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戰爭將這樣「進化」

2021-02-16 光明軍事


按照現代漢語的解釋,進化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回顧人類的進化歷程,在類人猿完成猿人類、原始人類到智人類的高級進化後,人類生物學意義的進化已經變得緩慢,但人類智力及「智力產物」的進化卻極為顯著,攀登上了一個又一個的高級過程。

正是由於人類智力的不斷進化,使人類從茹毛飲血時代逐漸走向現代文明。伴隨智力進化的不僅只有人類生產、生活、生存方式的進步,還有人類之間的鬥爭方式,從徒手博鬥,到使用棍棒、刀劍,再到今天的信息爭奪、精確殺傷。人類智力進化在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同時,也催生出一次又一次的軍事變革,且兩者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對應關係。研究人類智力推動戰爭變革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窺見未來戰爭變革的方向。

任何生物都有其體力的極限,人類也不例外。但人類不像其它生物哪樣「安於現狀」,而是通過發明和創造工具來增強、延長、拓展人類的「體力」,改變著戰爭中的工具。

首次,體現在肌肉力量的增強上。從人類學會製造工具的第一天起,在暴力大小決定戰爭勝負的準則上,智力便開始「思考」如何以「工具力」增強「肌肉力」,從石器、青銅器到鐵器,從人力、畜力到機械力,從物理能、化學能到核能,各類工具的發明和使用極大地增強了人的肌肉力量,人的「外在」體力得到了無限拓展。這不同於通過改變生物組織和結構的進化,是一種「外延式」的生物進化。於是,人與人之間的博鬥就從純粹的「肌肉力」變成了「工具力」,戰爭的總力量取決於戰爭工具的暴力總和。

其次,體現在感覺器官的延長上。人類通過眼、耳、鼻等感官器官接受感應外界發生的信息。在戰場上,誰對戰爭瞬息萬變的信息感知的越徹底,誰就可以在戰爭中佔據主動。於是,各種各樣的感覺器官輔助工具陸續出現,且探知能力越來越強。從目視到鏡片,從光學到電子,從模擬到數字,戰場可接收的各類「感官」信息成指數般提升。各種偵察、監測、監聽技術被廣泛地運用於戰場,成為戰爭制勝的先決條件,直接影響著戰爭的勝負。

最後,體現在活動空間拓展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為肢體力量的增強開拓了廣闊前景。光學、聲學、電磁學等為感覺器官的延長提供了多種工具。人類新開發的肢體力量工具和感覺器官工具相互交融,逐漸拓寬了多個人類發展新空間。飛機和雷達導航等構成空域空間,運載火箭和衛星等構成了太空空間,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等構成虛擬空間。巧合的是人類活動的空間開拓到哪裡,哪裡就有人類鬥爭的「身影」,且某一空間的勝利直接決定戰爭的勝利。

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是人類具備創造性的腦力,但人類並不禁錮以此,並不斷通過拓展外腦,改變思維和重新關係來改變戰爭的面貌。

首先,拓展人的「體外腦力」。以人腦為基本原理模型的計算機為人腦的「外腦」——人工智慧提供了載體,隨著神經網絡模型、機器學習、強化學習等新型人工智慧理論和工具的出現,今天的人工智慧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智能,如數學計算、數據存儲、圖像判讀、數據分析等。戰爭的組織指揮有了「外腦」的支持,必然突破了傳統經驗式指揮方式,使戰爭進入到「多腦」和「腦網」的世界,「腦力」的大小成為戰爭力量的核心。

其次,改變人的「戰爭思維」。智力在促進新工具發明和使用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思考方式。從原始社會的領地意識,到農業社會的經驗主義,再到工業社會的利潤至上,發展到今天的系統思維。隨之變化的還有戰爭的目的和方式,從爭奪土地、強佔資源到搶佔信息,從過去的力量比拼到今天的體系作戰。人們思考的方式就是人們戰爭的方式,戰爭也不在以戰場上拼死決殺的單一場景出現。

第三,重建人的「相互關係」。科學技術的產物——理論和工具作為第一生產力,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今天,智慧型手機和無線網絡的結合使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緊密,也越來越疏遠。現實空間的「陌生人」和虛擬空間的「熟悉人」相互交融,形成人與人之間多重角色的分離。科學技術是人類的智力成果,它附屬於人,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直接影響著戰爭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人與戰爭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網際網路時代,類似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場景將不可能重現,因為人類自身不答應,人類發展不允許。戰爭也不再一味地追求攻城掠地,有效地控制成為戰爭的主流。

戰爭的勝負不是由體力或腦力單一的大小來決定,而是由兩者共同組成的戰爭功效來決定的。戰爭功效是指體力和腦力在戰爭中運用效果的總和,其大小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如果某一工具或理論能夠提升戰爭功效,就會被納入戰爭功效工具的選擇中。戰爭功效不僅僅體現在運用和創造體力上,還體現在與腦力的結合上。戰爭功效中體力和腦力工具的選擇、配比大小,以及兩者之間作用機理,受限於人們的求勝心理、現實條件和軍事需求。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無非是擴大了的搏鬥,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屈服意志的過程是強人所願,會引起人的本能反抗。由於戰爭的勝負與決定著民族的命運、人的生命,所以任何一方都不甘願失敗,勝利成為雙方共同的目標,求勝是雙方共有的心理需求。一切能夠增加戰爭功效的理論、技術都是雙方考慮的範圍,這是智力在促進戰爭體力、腦力發展的根源。

求勝心理只是一種主觀上的信念,必須要遵循一定的現實條件,不然就是空中樓閣,水中望月。現實條件既包括對事物理解、描述的程度,還包括經濟、科技、文化等物質基礎,其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更不是同步的。西方率先開展的工業革命奠定了西方大國相繼成為軍事強國的基礎。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當前世界各國戰爭力量釋放方式的差異和不同。

有個求勝心理和現實條件,還要看有無軍事需求或軍事需求的程度。雖然有些戰爭工具或理論的發明創造是與經濟發展規律相違背的,但因為有了迫切的軍事需求,新的戰爭工具或理論也會被發明創造出來。許多人類的新技術都是從軍事需求處發跡的,最終在民用領域找到一個位置。核能首先是用來製造原子彈,然後才走向核能發電等和平利用。雷達、計算機、網際網路等等背後都有軍事需求的影子。

生物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帶有很強的隨意性和不可幹預性。但戰爭的進化更多是人為選擇的結果,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分析人類進化與戰爭變革的辯證關係,不難發現推動戰爭變革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發明和製造「人造物」。這些「人造物」都是人類自身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圍繞人的體智力「極限」操控能力被設計和製造出來。人的體智力的極限是所有「人造物」的基準。

從體力發展的軸線來看,在核力量出現後,促進人外在體力增長的「肌肉力」已經到達極限,轉而會增強人的「感官能力」和「空間能力」和「內在能力」。信息數據、新型空間的搶佔會變本加厲。在「內在能力」增強方向,將從「人造物」變成「造人物」,使天生的「本我」超越「天生」的自我,像人類徵服大自然一樣轉而徵服人類自身,改變人類的「天然」力量,變是一種新的「人造」力量,從外在的物質載體變成人類的自我載體。

從智力發展的軸線來看,無論是冷兵器、熱核兵器,還是信息兵器,追根溯源這些「人造物」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戰略戰術的本源是「智造物」,是人類特殊的智慧和才能造就的,是人類大腦數百種不同類型的上千億的神經細胞所構成的生物組織決定的。戰爭的勝負最終是由這堆「生物組織」決定的,只不過是其用力的方向不同而已。在近未來,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外腦」工具的「智力」水平將越來越高,新的「智力」工具會不斷湧現,人類戰爭的爭奪也逐漸將從「體力」的較量變成「腦力」的較量,戰爭進入到「腦力」空間。

無論人類改造自我,還是發展「外腦」,都是對人類自我的新認知,必然會觸及到戰爭的鬥爭方式。可以預見的是戰爭變革將沿著改變自我和發展腦力兩個方向前進,以兩者之間的「黃金分割點」出現,最終回到人類進化發展的本源問題,也就是智力的核心問題——認知、思維、意識等,這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終極挑戰。這個終極方向也代表著戰爭變革的方向,比「生」時代是未來戰爭變革的趨勢。

轉載請註明來源

歡迎關注光明軍事微信公眾號

投稿郵箱: gmjs2015@163.com

相關焦點

  • 進化將把人類帶往何處?
    因此,這不是猜測的問題,而是事實上,智人遲早會滅絕,但對歷史進化的研究有指導意義,例如,進化的後代,可能完全不同,也可能部分不同,正如大猩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智人從共同祖先分裂成不同的物種一樣,人類可能不會進化成一種新的猿猴,而是幾種。
  • 進化論只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假設,人類真的是從猿進化來的嗎?
    人類並沒有停止進化,反而是可能產生了分極進化,智力進化越來越明顯,身體進化模糊,推測未來人類通過智力方式改變身體結構或組成形式,以達到最佳生存狀態。或許這就是宇宙本身發展的某種規律。現在的疑問是宇宙的發展僅僅就是毀滅嗎,假設宇宙是周期性存在,那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感覺不應該是存在即是毀滅。
  • 《人類的本性》(十五)高端進化:人類的由來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將進化論用於人類學研究,以豐富的實證材料,對人類和其他哺乳類特別是靈長類,從胚胎發育、生理結構、心理能力諸方面進行比較、分析,而得出結論認為,人類與低等四手類動物具有共同的遠祖,而與靈長類即猴類和猿類具有較多的相似性,存在明顯的近親緣關係。
  • 直立人進化為至少6種人類,為什麼最後只剩下人類的祖先智人?
    哺乳動物的崛起為人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又經過數千萬年的發展,大約在2500至3300萬年前,人類和猴子共同的祖先出現了,而這個共同的祖先在後來的進化過程中,分化為了兩個分支,一個分支進化為猴子,而另一個分支進化為猿。到了1800-2000萬年,人猿又繼續分化為長臂猿和人類祖先。到了600萬年前,人類的遠古祖先繼續分化,一去進化成為人類祖先,另一支則進化為黑猩猩。
  • 人類的演變: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如何進化?
    在三千萬年前出現的森林古狼,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大約在新生代第四紀,即距今三百萬年以前,人類自身與人類社會便開始了。關於人類的起源,即人是怎樣產生的?各個民族都曾經流傳過許多傳說和神話。埃及傳說第一個人是由哈奴姆神用陶土塑造成的。
  • 人類的「變異」:從猿到人,人類是怎樣進化的?
    因為這樣的頭骨具有更小的表面積,以使人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散失的熱量更少,更能適應寒冷氣候。原始人的面部特徵在300萬年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更新世靈長動物寬大下頜的臉變成現代人類相對較小而細長的臉。南非開普敦大學的人類學家呂貝卡阿克曼和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解剖學家詹姆斯切夫魯德認為,基因漂移能夠解釋在250萬年前人類誕生後的幾乎面部的所有變化。
  • 億年前發現人類「痕跡」,進化論或遭質疑,人類文明是周期循環?
    人類文明會有很多神秘傳說,也有眾多不可思議的神話,比如最讓現代人神往的古瑪雅文明。在瑪雅預言裡,地球一直在一個循環周期中,並且每當度過太陽紀馬上就會進入下一次循環。而就在每個太陽紀要結束時,地球就會隨之發生災難,讓整個世界重新歸零。在那個時刻,鋪天蓋地的大洪水就會爆發。
  • 人類進化是個騙局?這張「人類進化圖」是錯的,誤導了無數人!
    無論你是否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但大部分人或許都見過那幅「人類進化圖」,以至於在很多人腦海中留下了「猴子一步步進化變成人的過程」的固有印象。 然而,這幅所謂的「人類進化圖」其實是錯誤的,它不僅刪減了大部分,而且還讓人產生誤解,生生地將科學的進化論變成了都市傳說。
  • 達爾文進化論有了實證,人類活動或將影響物種未來進化
    自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就一直受到主流科學的挑戰。進化論是否靠得住?進化論的可信度有多高?一時之間各種質疑風雲而起。2014年《自然雜誌》還曾刊登了一篇題為《我們是否需要重新思考進化論》的評論,正反雙方的科學家對於這一理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隨著時間推移,就連進化論自身也開始演化出不同的流派。
  • 進化論是人類已知的最可怕的理論?進化永遠不會停止?
    主要在古猿身上找到了人類很多相似的東西,並且具有現代化石基礎為理論,這樣更加能夠說明人類進化的起源問題。根據科學記載數據顯示,現在所知最早的古猿是1911年發現於埃及法雍的原上猿,並且這些古猿很可能是現代類人猿和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而在2013年的時候,科學家們通過對古老靈長類動物研究發現並且證明了,類人猿起源於約5500萬年前。
  •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偽科學?為何這樣說?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偽科學?為何這樣說?首先說,達爾文的進化論不是偽科學,與偽科學有本質的區別,進化論很好地解釋了如今地球物種的多樣性,如此多的物種如何從最原始的單細胞生命到如今我們能夠見到的高級生命,考古學家們對生物化石的考古工作也給了進化論有力的支持,地球生命史上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斷層!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條規律在今天仍舊適用。
  • 地球進入了第6次生物大滅絕大進化——現代人類在進化2
    這不難想像西藏人是如何進化的。也許他們是在相當激進的年代才完成這種進化的。 在發展中國家,所有死亡人口中有25%是感染疾病的結果,這些疾病有肺結核、肺炎、愛滋病、瘧疾和麻疹。在人們為了以基因方法對付包含無數病菌的基因武器時,人口與環境的戰爭是非常清楚的。
  • 為何現在的猿類沒有進化?揭秘消失13萬年的人類進化史!
    人類是從猿類進化而來的,所以人類的祖先是猿類。現在也有猿類生活在地球上,它們比普通動物聰明得多,但這些猿類怎麼沒進化呢?我們學過知識裡是這樣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猿類從樹上下來,並開始試圖直立行走並最終進化。而另一部分繼續留在樹上,後來沒有演變。
  • 人類智力進化未終結
    ,未來人類又將如何發展?而在眾多爭議中,又以對大腦的研究最甚,思維、創造力,也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然而,經過上萬年的進化,人類大腦是否到了極限,智力是否達到了最大值?按照達爾文的理論,人類從猿人進化為現代人歷經了漫長的時間。在被時間洗禮的過程中,人類被改變的不僅僅是外形,更重要的是大腦容量的擴充、智力的進化,才最終讓人類站在食物鏈的制高點。
  • 靈魂的進化:人類靈魂的來歷與目的!
    為了進化,靈魂必須經驗一些事情才會成長。於是,神性創造者創造了一個叫極性整合的遊戲。它需要靈魂來嘗試黑暗與光明的角色,這遊戲需要體驗黑暗與光明的各個面向,學會極性的整合。一旦靈魂達到這目標,他們將再度與神性創造者合一。神也利用一個工具來幫助達到極性的整合,這工具叫13維憐憫法則。
  • 《社群的進化》數萬年來的進化,看當今人類的心理行為與生活
    這樣才能確保配偶既有能力保護自己,撫養孩子,又不至於 朝秦暮楚,養孩子養一半跑了。 在祖先們這樣的擇偶偏好,我們的基因才得以保留下來,那些不具備這些特點的男女祖先,他們的基因幾乎都被淘汰了,所以不是道德或情懷問題,而是 誰也不用笑話誰,大家都在沿著進化 留給我們的慣性作出的理性選擇。
  • 人類進化騙局:達爾文進化論或許不能解釋人類的來源
    那麼地球上為什麼只有猿這種生物進化成了人類?而別的生物在整個進化的過程中,卻沒有進化出另外的一種高智慧生物呢?照進化論裡的觀點,是有很多生物在地球上生存時間要比我們人類長很多,就比如蒼蠅和蟑螂還有鱷魚等等。在數以萬億年的漫長時間裡,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物,那又怎麼會只進化出了我們人類這一種唯一的,高智商生物呢?就好比現如今的蟑螂和蒼蠅,甚至與幾千萬年以前的蟑螂和蒼蠅沒有太大的區別!
  • 威爾斯《星際戰爭》的晚清譯本——另一種進化論(上)
    在這樣的研究思路下,翻譯文學中的種種「錯誤」,就是中國文學從古代走向現代過程中的必然要走過的「彎路」。我們不難看出,兩種研究思路內部有其相通之處,即進化論思維模式。第一種研究思路把翻譯文學的最高標準視為與原文相同,因晚清翻譯文學與原文之間的差異而視晚清翻譯文學為不好的翻譯、不那麼「現代」的翻譯或不「成熟」的翻譯。
  • 人類的終極進化之旅
    該書以數十萬年的超長視角剖析人類進化史,超脫地發現、踐行基本規律,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書名雖然拗口,確是文化、價投的扛鼎之作。受李錄的啟發,結合近年的一些人和事,碰撞出些許思考的火花,貽笑大方。人類的進化史,感覺就是一部永無休止的戰鬥史,形式雖然一直在變,但歸根到底是人類欲望永無止境的迭代。人類的進化到底是否有終局、終點呢?
  • 人類簡史:進化中心的遷徙之謎
    長久以來,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歷史學家和歷史學愛好者,最後三分鐘,即從查德沙赫人第一次出現在非洲起,直到有較多化石、史書可以研究的最後新石器時代那半秒前,可以說整個人類的進化中心都是在非洲。在登上非洲這片大陸時,他們驚異地發現,幾百萬年來人類起源和進化的這片源頭,人類的生活和科技基本上延續了幾萬年前的樣子。為什麼進化在這裡停滯了?為什麼是歐洲,而不是非洲、亞洲、澳洲、美洲的某一個族群最終在現代科技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