於分析現代中國的國家建構,在理述現代中國的合法性、制度合理性及其政策允當性等國家想像及其迭次轉型之際,探討公民模式的建國方案,以及古典中國的國家觀及其現代意義,特別注重分析其遭遇的問題,於還原其基本歷史中追溯其經驗教訓。第三編講述現代中國建構的精神歷程,既涉及儒教復興與中國的國家建構的內在義理結構,也包括國家問題在自由主義思想脈絡中的「隱」「顯」兩面,以及諸如傅斯年的公共空間與思想抉擇與「後學衡時期」的國家觀念等個案研究。
此外,兩份附錄,分別載述了本次會議的現場討論和《重思胡適》首發沙龍的現場討論與問答,一併收入,以饗讀者。
作者|許章潤,男,1962年10月出生於安徽廬江縣。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西方法哲學、憲政理論和儒家人文主義與法學等,系新時期古典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坐待天明》。許章潤座右銘是: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寬其程限,緊著工夫。
——比較的視野
原作名: Governance and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作者: 俞可平 / 〔德〕託馬斯•海貝勒 / 〔德〕安曉波 主編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年: 2015-9
推薦理由:真正從學術角度來理性、深入分析和探討中國共產黨治理能力與變革邏輯的論著,在出版界顯然廖若星辰,如稀有植物。而由著名政治學者俞可平教授與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託馬斯•海貝勒教授聯合主編的《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則是這一領域傑出論著。
簡介|《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源於2014年由中共中央編譯局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中心和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聯合主辦、南昌大學承辦的「國際視野下中國共產黨的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從來自中國、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所提交的高質量學術文章中精選出14篇文章結集而成,其中中國學者6篇、國外學者8篇。全書主題集中,視野廣闊,輯成「中國共產黨與意識形態變遷」、「地方政府與中國發展」、「社會治理與政治參與」三大部分,主要內容涉及黨與國家、國家與社會、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國共產黨的結構、功能和治理能力,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穩定、政府創新、社會治理和城市化進程,對於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自身的變革邏輯和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規律具有重要價值。
欲了解當代世界,就要了解當代中國;欲了解當代中國,就要了解當今的中國共產黨。這本《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就是一本集中分析中共自身的治理能力與中國的政治發展的編著。……內容不僅涉及到了黨與國家的關係、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還涉及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結構 、功能、合法性、適應性、治理能力、執政方式和領導體制,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穩定、政府創新、社會治理、基層治理、公共服務和城市化進程。……我認為,敢於對中國研究中的流行理論和範式提出挑戰,並且提出新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視角,是本書的最大特色。
——俞可平
「西方」學術界關注的問題是哪種體系是「最好的」體系,強調的是法律和權利的重要引導作用。而在傳統中國政治哲學中,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實現「治」,避免「亂」。……相反,我們的看法是,政治學顯然還沒有發展起合適的工具和範疇,可以對像中國這樣的威權政治體制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穩定進行更細緻的分類。……在這種背景下,更為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21世紀中國政治適應性和創造性的前提條件、限度與潛能。本書收錄的文章對於這場複雜進程中的相關面向進行了寬泛的討論,為我們理解中國政治體系過去的適應歷程提供了論證,同時也使得我們更加清楚它在未來所面臨的挑戰。
——〔德〕託馬斯•海貝勒 〔德〕安曉波
作者|俞可平,著名學者,政治學家,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哲學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因倡導「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創新」、「動態穩定」、「協商民主」而廣受關注。2006年因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轟動,2008年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30名社會人物」,2011年被美國《外交事務》雜誌評選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家」,主要研究領域:政治哲學、中國政治、比較政治、治理與善治、全球化、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
﹝德﹞託馬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政治科學與東亞研究資深教授。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研究中國問題,並曾於70年代末在中國工作,先後圍繞個體經濟部門、農村城市化、民營企業家、知識分子在決策中的作用、少數民族企業家、城鄉居民政治參與、環境治理、地方官員、政府與民營企業家關係等問題在中國進行實地調查,並用德語、英語、漢語發表了40多部著作。
﹝德﹞安曉波(Björn Alpermann):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中國地方政治、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的社會分層和政治文化。
作者: [美]哈羅德·D.拉斯韋爾(Harold Dwight Lasswell)
譯者: 魏萬磊
出版年: 2015-2
推薦理由:本書系被譽為美國政治心理學的「開山鼻祖」的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哈羅德·D.拉斯韋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較早地把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法引入政治學研究。他於1930年代著述《精神病理學與政治》一書,深入研究了政治人格的形成,特別是對政治煽動者的人格闡釋極有見地,對於我們理解把握當代政治與政治家的類型不乏借鑑意義。
簡介|初版於1930年的這本書,是理解當前公眾人物人格的經典性作品。拉斯韋爾把臨床心理學中的一系列概念,開創性、前瞻性地應用到諸如希特勒、尼克森等政治人物、商業大腕甚至高級神職人員的心理研究中。《精神病理學與政治》分為諸如政治類型的標準、人格發展理論等13篇,詳細深入地探討了精神病理學與政治的諸多關係,並嘗試以之解構政治、商業和宗教人物的心理。
作者|哈羅德·D.拉斯韋爾(Harold Dwight Lasswell ,1902-1978),美國政治學家,美國行為主義政治學的創始人之一,1952年任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1954年任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1955年當選美國政治學會會長。他較早地把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法引入政治學研究,「對權力關係以及人物與政治的關係有創新研究,並對當代的行為政治科學有重要貢獻」,被譽為美國政治心理學的「開山鼻祖」。著有《精神病理學與政治》(1930)、《政治學:誰得到什麼?什麼時候和如何得到?》(1936)、《權力與人格》(1948)、《傳播的結構和功能》(1948)、《我們時代的世界革命》(1951)等多部經典作品。
推薦理由:本書為臺灣著名詩人、「孤獨國王」周夢蝶的詩選集,收錄詩人自一九五九年到二○○○年間創作的部分詩歌共五十篇,系全球華語世界首部簡體版周夢蝶詩集。周詩融合儒、釋、道哲學,兼攝中外宗教,冶為一爐。其詩禪合一,直追王維;其以詩為生命的存在方式,「苦吟」為詩之態度,堪比孟郊、賈島。
簡介|詩人周夢蝶,一道讓人難以忘懷的文學風景。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在大陸熱映,其中《化城再來人》講述的就是周夢蝶的故事。
他以詩為生命的存在方式,其淡泊世情、孤峭卓絕,巍然如一座山峰。
周夢蝶,詩與人一樣孤寂冷落,「交融著火的悽哀與雪的悽寒」(葉嘉瑩語)。
五十首絕美詩篇,宛如雨珠雪花飛舞;
二十幅珍貴照片,展現詩人仙風道骨;
生前好友深情追憶,生死訣別令人動容。
作者|周夢蝶,本名周起述,河南省淅川縣人,一九二○年十二月三十日生,卒於二○一四年五月一日。父早喪,家貧,仰母十指為活。宛西鄉村師範肄業,一九四七年參加青年軍,次年隨軍隊來臺。一九六五年自軍中退伍,做過書店店員、小學教員等工作。一九五九年起在臺北武昌街擺書攤維生,專賣詩集和純度極高的文學作品,吸引當時許多響往文學的青年男女,使武昌街頭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北重要的文化街景之一,直到一九八○年因胃疾而結束。他曾參加《藍星》詩社,詩作之外,曾為《聯合報》副刊撰寫專欄「風耳樓尺牘」。早年著有詩集《孤獨國》和《還魂草》。平時惜墨如金,三十七年後始出版詩集《約會》、《十三朵白菊花》以及《周夢蝶詩文集》、《有一種鳥或人》。作品曾獲第二屆《中央日報》文學獎成就特別獎及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獎等臺灣重要文學獎項。
——向明世紀詩選
作者: 向明
出版年: 2015-1
推薦理由:本書系在華語詩壇有著重要影響的、臺灣著名詩人向明先生的詩歌合集。儘管作者已經年至耄耋,但仍然具有年輕人般的創作衝動。由於其長期堅持「生活入詩」的創作理念,使得其詩歌美學充滿了儒家生活的氣息,在華語詩壇獨樹一幟。因此本書的文學欣賞價值與傳播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簡介|本書為臺灣著名詩人向明的詩選集,收錄詩人自一九五四年到二○一四年間創作的部分詩歌共七十餘篇,時間跨度達整整一個甲子。
人稱「詩壇儒者」的向明,有著「向晚愈明」的美譽,即人越老,詩寫得越好。其詩風平實衝淡、穩健親切,語言節制而乾淨,語境透明晶亮,「宛如陽光顆粒似的發光」(綠原語)。沒有華麗的外衣,沒有絢爛的文字,卻樸素而不單調,含蓄而不晦澀,於細膩中見真情,將尋常化為絕妙。
本書附錄部分收入兩岸文化界人士書寫向明其人其詩的文章數篇,讓人對這位老而彌堅的詩人的生活得以一窺。另附有彩色插頁,有的照片系獨家發表,首次面世。布面燙藍的裝幀精緻典雅,高貴大方,是文學愛好者、藝術收藏者不可錯過的珍品。
作者|向明本名董平,一九二八年生,湖南長沙人。軍事學校畢業,臺灣藍星詩社資深成員,曾任《藍星詩刊》主編、《中華日報》副刊編輯、《臺灣詩學季刊》社社長、年度詩選主編、新詩學會理事、國際華文詩人筆會主席團委員。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文協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詩魂金獎、一九九○年大陸全國報紙副刊好作品評比一等獎,被世界藝術與文化學院於一九八八年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作品被選入國內各大詩選、英法文現代詩選、日文華麗島詩選、亞洲現代詩集等,以及英、德、荷文版臺灣詩畫專輯,日文世界現代文庫。除寫詩外,還是報紙專欄作家,評論及散文常散見於兩岸報刊。出版有詩集十五種、詩話集七種、自選集兩種、童話集三冊、散文兩冊,編選詩集五種。
作者: [巴拉圭] 胡安·曼努埃爾·馬科斯
譯者: 尹承東 / 王小翠
出版年: 2015-6-1
推薦理由:《甘特的冬天》當之無愧地被人們視作拉丁美洲「爆炸後」文學的典範之作。小說以上世紀70年代巴拉圭斯特羅斯納的獨裁統治為背景,講述與巴拉圭毗鄰的阿根廷科連特斯市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之間的悲歡離合。有懸疑,有愛情,有政治。
簡介|《甘特的冬天》,巴拉圭著名小說家、詩人、學者胡安.曼努埃爾.馬科斯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當今風靡世界文壇的又一文學經典,目前已被翻譯為二十餘種語言。該書的漢譯文本由中央編譯局資深翻譯家、拉美文學研究會會長尹承東先生親自操刀,翻譯二、三兩卷,第一卷由其門下高足王小翠譯出。馬科斯為拉美文學"爆炸後"的代表人物,是繼加西亞.馬爾克斯之後的又一世界級文學大師,其小說創作秉承魔幻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手法多樣,尤其注重借鑑意識流手法和巴赫金的多聲部對話理論,從而吸引了當代世界眾多先鋒作家的目光。
本書以上世紀70年代巴拉圭斯特羅斯納軍政府的獨裁統治為背景,講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之間的悲歡離合。身為律師的投機分子巴裡斯託.基羅加通過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奈何其妻卻身患怪病,時常瘋癲;
父親的專斷助長了女兒貝羅尼卡的叛逆性格,勇於追求自由戀愛的她甚至與生性靦腆的弟弟阿爾貝託墜入愛河;年少的阿爾貝託在姐姐的鼓動下最終加入了反叛的行列。軍中按摩師索萊達是貝羅尼卡的好友,在與姐弟倆的相處中對阿爾貝託暗生情素,後瘋狂相戀。世行總裁胡安.甘特在政治上為極端保守分子,他與具有進步思想的拉丁語教師艾莉莎婚後定居於美國華盛頓,其平靜的生活因來自大陸南端的噩耗所打破一一侄女索萊達正面臨謀殺指控,被害者竟是阿爾貝託的雙親和教父,三人離奇死亡的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 三個年輕人之間有著怎樣迷亂複雜的感情糾葛?最終索萊達在獄中受盡酷刑而死和甘特自願放棄職務抑鬱終老是否能給讀者帶來滿意的答案?
《甘特的冬天》是懸疑,是愛情,是政治,是作者為反抗巴拉圭獨裁統治而被迫流亡國外的生動再現,是那個時代的零散碎片帶給我們的震撼、反思和文學盛宴。
作者|胡安·曼努埃爾·馬科斯(Juan Manuel Marcos, 1950—),巴拉圭當代重要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生於亞松森,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哲學博士、賓夕法尼亞匹茲堡大學文學博士、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博士後。曾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現為巴拉圭北方大學校長、國家教育部顧問。
馬科斯青年時期致力於民主鬥爭,飽受監禁、刑罰及流放之苦。恢復民主制度後,當選為國家眾議員和參議員。《甘特的冬天》為其代表作,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印地文、葡萄牙文、俄文、日文、塞爾維亞文、阿拉伯文、朝鮮文、希伯來文、土耳其文、義大利文及其他多種文字。其重要作品還有:《從加西亞·馬爾克斯到爆炸後》(馬德裡,1986)、《羅亞·巴斯託斯:爆炸後的先行者》(墨西哥,1983,多元國際隨筆獎)、《詩與歌》(亞松森,1987)、戲劇《涅德哈拉·萊克維》(1972)和《洛佩斯》(1974)等。
尹承東(1939—),山東茌平人,資深翻譯家,終生在中央編譯局從事國家領導人著作和中央文獻翻譯工作。歷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中國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現為大連外國語大學教授。
業餘從事西班牙語言文學研究和翻譯工作,譯著頗豐,代表譯著有小說《三角帽》、《特裡斯塔娜》、《看不見的城市》、《霍亂時期的愛情》(合譯)、《壞女孩的惡作劇》(合譯)、《曾是天堂的地方》;詩歌《貝克爾抒情詩選》、《熙德之歌》、《太陽石》;戲劇《羊泉村》等,並發表外國文學評論多篇,獲中國翻譯協會「翻譯事業特殊貢獻獎」,是一位很有影響的西班牙語文學傳播者。
王小翠(1991年—),2013年畢業於大連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化專業。現就職於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西班牙語翻譯。
作者: 卡夫卡 著 / 葉廷芳 主編
譯者: 洪天富 等
出版年: 2015
推薦理由:許多中國人對西方現代文學的了解就是從卡夫卡開始的。他作為20世紀初葉最重要的德語作家,與喬伊斯、布魯斯特等同為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卡夫卡全集(插圖本 套裝全9卷)》共9卷,由著名學者、德語翻譯家葉廷芳先生主編。全書創作部分主要依據卡夫卡生前好友馬克斯·勃羅德的版本編纂的,而略作調整;書信則依據近年發現的資料作了較大補充。
簡介|《卡夫卡全集(插圖本 套裝全9卷)》共9卷,由著名學者、德語翻譯家葉廷芳先生主編。全書創作部分主要依據卡夫卡生前好友馬克斯·勃羅德的版本編纂的,而略作調整;書信則依據近年發現的資料作了較大補充。第一卷為短篇小說,根據保爾·拉貝《卡夫卡短篇小說集》和馬克斯·勃羅德《鄉村婚事》重編。第二卷收錄兩部長篇小說《失蹤者》和《訴訟》。第三卷收錄長篇小說《城堡》。第四卷收錄隨筆、殘篇以及談話錄,隨筆包括卡夫卡留下的八個八開本筆記本,具有珍貴的資料價值。第五卷為卡夫卡日記,末附作者的幾個旅遊日記。第六、第七兩卷為書信集,第六卷收錄的是除情書和家書以外所有1900-1921年之間致友人的書信;第七卷收錄1922-1924年之間致友人的書信,其餘為家書,末附卡夫卡寫於1919年而最終並為寄出的著名長信《致父親》。第八卷收錄情書。卡夫卡所寫情書數量之多,在現代大作家中實屬罕見,約佔卡夫卡全部文字的一半左右,而先後給兩個熱戀對象寫的情書又佔了其中一半以上。本卷主要為卡夫卡致與之兩次訂婚、又兩次退婚的菲莉斯·鮑威爾的情書。第九卷一部分仍為卡夫卡致菲莉斯·鮑威爾的情書,另一部分為致有夫之婦密倫娜的情書。
《卡夫卡全集(插圖本 套裝全9卷)》譯者有張榮昌、章國鋒、趙蓉恆、盧永華、黎奇等,均為德語翻譯界卓有建樹的翻譯家。
上世紀90年代,《卡夫卡全集(插圖本 套裝全9卷)》曾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我們依照現行規範改換了個別文字,並從國外有關書籍中遴選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圖片資料392幅,以作較大補充,其他未作更動。
作者|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 –1924),20世紀初葉最重要的德語作家,與喬伊斯、布魯斯特等同為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長篇小說《城堡》、《訴訟》及中篇小說《變形記》等為他贏得了世界範圍的廣泛、不朽的聲譽。卡夫卡出生於奧匈帝國晚季的布拉格,父親是靠勤勞獲致中產階層的猶太商人,個性剛毅、嚴酷,這一特定的時代和家庭環境在卡夫卡的個性和創作中打下鮮明的烙印:奧匈帝國的專制主義與歐洲現代潮流的悖逆,猶太民族的無家可歸與受歧視、受壓抑的處境,以及父親家長制的威權,這一切都導致卡夫卡對現實世界的陌生感和異己感,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深切地感受到黑格爾、克爾凱戈爾哲學中所指出的現實世界的「異化」,並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整地反映了出來。卡夫卡曾三次訂婚而又三次解除婚約,一生又曾與多個女性發生戀愛。凡此種種一波三折、優柔寡斷的情感經歷,亦在他的小說、書信、日記中留下了印記。
卡夫卡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多為底層不知姓名的人物,他們深受帝國官僚體制的擠壓,內心充滿孤獨、恐懼、迷惘與不安,情節多支離破碎,從中折射出帝國末季的社會矛盾及眾生世相,成為那個時代的典範之作。卡夫卡的作品除幾部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外,還有大量幻想故事、隱喻性寓言、雜感性隨筆、哲理性箴言,並留下大量的書信、日記。
主編:宋峸 || 本期責編:小悅君
願意加入一起悅讀微群交流的朋友
歡迎添加小編微號15300077378
並請標註」微群「
一起悅讀俱樂部
ID:readtogether
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六號華亭嘉園A-1F
投稿 | 合作 | 加入我們:
17read@sina.com
熱線:400-026-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