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連環畫伴隨自己走過了童年時代和少年時光。很多人到現在也還很喜歡看。《三國演義》、《西漢演義》、《西遊記》、《鐵道遊擊隊》、《說嶽》、《楊家將》等,都是大部頭的連環畫,老少皆宜,讓人愛不釋手。
連環畫作家相當多,比較知名的有四大四小名旦、南顧北劉、南雷北燕。解放前的很多高手,如果不是收藏連環畫的「連友」,因為時代久遠,大家都已經不是太熟悉了。至於解放後的繪畫名家,有些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
比如四大名旦中的錢笑呆和陳光鎰,就是備受大家喜愛的。他們的作品非常多,而且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都參加了連環畫《三國演義》的繪製工作,爐火純青的技藝,使得他們的作品成為這套連環畫中難得的珍品。
在中國連環畫的發展歷史上,《三國演義》可算是精品中的扛鼎之作、巔峰之作。這套共60冊的連環畫,共有7000多幅圖畫,涉及三國人物115個,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調集當時國內30多位連環畫高手共同合作,用了八年的時間才陸續繪製完成的。這套連環畫出版至今,一共發行了兩億冊,受到讀者追捧,也使得收藏連環畫的「連友」們殫精竭慮,趨之若鶩。
當年為完成這個巨大的工程,出版社專門成立了編繪創作組。為了使數十冊中的人物形象統一起來,對所有重點人物都事先繪製了繡像,大到人物的容貌外形,小到人物不同時期的服裝、兵器、飾物,創作組都進行了審慎的考證研究,從而確定了人物造型標準。這些看似耽誤時間的準備工作,確保了整套連環畫的高質量、高水準。
創作組成員中,劉錫永、陳光鎰、徐正平、張伯誠、朱光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
1957年至1961年出版了第一版。這一版為《三國演義》連環畫風靡半個世紀打下了基礎,但也存在一個版本比較粗放的問題。比如順序顛倒,像《犯長安》、《水淹七軍》和《千裡走單騎》,另外,各冊畫風不統一,比如《火燒新野》(張大經繪)。
1963年出版第二版。此版雖然解決了第一版存在的明顯問題,比如將《犯長安》拆分為《犯長安》《李郭交兵》,中間插入了《三讓徐州》,將《千裡走單騎》拆分為《白馬坡》《千裡走單騎》,將《水淹七軍》拆分為《單刀會》和《水淹七軍》,中間插入了《濡須之戰》《定軍山》,還換人重新繪製了《火燒新野》。但這一版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刪減嚴重而且隨意。比如將《傳書救劉備》《截江奪阿鬥》整本刪去,《落鳳坡》保留部分畫頁後也刪去了。另外,一些好的畫本莫名其妙被替換,比如用徐正平畫本替換了錢笑呆的高質量畫本《空城計》。
1979年開始除草第三版。這一版給人的感覺就是支離破碎,未成體系。當年一次並未出全,一直到1988年,在讀者強大的呼籲聲中才勉強補齊了一些畫本。1994年又發行第四版,整體看基本上照搬了上一版。
2003年的第五版,是爭議比較多的一般。雖然讚揚者有之,貶損者也有之。但總體來看,這一版不是為比較成功的一版。其一,這一版畫頁較全,比第一版增加了82頁圖,總圖達到7023幅。其二,差錯不多。對之前各版中的錯謬之處進行了認真糾正。其三,畫本質量較高,各冊間風格比較統一。當然這一版也還有一些問題,主要因為事先設定60冊的總冊數,使得整套書有些地方,銜接不夠完美流暢,有些故事過程伏筆交代不夠,略顯唐突。
說了這麼多,感覺有些吹毛求疵了。不管怎麼說,瑕不掩瑜,《三國演義》連環畫是不可否認的精品,是一個小人書創作史上的高峰。
我是笑談古和今。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關注和點讚哦,會有更多精彩內容源源不斷推送給你。(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