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擬定中的MEU實體清單對中國企業帶來哪些風險?

2020-12-08 海關合規那些事

據路透社11月23日消息稱,川普政府即將宣布將89家中國航空航天及其他領域的公司列入「與軍事活動有聯繫(Military end user)」的實體清單,限制其購買一系列美國商品和技術。名單上的企業包括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等著名央企。

據該媒體報導,這份清單包括在一項規則草案之中,該草案被用於確定美國認為是「軍事最終用戶」的中國和俄羅斯企業。一旦被認定是這類用戶,美國供應商必須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才能向這些企業出售涵蓋範圍很廣的商用產品。此消息一經公布後,引起了輿論廣泛關注,雖然截止本文發布之日,路透社報導的MEU實體清單依舊未落地,但已經有不少企業法務在向我們諮詢,一旦關聯合作方落入MEU實體清單內,會對今後本企業的經營合規帶來哪些影響?本文從MEU的含義及其法律地位和對中國企業可能帶來的合規影響等幾方面,作簡要闡述,以供拋磚引玉。

一、何為「MEU」?

MEU即為「Military end uses/ Military end user」的縮寫,中文可翻譯為「軍事最終用途/軍事最終用戶」。MEU在EAR中的規定詳見744章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管控。MEU原先的條款設定管控的物項為與微處理器和與之相關的軟體和技術,為了限制這些物項被用於軍事用途和軍事用戶,進而危害到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商務部限制在MEU條款下的相關物項未經商務部許可下出口,再出口,在一國內轉移物項用途給位於D1組國家的軍事用戶或被D1組國家用於發展軍事用途。美國出口管制物項的邏輯既為物項分類別描述管控原因又結合物項出口最終用途目的地國實施風險管控。位於D1組的國家被美國視為國家安全管控,而美國出口管制下的國家安全管控原因主要與軍事用途相關,諸如美國物項出口到中國會顯著增強中國的軍事潛力,進而威脅到美國的軍事優勢,相關物項出口到中國就會被美國認為需要以國家安全原因進行管控。

二、為何美國商務部要添加MEU企業名單?

原本在EAR下針對MEU條款只有軍事用戶或軍事用途的舉例說明,並沒有單獨的MEU企業名單。美國商務部曾經在2020年的4月28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將加強對美國技術出口的限制以打擊中國、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的為採取軍事目的而進行的規避措施。美國認為上述國家中的一些進口企業,為了軍事用途和軍事目的,以民用進口方式獲取可用於發展武器、軍用飛機等軍事目的的美國技術,規避美國出口管制。據此,美國商務部擬定擴大對上述國家的軍事用戶/軍事用途管控,因而在744章節下新增了針對中國、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特定軍事用戶和軍事用途的管控條款。但當時美國商務部對哪些中國進口企業屬於軍事用戶並未在條款中進一步明確。

根據MEU條款對軍事用途的解讀,「利用」的定義包含操作、安裝、保養、修復、檢修、翻新;「發展」的定義包含設計、研發設計、分析設計、概念設計、原型裝配和測試、試生產計劃、應用試驗設計等與後續產品製造相關的各個階段步驟;而「製造」的含義包括所有產品生產階段,諸如發動機製造、整裝製造、裝配安裝、檢測、品質保證等。而軍事用戶指國家軍事力量(海陸空三軍和海岸警衛隊等);也包括後備役軍事組織(如國民警衛隊)和國家警備部隊;政府情報和偵察組織;或任何試圖幫助物項用於軍事用途的個人或組織。何為「任何試圖幫助物項用於軍事用途的個人或組織」,因為原先EAR中並沒有明確,諸如中芯作為晶片製造商被美國商務部認為涉嫌「軍事用途」也是美國商務部通過文件形式下達給美國相關出口企業的,這種操作模式自然給予美國商務部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而現在把相關特定中國企業列入MEU管控名單實際上是為美國出口商昭示與名單上的中國企業從事相關物項出口需要向美國商務部申請特定許可證的企業範圍,表明看是限制了美國商務部的自由裁量權,實質上對被列入MEU名單的企業而言是給日後進口美國物項造成無法預計的供應鏈周期障礙,因為在MEU條款下美國商務部保留了通知美國出口商特定物項交易需要許可證的權利。

三、被列入MEU是否等同於受到黑名單制裁?

EAR針對MEU的出口管制邏輯是在原有的CCL出口物項管控基礎上的追加許可管制,即BIS限定相關物項在沒有得到BIS事先許可的情況下出口、再出口、一國內轉移(轉移在EAR下特指改變最終用戶或最終用途)給中國、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的軍事用戶或用於軍事用途。出口方針對MEU管控物項以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相關物項會被利用於軍事用途或被BIS告知相關物項出口行為存在被利用於軍事目的的危險,在此情況下,出口、再出口、物項在一國內轉移均需事先得到BIS書面出口許可。出口商進而需要向BSI提出正式的物項出口申請,區別於其他需要BIS批准的管控物項,針對MEU管控物項,申請人需要在申請文件中特別說明出口物項申請理由系因MEU原因受到限制並詳細告知BIS申請人所知道的相關物項被用於軍事用途的詳細信息,以便BIS作出是否批准許可的決定。

針對MEU的出口許可,原先BIS沒有統一的適用條件,完全以個案進行評估。原先EAR規定BIS在受理上述物項出口許可時如認為出口相關物項會從實質上提升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的軍事實力進而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的,則相關出口許可會被拒絕。本次修訂後直接援引推定拒絕原則( presumption of denia)。

由於MEU的管控物項主要與發展軍事用途相關,涉及的管控物項主要以MEU下的追加管控物項目錄為準,原本MEU下有個追加管控物項目錄,涵蓋了ECCN代碼1-9開頭的32個管控物項,現在修訂增加為46個追加管控物項,且受MEU管控物項名單在將來還會繼續升級。

即使該追加管控物項目錄在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大,但與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即使從事EAR99物項也要向美國商務部申請許可證相比較,顯然受限制進口的物項範圍較實體清單為窄,故被列入MEU名單的企業不能等同於受美國實體清單制裁的企業,但需要注意的是,在EAR修訂的中國、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的MEU條款中,美國商務部保留了針對特定物項出口前通知美國出口商因為物項出口到中國存在不可接受的被用於軍事用途的風險故需要出口許可證的權利,此處指的特定物項並不受46個追加管控物項範圍的限制。

四、未來是否還能與MEU名單上的企業從事美國物項的交易?

如果企業與被美國列為MEU的客戶從事相關物項的交易的,從前述MEU管控邏輯可知,企業先要判斷自身交易的物項是否屬於受46個追加管控物項管控,對於不屬於MEU管控的物項且未得到美國商務部通知相關交易需要許可證的前提下,企業依然可以與MEU名單上的客戶繼續進行交易並遵循美國EAR其他章節的規定。因為MEU並非實體清單,MEU並未禁止企業與MEU名單上的個體從事一切EAR物項管控的交易行為。

EAR734.3章節下特別解釋了受EAR管控物項的類別,其中有包括物項出口前位於美國(包括位於自由貿易區和過、轉、通貨物);源自於美國的物項;外國製造商品、軟體、技術但是與美國商品、軟體、技術混同的物項;特定外國製造物項但系美國軟體、技術的直接產品的;特定外國製造物項的設備、工廠系美國軟體、技術的直接產品等。如判斷出口、再出口受EAR管控物項可以在EAR774章節下根據 Commerce Control List列表查找對應的ECCN代碼並確定物項受控原因和申請出口、再出口所需要的許可證條件和適用許可例外的情形,其中部分物項從EAR法理邏輯上推定亦應屬於美國出口管控物項但無法在 Commerce Control List找到對應ECCN編碼的,應歸類於EAR99。EAR99在一般情況下適用自動出口許可證,但由於美國出口管控政策實施的是「全面管控原則」,故EAR對出口、再出口、視同出口的行為進行了風險歸類,列舉了十大禁止性行為。其中包括與受限制的最終用戶、最終用途主體從事美國EAR管控物項的出口、再出口行為受到嚴格約束,即使出口、再出口的物項應歸類於EAR99亦需要向BIS進行報備並獲得事先許可。但針對MEU名單上的實體,並未明確禁止美國企業與其從事EAR99物項的交易行為,除非美國商務部發出MEU出口許可證要求通知。

由於2020年9月19日,商務部發布2020年第4號公告,正式發布《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故外國實體在沒有得到美國商務部MEU出口許可證要求通知的情況下,如因為「一刀切」方式的斷絕與MEU名單上的中國企業從事一切交易行為的,涉嫌「出於非商業目的對中國企業實施封鎖或斷供」,有被列入中國不可靠實體清單的風險。

五、MEU名單上的企業的關聯方應注意哪些風險?

由於美國出口管制EAR特別強調出口方需要從相關證據中自行推斷交易方存在從事違法出口管制行為的可能性,並對違反「知道或應當知道」的出口商要追加處罰,故很多美國出口商會引用「紅旗警示」規則來規範自身的國際貿易物項進出口交易。在EAR下,知道包括有理由知道或有理由相信,且不局限於出口方確實知道存在相關物項出口給軍事用戶或用於軍事用途的客觀事實,也包含出口方應當充分意識到物項存在出口給軍事用戶或用於軍事用途的高度可能性。「充分意識到」指出口方從相關證據中可以推斷交易方存在從事違法出口管制行為的可能性。由於關於「知道或應當知道」的定義非常主觀,容易引起誤解,故EAR在732章節中專門講到了一個「紅旗警示」的規則,讓出口方充分注意到在交易中採購方可能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反常行為,如訂購了超過合理數量的產品、不願意披露貨物的最終用途、採購方訂購的產品與其經營範圍不一致、採購方沒有任何同類產品的商業背景、採購方對所購產品功能特性完全一無所知卻執意要完成合同、採購方規避回答進口產品會否被再出口等等問題。如果出口方發現在管制物項出口過程中存在EAR列舉的「紅旗警示」情形的,出口方有義務進一步檢視、詢問採購方關於出口物項最終用戶、最終用途、最終目的地的相關情況,EAR下嚴格禁止美國出口商拒絕與潛在客戶交流最終用戶、最終用途、最終目的地等核心商業信息,以避免出口商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出口管制要求。如出口方在交易過程中獲得相關「紅旗警示」信息的,出口商有義務謹慎考慮繼續從事管制物項出口的風險。如在「紅旗警示」信息無法得到澄清和消除的情況下,出口商依然繼續從事相關管制物項出口交易行為的,出口商就存在「知道或應當知道」的問題。如果出口商認為物項出口交易中的「紅旗警示」信息無法得到消除的,應當中止相關物項出口行為並向BIS進行報告以幫助BIS確認是否出口物項需要出口許可證。

故企業一旦被列入MEU清單,雖然從EAR條款中分析MEU與實體清單法律責任與後果並不相同,但美國出口商依然會對與MEU名單上的關聯企業交易更為慎重和警惕,以避免自身因為違反「紅旗警示」而被BIS處罰,此種慎重和警惕勢必會給正常的貨物進口或技術交流造成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建議MEU名單上的關聯企業及其他中國企業要儘快建立適合於自身業務模式和內部治理規範的出口管制合規體系,其中包括什麼是高層承諾、如何制定出口管制合規手冊、如何定期開展員工培訓、如何進行許可證申請、如何確定人員崗位配置及其職責、如何建立交易篩查流程、如何擬定技術控制計劃、如何申請出口許可證及其它政府文件的流程、如何開展監測與審計流程、如何建立違法行為的報告及調查機制、如何建立違法糾正機制、如何建立進出口記錄保管等機制體系,釐清在進出口物項過程中關務、物流、法務、財務、採購、銷售、倉儲等多部門在貿易活動各環節、各層次的職責權限,使其能夠協調聯動,各司其職,並能建立追溯改善機制。由於中美未來在諸如量子計算、5G、AI人工智慧等新興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會日趨白熱化,並不會未來四年美國政壇選擇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執政有所淡化,故美國出口管制對中國企業的合規挑戰是長期性的。為避免正常的國際貿易和技術交流進程因為某個關聯企業被美國商務部「拉清單」而受到阻礙,中國企業尤其需要重視出口合規體系建設。

相關焦點

  • 楊傑:中芯國際被擬列入的MEU實體清單是什麼,有何影響?
    名單上的企業包括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等著名央企。 據該媒體報導,這份清單包括在一項規則草案之中,該草案被用於確定美國認為是「軍事最終用戶」的中國和俄羅斯企業。一旦被認定是這類用戶,美國供應商必須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才能向這些企業出售涵蓋範圍很廣的商用產品。
  • 實體清單新增11企業用何「藉口」?尚有40餘家企業有制裁風險
    7月21日,美國將11家中國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美國稱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存在針對維吾爾族人員的「強迫勞動」、「檢測基因」等侵犯人權行為。相關公司已經發表公開聲明反駁美方觀點,並反對美國以人權為藉口打壓中國企業的行為。近期,美國已經將數十名中國企業、大學列入實體清單,美國對近期將中國企業、大學、個人列入實體清單的藉口均指向「新疆問題」。
  • 77家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本月18日晚間,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將中芯國際及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而近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公布了最新被列入實體清單的77家實體,該名單於22日正式執行。此次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實體名單如下:一、中芯國際及其附屬公司1、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2、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天津)有限公司3、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
  • 不止中芯國際 大疆等77家中國實體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天極網IT新聞頻道】今年美國加大了中國企業的制裁,12月18日晚間,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將中芯國際及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隨後,美國商務部正式公布了最新被列入實體清單的77家實體,其中就包括中芯國際及其附屬公司、大疆創新、光啟集團等近60家中國企業和個人。該名單將於12月22日正式執行。
  • 從實體清單裡的中國機構看美國對中國的打擊方向
    實體清單是BIS(美國工業與安全局)用來對出口,再出口或者國內轉運進行限制的工具,該工具基於出口管制條例(EAR),對和此相關,或者有很高几率相關的,從事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利益有風險的活動的個體(包括個人,機構,公司)進行管制。
  • 什麼樣的中國企業有「資格」加入「實體清單」?
    5月23日,33家中國企業或機構被美國商務部加入「實體清單」(詳見360、烽火等33家中國實體上榜美國「制裁清單」),至此,自從1997年美國政府推出實體清單制度以後,共有超過300家中國實體(含港澳臺)被加入實體清單,佔實體清單實體總數超過20%,數量僅次於俄羅斯。
  • 深度解讀美國對中國的實體清單
    我們先了解清單內實體的含義在清單內,實體範圍廣闊,包括自然人、企業、科研院校、政府機構及其他組織;除自然人外,跨國/地區設立的子公司、辦事處等關聯單位都將在清單內以國別單獨列示,有一個列一個。上述四項在最新的《實體清單》(5.15版本)中按條目的佔比如下:從上圖可以看到,對中國的政策主要是推定拒絕,也就是說最嚴格的政策給了中國。從全供應鏈角度分類,實體清單涉及前端(設計研發,採購,原材料),中段(生產,製造),後端( 銷售,物流)。
  • 美國再拉11家中國企業進實體清單!
    據美國商務部網站公布,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在實體清單中再次添加11家中國科技公司,理由是這些企業在中國某些區域侵犯人權。(圖片來源於美國商務部)據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稱,此次行動將導致這些公司在獲取美國原產商品(包括商品和技術)方面面臨新的限制。
  • 美國制裁中國87所大學,附18所美國實體清單大學
    2020年12月18日,美方宣布將77個實體列入所謂的 「實體清單」,其中大部分為中國企業、高校及個人等。此前,美方還制裁了中國的87所大學,那麼美國制裁87所大學名單是真的嗎?一、美國制裁87所大學名單是真的嗎?
  • 美國商務部將中國59家企業及實體列入「實體清單」,詳細名單曝光
    美國商務部網站當地時間18日發布消息宣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中國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等59家中國企業及實體列入「實體清單」。美國商務部網站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將總計59家中國企業及個體列入「實體清單」,除了中國中芯國際(SMIC)、大疆等企業之外,還有國內6家高等院校列入其中,聲稱這些企業及實體存在所謂的「違反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的行動。
  • 美國再將5個中國科技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美國川普政府近日正式將五個中國實體列入美國黑名單,也就是所謂的「實體清單」,進一步限制了中國企業獲得美國技術的能力。這幾個機構和企業包括了曙光、Higon,成都海光集成電路,成都海光微電子技術和無錫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
  • 美國實體清單的由來與應對之策
    也就是說,美國和美國以外的任何實體,在與「實體清單」中的企業組織或個人在限制領域內進行交易時,如果交易的產品中某些零部件和軟體在原則上包含10%或25%以上美國技術或產品,都會成為被管制對象,禁止進行交易。
  • 中芯國際被列為實體清單,買辦企業可以放棄幻想了
    18號,就在梁孟松辭職風波2天後,中芯國際被美國列為實體清單,又在中芯國際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當然不是,目前中芯國際確實是盈利的,但是中芯國際的盈利,靠的不是先進位程,而是28nm甚至45nm及以上。在這一領域,中芯國際追求吃下更多的蛋糕,所以性價比很高,客戶群體中,美國的客戶甚至佔了25%。所以,美國的實體清單確實對中芯國際短期的影響不大,但是限制了其未來的發展。
  • 「實體清單」詳解:白紙黑字的美國陷阱
    簡單來說,「實體清單」就是美國的一張黑名單,一旦進入此榜單就被剝奪了相關企業在美國的貿易機會。雖說企業有正常程序可走、也有脫離清單的可能,但前提是契合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和外交政策需求。另外,由於歐盟、日本等國往往與美國的出口管制步調保持一致,所以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也會受到較大的衝擊。
  • 美國又將60家中企列入「實體清單」,中芯國際、大疆在列(附企業名單)
    (BIS)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接受Fox Business採訪時稱,今次一共將77個實體列入列表,當中60間屬中國企業,涉及協助中國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化活動和建設人工島、侵犯人權及竊取美國貿易機密等。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會採取所有可行對策,防止中國企業及機構惡意利用美國商品及技術,若果美國企業想出售技術和設備給實體列表的機構,需要事先申請和獲得批准。
  • 140家中資企業被列實體清單,美國「制裁榜」就是中國「爆買榜」
    如下:2019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公司等70家關聯企業加入其實體清單;2019年6月21日,美國商務部將中科曙光等五家中國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2019年8月15日,美國商務部將中廣核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共4家公司加入「實體清單」;2019
  • 美國將於本周五正式對33家「實體清單」中國企業/機構實施制裁
    美國當地時間6月3日,美國商務部表示,將對5月22日新增列入「實體清單」的33家中國企業、機構以及個人自6月5日起(本周五)正式實施制裁。5月22日,美國商務部再次非法幹涉我國內政,以參與政府活動或牽涉中國軍方為由,將33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與以往不同,新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中或機構中,大部分是我國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領域的領先企業,如雲天勵飛、雲從科技、東方網力、360、北京雲計算中心、深網視界等。
  • 大疆終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原因是什麼?(附最新實體清單名單)
    HRoednc當地時間上周五(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在網站發表聲明,指有證據顯示中芯國際(SMIC)和中國軍民融合 ( MCF ) 項目有關,基於美國國家安全考慮,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
  • 33家中國晶片等相關高科技公司被列入實體清單,美國制裁的背後
    近日美國將33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其中包括奇虎360、哈爾濱工業大學、雲從科技、東方網力、朱傑進,復旦大學副教授 Zhu Jiejin、四川圖斯克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等。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什麼是「實體清單」?
  • 中芯國際正式被美國政府列入到實體清單
    2020 年 12 月 18 日,美國商務部在官網宣布:中芯國際被正式列入到實體清單(Entity List)——此前,華為已經被列入到這個所謂的實體清單中。可以說,這是中芯國際發展到今天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外部威脅。中芯國際被加入到實體清單,意味著非經美國政府許可,中芯國際將無法與美國企業做生意,而它也無法使用來自美國企業的技術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