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最近開啟自己任內的首次南美之行。本不稀奇的出訪,因其一番話引發關注——「在這個世界上,喪失主權的方式不止一種。帶著禮品或貸款敲門的國家很可能成為債主」。
馬蒂斯陰陽怪調地敲打誰呢?中國!埃菲社的報導直接挑明,因為中國在拉美的投資近年來正不斷增加。
「中國正在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
對拉美國家發出「風險提示」,這兩年似乎成了美國高官的保留動作。
今年1月,國務卿蒂勒森指責中俄在拉丁美洲扮演了「新帝國主義列強」的角色,警告拉美國家不要過度依賴與中國的經貿聯繫。
今年4月,商務部長羅斯說,美國不會把拉美的領導權讓給一個「權威主義國家」,並且拉美和中國做生意的好處遠遠比不上美國。
其實美國氣急敗壞的反應也不難理解。畢竟拉美是美國的「後院」,這些年,美國將關注重點轉向亞洲,如今一回頭,發現中國跟拉美的關係越走越近。憂心忡忡的美媒報導,2017年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之間的貿易額為2440億美元,是十年前的兩倍多;拉丁美洲三個最大經濟體——巴西、智利和秘魯的最大貿易夥伴就是中國。
還要看到,中國不光和拉美國家做生意,對方遇到困難時,也二話不說地伸出援手。比如,2017年9月,颶風「艾瑪」席捲美洲,安地卡及巴布達遭受重創。中國捐助了200萬美元,300餘套屋頂修繕一新。當地人表示,中國提供的修復費用雖然不多,但卻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而那些曾經承諾給予援助的國家卻令人沮喪地缺席了。安巴總理布朗直言,「中國正在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從對中拉交好的強烈反應來看,美國的焦慮,明顯來自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揣測中國政府開展對外援助和對外合作時的考慮和立場。
美國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想想馬歇爾計劃就知道了。
從表面看,馬歇爾計劃是個經濟救助計劃,但美國自己心裡清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幫助西歐只是拉攏手段,最終目的在於大國爭霸。時任美國總統特別顧問克利福德說,「我們擔心的不是市場,而是預防蘇聯擴大其控制範圍」。馬歇爾本人直言不諱警告西歐,「對任何投票選舉共產黨掌權的國家,歐洲復興計劃所規定的援助將立即停止」。
美國《1948年對外援助法》第115條規定,受援國彼此之間必須做出多邊承諾並承擔雙邊義務,可以說老實服帖是接受援助的前提條件。在美國的實用主義思維裡,世界上不存在合作共贏,只有你輸我贏,因而任何行為都必然包含算計。將這樣的思路帶入如今中國與其他任何國家的交往,美國覺得自己好生危險也就不稀奇了。
「聽到蝲蝲蛄叫就不種莊稼?」
而中國偏偏不是如此,我們在拉美既沒有一處軍事基地,也未向那些國家派駐一兵一卒。中國與拉美國家就是熱熱鬧鬧地做生意,所有經貿合作都是拉美國家支持的,建立在雙方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新帝國主義列強」「翻版馬歇爾計劃」之類指責從何談起?
退一步講,中國與拉美國家的合作,或許具有戰略安全意義上的外溢效應,但它首先是中國日益壯實的經濟骨架向全球自然伸展的一部分,其重點是周邊國家及同周邊國家相關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和完善。
當然,對於美國的叫嚷,我們也不必過於在意。俗話說得好,「聽到蝲蝲蛄叫就不種莊稼?」中國在拉美的發展本身是經貿務實合作的產物,是基於共同利益的互惠行為。這一點,中國人看得清,拉美人也看得清,並不是美國說點酸話怪話就能顛倒黑白的。
倒是美國,始終口惠而實不至。尤其是川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將拉美國家置於低人一等的地位,川普上任後立即著手推動在美墨邊界修牆的計劃。如此種種,敗光了自己的人緣,卻要求人家跟中國劃清界限,這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