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鬼哭狼嚎的《復仇者聯盟3》中,滅霸同志為了維持宇宙的可持續性發展。
輕描淡寫地打了一個響指,抹除掉了全宇宙一半的人口。
有評論認為,滅霸的高中生物課大概沒有學好,他的「減半」計劃完全行不通。
因為根據種群的「S型增長曲線」,在數量為一半時,恰好正是增長率最高的時候。
但是,相比起滅霸的操作,這項「指控」更加的漏洞百出。
S型曲線是自然條件下的規律,而智慧生物比如我們人類,所處的環境絕非「自然」,關於人口與資源的悖論也要複雜的多。
因此,滅霸的憂慮以及解決問題的手段,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甚至循著這樣惡毒的思路,好萊塢的「鬼才」們還創作了一整個系列的B級片:
人類清除計劃
The Purge
顧名思義,這個系列的核心設定便是政府有目的性的「清除」掉多餘人口。
相比之下,滅霸的完全隨機式抹除反而顯得「善良」了起來。
2013年時,第一部《人類清除計劃》橫空出世。
這部電影以300萬美元絕對B級片的成本,換來了超過8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堪稱是票房奇蹟。
之所以受到如此熱捧,自然是源於影片別具一格狂暴設定:
在每年某一天的12小時內,美國政府會將謀殺等犯罪定義為合法,用來「釋放民眾心中的怒火」,併名正言順的清除掉多餘人口。
這一晚,被稱之為清洗夜。
如此想法看似荒謬,卻是撬開人類「文明」外衣的絕佳視角。
當暴力變得合法之時,世界的吃人本質便顯露無疑了。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思想其實一直廣泛存在,比如自詡「精英階層」所信奉的黑森林法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而這部小成本爽片看似主打的是暴力,卻在精神層面完美契合了人性的陰暗面。
在第一部獲得了巨大成功之後,續集的開發自然就被提上了日程。
目前為止,該系列已經推出了三部續集,每部的故事都各自成篇,只是擁有同樣清洗夜的設定。
第一部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妻在家中抵抗入侵的故事。
第二部則是一對夫妻、一對母女與一個執意為子報仇的人偶遇,並最終反殺了權貴。
到了第三部,故事則聚焦於大選前的一次殺戮之夜。
影片中,即將參加總統選舉、堅持要終結清洗夜制度的女議員受到了NFFA的生命威脅。
NFFA=New Founding Fathers of America,是影片中實際控制美國政府的神秘組織,也是通過設立殺戮夜計劃來「挽救」美國的始作俑者。
這個組織貫穿於系列故事,終於在第三部中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一群正襟危坐的白種人,衰老又狠毒,在映射誰不言而喻。
與往年的制度不同,這一年所有政府官員都失去了免死特權,顯然是NFFA為了幹掉女主角而修改的遊戲規則。
而女主身邊唯一可以信任的人,是她的保安隊長,也就是第二部中的男主角:
他因憎恨目前的政治體系而加入了女主角的團隊,使盡渾身解數來保證女議員平安的度過殺戮之夜。
而今年剛上映的第四部,則是整個系列的前傳。
故事將從清除計劃的起點開始講述。
由於人口膨脹導致社會問題加劇,NFFA開始了一種社會學理論測試。
即在某一孤立的社區進行為時一晚的發洩、攻擊與侵略,促成社區人們之間的相互殘殺。
而這一制度也即將在全美推廣,一時間所有街道都成為了血腥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