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電參研「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升空

2020-12-23 央廣網

  本報西安4月23日電(劉凱 宋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孫海華)在隨「快遞小哥」天舟一號升空的「快遞包裹」中,有一顆我國採用貨運飛船搭載方式,首次發射的對地觀測微納衛星「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01星。它將採用安置在貨運飛船外側的部署發射器,在飛船返回段擇機發射。

  該星搭載的我國自主研製的首顆宇航級高速圖像壓縮晶片「雅芯-天圖」,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像所與航天五院513所聯合研製。除此之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像所還承擔了「天宮」與「天舟一號」對接系統中遙操作攝像機數字視頻編碼和解碼設備的研製工作。

  由在陝西的地理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航天天繪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科研單位聯合研製的「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01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能密度高的特點,搭載著總重量不超過1千克的輕小型可見光相機,以及我國自主研製的首顆宇航級高速圖像壓縮晶片「雅芯-天圖」。整星收攏尺寸僅為330毫米×100毫米×100毫米,質量不超過4.5千克,設計軌道高度400公裡,具備光學遙感對地觀測能力,它是「絲路微小衛星群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擔負著系統技術體制驗證任務。

  「絲路微小衛星群對地觀測系統」項目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批准立項,是陝西積極探索深度軍民融合模式、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示範性項目。

  該項目以立足西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宗旨,衛星群計劃以增強導航和遙感為主的多任務多載荷微小型衛星組成,配合在陝已建成的接收處理與應用服務中心,將為西部地區及絲路沿線國家提供便捷穩定的增強導航和遙感影像服務,推動測繪導航與遙感技術真正融入政府管理、企業生產和大眾生活。

相關焦點

  • 西電參研"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搭載"天舟一號"升空
  • 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乘天舟一號升空 西電科大參研
    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乘天舟一號升空 西電科大參研 2017-04-25 17:10:00來源:央廣網
  • 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01星乘「天舟一號」升空擇機發射
    4月20日,我國首顆採用貨運飛船搭載方式發射的對地觀測微納衛星「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01星,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升空,將採用安置在貨運飛船外側的部署發射器在飛船返回段擇機發射。該星由在陝的地理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航天天繪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等科研單位研製。
  • 絲路一號圖像壓縮晶片西安造
    絲路一號圖像壓縮晶片西安造 2017-04
  • 西安航天基地計劃明年首發「絲路一號」衛星
    4月24日,在「HELLO航天ONLINE航天周」啟動儀式上,西安航天基地宣布,將於2021年發射國內首顆環境監測星「絲路一號」星座首顆星。響應國家航天戰略布局激發企業發展新活力4月24日,是「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周年和第五個「中國航天日」,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主辦的「HELLO航天ONLINE航天周」正式啟動。
  • 合肥參研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升空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由位於合肥的中國電科38所與天儀空間研究院聯合研製,可以全天候、全天時對陸地、海洋、海岸進行成像觀測,為我國在海洋環境、災害監測及土地利用等方面提供服務。SAR即合成孔徑雷達,是一種主動式的對地觀測系統,可安裝在飛機、衛星、宇宙飛船等飛行平臺上,全天時、全天候對地實施觀測。
  • 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成功發射
    12月22日12時37分37秒,銅川市發射的第二顆衛星——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13時00分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首顆中學生參與研製衛星升空 可搜尋其信號並接收語音
    11月10日早上7點42分,我國第一顆由中學生參與研製的科普衛星——「豐臺少年一號暨少年夢想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搭載長徵11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印度之後第6個發射由青少年參與研製衛星並順利升空的國家。這是豐臺區大力推進中小學生科技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整合各方資源成立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以來取得的階段性重大成果。北京晨報記者從10日上午開幕的豐臺區第三十四屆學生科技節暨科技嘉年華活動上獲悉,豐臺區中小學科技課程中心正式成立。
  • 提供衛星星座整體解決方案,「中科天塔」啟動「絲路一號」衛星星座...
    9月19日,中科天塔總經理曾偉剛在2020中國航天大會向與會專家介紹了「絲路一號」衛星項目。該項目由三顆衛星組成星座,是全國第一個針對霧霾綜合監測的商業衛星項目。該項目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絲路衛星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和中科天塔共同研製,目前已啟動項目建設。
  • 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2022年發射
    新華社廣州12月4日電(記者楊淑馨)記者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後年發射
    據悉,雙方聯合研製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目前已完成了平臺和載荷設計,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由中山大學負責設計,衛星發射升空後可實時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海冰融化情況,並實現全球數據共享。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介紹,該衛星能對北極大部分區域做到24小時內重訪。
  • 我國首顆青少年衛星升空 搭載一年級學生方案
    火箭升空瞬間  【搜狐科學消息】北京時間12月15日上午10時31分,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遙感衛星八號」送入太空。隨著火箭升空的我國首顆公益小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青少年科普衛星——「希望一號」也順利地進入了運行軌道。「希望一號」的主要飛行任務是搭載青少年提出的「天圓地方」科學實驗方案、建立業餘無線電空間通訊及進行太空攝影。據了解,「天圓地方」科學實驗方案是由北京市景山學校小學三年級學生劉重華提出的,當時她才只有一年級。
  • 科學網—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2022年發射
    本報訊 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 「絲路天圖」首發星2021年發射,中國人保助力航天產業發展
    2019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未來宇航共同發起「絲路天圖」衛星星座計劃,星座由高光譜衛星、SAR衛星等30顆衛星組成。具有高分辨的特點,具備在軌智能處理、在線重構組網及資源動態分配能力,是國內首顆面向任務的軟體定義衛星大科學平臺,實現從信源、網絡到傳輸一體化設計的智能信息處理與分發。
  • 谷歌地圖衛星升空 解析度提高至50釐米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谷歌最新資訊 > 正文 谷歌地圖衛星升空 解析度提高至50釐米
  • 走在大路上·細節|在衛星上播放《東方紅》
    「衛星已經進入預定軌道!」「衛星和傘體分離!」……1970年4月24日,伴隨著各觀測站向指揮中心的報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9月18日晚播出的《我們走在大路上》第五集《壯志凌雲》對當時的場景進行了生動回顧。那是中華民族對茫茫宇宙的第一次叩擊,飽含著中國人的磅礴力量。
  • 電子所參研的環境一號C衛星傳回首張合成孔徑雷達圖像
    12月9日,環境一號C星在完成發射、SAR載荷天線展開、SAR載荷常加電單機加電、SAR載荷大功率發射路徑饋線波導充分放氣(避免低氣壓放電)等準備工作後,SAR載荷成功開機並傳回第一張S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
  • 榜樣印記| 嫦娥四號參研參試人員群體:「攬月天團」的接力賽
    圖為嫦娥四號參研參試人員群體代表劉適、葉培建、孫澤洲(從左至右)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從懵懂起步到引領世界,中國探月工程才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一大批老專家和年輕的科研人員,在普通的崗位上恪盡職守、默默奉獻,實現著中國探月工程總目標的乘勝前進。  2019年6月,《榜樣4》節目錄製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和探測器測控數傳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適作為嫦娥四號參研參試人員群體代表來到現場。
  • 「張衡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西安科技助力衛星探索地震預測
    我國成功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新華社發  2月2日15時51分,「張衡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首顆我國自主研製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該衛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具備了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成為唯一擁有在軌運行的多載荷、高精度地震監測試驗衛星的國家。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該衛星提供的數傳分系統,讓衛星接收到的監測數據能夠快速、準確地傳回地面。
  • 北鬥升空二十年——寫在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收官發射...
    2000年10月31日,隨著北鬥一號首顆衛星的升空,數千年來人們賴以指路的「北鬥星」,被中國航天人以現代科技全新定義。2020年6月23日,隨著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北鬥指路」將從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演變成全人類共享的「中國智造」。