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代漢語的解釋,進化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回顧人類的進化歷程,在類人猿完成猿人類、原始人類到智人類的高級進化後,人類生物學意義的進化已經變得緩慢,但人類智力及「智力產物」的進化卻極為顯著,攀登上了一個又一個的高級過程。
正是由於人類智力的不斷進化,使人類從茹毛飲血時代逐漸走向現代文明。伴隨智力進化的不僅只有人類生產、生活、生存方式的進步,還有人類之間的鬥爭方式,從徒手博鬥,到使用棍棒、刀劍,再到今天的信息爭奪、精確殺傷。人類智力進化在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同時,也催生出一次又一次的軍事變革,且兩者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對應關係。研究人類智力推動戰爭變革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窺見未來戰爭變革的方向。
任何生物都有其體力的極限,人類也不例外。但人類不像其它生物哪樣「安於現狀」,而是通過發明和創造工具來增強、延長、拓展人類的「體力」,改變著戰爭中的工具。
首次,體現在肌肉力量的增強上。從人類學會製造工具的第一天起,在暴力大小決定戰爭勝負的準則上,智力便開始「思考」如何以「工具力」增強「肌肉力」,從石器、青銅器到鐵器,從人力、畜力到機械力,從物理能、化學能到核能,各類工具的發明和使用極大地增強了人的肌肉力量,人的「外在」體力得到了無限拓展。這不同於通過改變生物組織和結構的進化,是一種「外延式」的生物進化。於是,人與人之間的博鬥就從純粹的「肌肉力」變成了「工具力」,戰爭的總力量取決於戰爭工具的暴力總和。
其次,體現在感覺器官的延長上。人類通過眼、耳、鼻等感官器官接受感應外界發生的信息。在戰場上,誰對戰爭瞬息萬變的信息感知的越徹底,誰就可以在戰爭中佔據主動。於是,各種各樣的感覺器官輔助工具陸續出現,且探知能力越來越強。從目視到鏡片,從光學到電子,從模擬到數字,戰場可接收的各類「感官」信息成指數般提升。各種偵察、監測、監聽技術被廣泛地運用於戰場,成為戰爭制勝的先決條件,直接影響著戰爭的勝負。
最後,體現在活動空間拓展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為肢體力量的增強開拓了廣闊前景。光學、聲學、電磁學等為感覺器官的延長提供了多種工具。人類新開發的肢體力量工具和感覺器官工具相互交融,逐漸拓寬了多個人類發展新空間。飛機和雷達導航等構成空域空間,運載火箭和衛星等構成了太空空間,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等構成虛擬空間。巧合的是人類活動的空間開拓到哪裡,哪裡就有人類鬥爭的「身影」,且某一空間的勝利直接決定戰爭的勝利。
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是人類具備創造性的腦力,但人類並不禁錮以此,並不斷通過拓展外腦,改變思維和重新關係來改變戰爭的面貌。
首先,拓展人的「體外腦力」。以人腦為基本原理模型的計算機為人腦的「外腦」——人工智慧提供了載體,隨著神經網絡模型、機器學習、強化學習等新型人工智慧理論和工具的出現,今天的人工智慧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智能,如數學計算、數據存儲、圖像判讀、數據分析等。戰爭的組織指揮有了「外腦」的支持,必然突破了傳統經驗式指揮方式,使戰爭進入到「多腦」和「腦網」的世界,「腦力」的大小成為戰爭力量的核心。
其次,改變人的「戰爭思維」。智力在促進新工具發明和使用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思考方式。從原始社會的領地意識,到農業社會的經驗主義,再到工業社會的利潤至上,發展到今天的系統思維。隨之變化的還有戰爭的目的和方式,從爭奪土地、強佔資源到搶佔信息,從過去的力量比拼到今天的體系作戰。人們思考的方式就是人們戰爭的方式,戰爭也不在以戰場上拼死決殺的單一場景出現。
第三,重建人的「相互關係」。科學技術的產物——理論和工具作為第一生產力,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今天,智慧型手機和無線網絡的結合使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緊密,也越來越疏遠。現實空間的「陌生人」和虛擬空間的「熟悉人」相互交融,形成人與人之間多重角色的分離。科學技術是人類的智力成果,它附屬於人,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直接影響著戰爭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人與戰爭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網際網路時代,類似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場景將不可能重現,因為人類自身不答應,人類發展不允許。戰爭也不再一味地追求攻城掠地,有效地控制成為戰爭的主流。
戰爭的勝負不是由體力或腦力單一的大小來決定,而是由兩者共同組成的戰爭功效來決定的。戰爭功效是指體力和腦力在戰爭中運用效果的總和,其大小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如果某一工具或理論能夠提升戰爭功效,就會被納入戰爭功效工具的選擇中。戰爭功效不僅僅體現在運用和創造體力上,還體現在與腦力的結合上。戰爭功效中體力和腦力工具的選擇、配比大小,以及兩者之間作用機理,受限於人們的求勝心理、現實條件和軍事需求。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無非是擴大了的搏鬥,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屈服意志的過程是強人所願,會引起人的本能反抗。由於戰爭的勝負與決定著民族的命運、人的生命,所以任何一方都不甘願失敗,勝利成為雙方共同的目標,求勝是雙方共有的心理需求。一切能夠增加戰爭功效的理論、技術都是雙方考慮的範圍,這是智力在促進戰爭體力、腦力發展的根源。
求勝心理只是一種主觀上的信念,必須要遵循一定的現實條件,不然就是空中樓閣,水中望月。現實條件既包括對事物理解、描述的程度,還包括經濟、科技、文化等物質基礎,其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更不是同步的。西方率先開展的工業革命奠定了西方大國相繼成為軍事強國的基礎。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當前世界各國戰爭力量釋放方式的差異和不同。
有個求勝心理和現實條件,還要看有無軍事需求或軍事需求的程度。雖然有些戰爭工具或理論的發明創造是與經濟發展規律相違背的,但因為有了迫切的軍事需求,新的戰爭工具或理論也會被發明創造出來。許多人類的新技術都是從軍事需求處發跡的,最終在民用領域找到一個位置。核能首先是用來製造原子彈,然後才走向核能發電等和平利用。雷達、計算機、網際網路等等背後都有軍事需求的影子。
生物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帶有很強的隨意性和不可幹預性。但戰爭的進化更多是人為選擇的結果,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分析人類進化與戰爭變革的辯證關係,不難發現推動戰爭變革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發明和製造「人造物」。這些「人造物」都是人類自身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圍繞人的體智力「極限」操控能力被設計和製造出來。人的體智力的極限是所有「人造物」的基準。
從體力發展的軸線來看,在核力量出現後,促進人外在體力增長的「肌肉力」已經到達極限,轉而會增強人的「感官能力」和「空間能力」和「內在能力」。信息數據、新型空間的搶佔會變本加厲。在「內在能力」增強方向,將從「人造物」變成「造人物」,使天生的「本我」超越「天生」的自我,像人類徵服大自然一樣轉而徵服人類自身,改變人類的「天然」力量,變是一種新的「人造」力量,從外在的物質載體變成人類的自我載體。
從智力發展的軸線來看,無論是冷兵器、熱核兵器,還是信息兵器,追根溯源這些「人造物」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戰略戰術的本源是「智造物」,是人類特殊的智慧和才能造就的,是人類大腦數百種不同類型的上千億的神經細胞所構成的生物組織決定的。戰爭的勝負最終是由這堆「生物組織」決定的,只不過是其用力的方向不同而已。在近未來,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外腦」工具的「智力」水平將越來越高,新的「智力」工具會不斷湧現,人類戰爭的爭奪也逐漸將從「體力」的較量變成「腦力」的較量,戰爭進入到「腦力」空間。
無論人類改造自我,還是發展「外腦」,都是對人類自我的新認知,必然會觸及到戰爭的鬥爭方式。可以預見的是戰爭變革將沿著改變自我和發展腦力兩個方向前進,以兩者之間的「黃金分割點」出現,最終回到人類進化發展的本源問題,也就是智力的核心問題——認知、思維、意識等,這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終極挑戰。這個終極方向也代表著戰爭變革的方向,比「生」時代是未來戰爭變革的趨勢。
轉載請註明來源
歡迎關注光明軍事微信公眾號
投稿郵箱: gmjs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