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廣播電臺9月26日消息(記者 張笛) 2019年9月26日,是中國第一個工匠日。在這特殊的日子裡,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隆重推出《考工記名物圖解》,致敬大國工匠。
中華典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強大根基。其中,《周禮》《儀禮》《禮記》這「三禮」記載了傳統的禮法和禮義,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中國歷代禮制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三禮」之首為《周禮》,通過記述三百多種職官的職掌,記載中國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和禮義等一系列制度,闡述對社會政治制度的設想。
時移世易,當下的我們,熟知「三禮」的已是小眾,了解《周禮》最後一部分《冬官考工記》(以下簡稱《考工記》)的更是鳳毛麟角。《考工記》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全書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 大類、30 個工種,內容涉及先秦時代的制車、兵器、禮器、練染、建築和水利等手工業的製作工藝和檢驗方法,以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考工記》呈現了中國先秦手工業的雛形,我們可以由此眺望中國古代工業文明的一抹晨曦。
在歷史長河中,《考工記》的傳承伴隨著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清朝時戴震、紀曉嵐與該書的緣分。
時光穿梭,回到260多年前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北京,安徽歙縣會館門口,一位衣衫襤褸滿臉菜色的落魄書生扛著一隻書箱,踉踉蹌蹌地走了進來,向主人討了一碗粥,狼吞虎咽起來,隨即一抹嘴角,仰天長歌。歌聲繞梁,聲如金石,三日不絕。他,就是後來被譽為為「前清學者第一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的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
戴震像
這一年,戴震33歲,是他一生的轉折點,「避仇入都」(《清史稿·戴震傳》語),窮愁潦倒。然而,否極泰來,戴震隨即憑著出色的才華結識了時任散館編修的紀昀(曉嵐),投名狀就是自己24歲那年寫成的《考工記圖》。
紀昀(曉嵐)像
紀昀(曉嵐)一翻《考工記圖》,就讚不絕口,連稱「奇書」,安排刻印,並親自為之作序。他如此評價:「戴君深明古人小學,故其考證制度字義,為漢已降儒者所不能及,以是求之聖人遺經,發明獨多。」「俾古人制度之大暨其禮樂之器昭然復見於今,茲是書之為治經所取益固巨。」戴震因此名重京城。
《考工記圖》序
到了第二年,戴震搬到了吏部尚書王安國的宅邸,為其子王念孫授讀;王念孫與其後的段玉裁,成為戴震最著名的兩個學生。戴震由此開創了清代考據學的皖派。
《考工記》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守章句之徒不知引伸,膠執舊聞。」(紀昀《考工記圖·序》語)「儒者結髮從事,今或皓首未之聞。」(《四庫全書總目》著錄《鬳齋考工記解》語)許多讀者認識原典文本的字形,也知道讀音,卻不知道意思,如墮雲霧,不知所云。
以《考工記》兵器名物為例,「唯是後人論器,僅能通其文字,苦鮮實物為證,揣想所及,往往對一器而解釋異趣,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又或昨是而今非,理想乃與事實相異。即博學深思之士,如清大儒程瑤田氏者亦在所難免,如論周戟是,則物徵(證)不足之過也。」(周緯《中國兵器史稿》語)
為了讓更多現代人了解中國古代匠人和文人的智慧,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在建構《考工記》名物詞語系統的基礎之上,按照原材料、車輛、旗幟、兵器、容器、樂器及其懸架、 絲織品(帛)、色彩、玉器、都城規劃與建設、溝洫、農具、度量衡、六齊等名物板塊的框架結構,汲取文物考古成果,與《考工記》原典同步對應,類聚名物,圖文並茂,供讀者理解和鑑賞。
《考工記名物圖解》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