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基性巖和超鎂鐵質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SiO2含量為依據命名的,後者是以富鐵鎂礦物而命名的,絕大多數超鎂鐵質巖都是超基性巖。但某些超鎂鐵質 巖如輝石巖、角閃石巖等,其SiO2應屬基性巖的範疇,但它們幾乎不含長石,且常與橄欖巖等密切共生, 因此一般放入超基性巖類中介紹。
研究意義
來自於上地幔,是上地幔通過構造運動直接到達地表形成的,也可以是由幔源區部分熔融形成的,是研究地幔物質組成的最直接證據——來源及包體
大部分超基性巖分布在板塊縫合帶,是確定古板塊邊界位置的重要依據之一
超 基 性 噴 出 巖 類
1.苦 橄 巖
顏 色:呈淡綠色至黑色。
結 構 構 造: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有時具氣孔或杏仁 構造。
礦 物 組 成:主要由橄欖石(50~70%)和輝石(<40%)組成,可含少量基性斜長石、普通角閃石。副礦物有鈦鐵礦、磁 鐵礦、磷灰石等。
產 狀:往往產出於玄武巖的底部或與超基性侵入巖伴生。
2.玻 基 純 橄 巖
結 構 構 造: 具玻基斑狀結構。
礦 物 成 分: 是一種半晶質的純橄欖巖。斑晶為粗粒橄欖 石(唯一的),基質為玻璃質。其中有鈦輝石、磁鐵礦微 晶。
其 他:該種巖石典型產地是蘇聯西伯利亞麥美奇河一帶, 所以又稱麥美奇巖,我國浙江天台有產出。
3.金 伯 利 巖 kimberlite
是一種非常稀少的鹼性或偏鹼性超基性巖,為具斑狀結構和(或)角礫狀構造的雲母橄欖巖,常呈巖筒和巖牆狀產出。1887年發現於南非的金伯利(Kimberley),故名。
顏 色: 多呈黑、暗綠、綠、灰 等,而以綠色常見。
結 構 構 造: 常見斑狀結構和角礫狀構造。
礦 物 成 分: 在斑狀結構中斑晶成分主要是橄欖石、金雲 母。在角礫狀構造中,角礫成分十分複雜,有早期形成的金 伯利巖、橄欖巖、輝石巖破碎而成的巖塊,也有來自圍巖的巖塊,角礫之間的膠結物為金伯利巖漿物質。
4.科馬提巖(komatite)
為超基性噴出巖。1969年首次發現於南非巴伯頓山地的科馬提( Komati)河流域,故名。原意只限於太古宙綠巖中枕狀巖流頂部的、具鬣刺結構的超鎂鐵質熔巖。巖石主要由橄欖石、輝石的斑晶(或骸晶)和少量鉻尖晶石以及玻璃基質組成。
結 構 構 造:具枕狀構造、碎屑構造,和典型的鬣刺(魚骨狀或羽狀)結構,其特點是橄欖石呈細長的鋸齒狀斑晶,是淬火結晶的產物。
在化學成分上典型的科馬提巖以MgO>18%(無水)、CaO:Al2O3>1、高Ni、Cr、Fe/Mg、低鹼為特徵。
橄欖石呈細長的鋸齒狀、針狀晶體,平行叢生分布,狀如鬣刺草。
5.蛇綠巖(ophiolite)
大洋巖石圈向大陸消減時,洋殼下的上地幔隨洋殼物質一起俯衝、拼貼到大陸邊緣的構造巖片,因此常與巖殼物質相共生,總稱為蛇綠巖或蛇綠巖套。
是一組由蛇紋石化超鎂鐵巖、基性侵入雜巖和基性熔巖以及海相沉積物構成的巖套。又稱蛇綠巖套。ophiolite一詞 ,由法國A·T·布龍尼亞於1827年提出,它的希臘文含義是蛇紋狀巖石。
蛇綠巖一般包括三個組成部分,自下而上是:橄欖巖、輝長巖、席狀基性巖牆和基性熔巖以及海相沉積物。
蛇綠巖是貼附於大陸邊緣或島弧上的洋殼碎片,可以形成于洋中脊、弧後盆地、弧前盆地、島弧或活動大陸邊緣等構造環境。現在大陸上發現的蛇綠巖,多數是大陸裂解或弧間擴張的產物,而不是洋中脊蛇綠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